“今年要擴大花果山庄的規模”

北川縣曲山鎮石椅村村民楊榮蘭在打掃整理自家的農家樂,准備迎接春節期間的游客。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楊樹攝
跳起歡快羌族舞、和鄰居合影、與游客互道新年祝福……1月18日中午,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曲山鎮石椅村文化廣場上已成歡樂的“海洋”。穿行在人群中,記者好不容易找到剛參加完視頻連線的石椅村返鄉創業農民工陳繼良。
“太激動了!到現在腦海裡還全是習總書記剛剛在視頻連線中與我們親切交流的場景!”陳繼良笑著說。他挽著妻子黃彥,准備在廣場上拍一張照片留作紀念。“有習總書記的鼓勵,我們一定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我們計劃開始‘第三次創業’,今年要擴大‘花果山庄’農家樂的規模,好接待更多的游客。”
現年47歲的陳繼良是石椅村一位返鄉創業農民工。10余年來,他開農家樂、種果樹、賣臘肉……現在他家每年年收入達二三十萬元。“感恩奮進”,是他此時最強烈的心聲。
心聲 “感謝黨和政府的好政策”
在陳繼良開辦的“花果山庄”農家樂,15歲的陳樹興忙前忙后,招呼客人、洗菜洗碗……看著身高已超過自己的兒子,黃彥笑得合不攏嘴。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時,陳樹興還不到半歲。“當時倒下的磚牆離兒子隻有這麼遠。”黃彥邊說邊比劃著。
石椅村離北川羌族自治縣老縣城不到5公裡。2008年5月12日下午2點過,地震波突然襲來,正在屋后山坡地裡鋤草的黃彥拄著鋤頭都站不穩,她跌倒了,隨后聽到山崩地裂、房屋倒塌的巨大聲響,四周騰起股股煙塵。
“兒子和老人都還在家裡面!我隻用了幾十秒鐘就從地裡跑回去。”盡管已過去15年,黃彥依然清晰記得當時的場景。跑進家裡一看,倒塌下來的磚牆離正在睡覺的兒子隻有尺把遠。萬幸的是,兒子和公婆均平安無事。
地震前,陳繼良長年在離家幾十公裡的綿陽市城區一帶做泥瓦活,一離家就是十天半個月。地震后,看到家裡老人、孩子都需要照顧,陳繼良決定利用房屋重建的機會返鄉創業,開一個農家樂。
“真的要感謝黨和政府的好政策。”陳繼良說,房屋重建,政府給了近2萬元補貼,還幫自己申請到5萬元無息貸款,修起了一幢三層樓房。
時機也正合適。石椅村地處海拔2000余米的玉皇山半山腰,林地覆蓋率達95%。當時,隨著房屋、基礎設施重建的快速推進,在“村兩委”帶領下,當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重點發展綠色水果產業,在鞏固原有桐子李的基礎上,不斷引進不同成熟期的枇杷、梨子、獼猴桃等優良水果品種。
因為新房周邊果林圍繞,有花有果,陳繼良給農家樂定名“花果山庄”。
“到2015年左右,農家樂日均接待量近200人次,收入更是比打工時漲了三倍。”陳繼良說,2016年2月,自家的農家樂還被四川省旅游標准評定委員會評為“三星級”農家樂。原本的三層小樓已不能完全滿足接待需要,陳繼良還把哥哥家的房子租了兩層,用於擴大規模。
感恩 “大家的幫助讓我挺過了難關”
正當一家人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的時候,變故不期而至。
“2017年7月14日,我永遠記得那個日子。”在后廚一邊削土豆皮一邊和記者聊天的黃彥,雙眼突然泛起淚花。
當時她和丈夫在綿陽市中心醫院體檢,在陳繼良的體檢報告上,赫然看到“直腸癌”的字樣。夫妻倆猶如遭遇晴天霹靂。
“當時我們走出醫院,在門口飯館裡點了兩個菜,我吃了兩口就無論如何吃不下了,喉嚨就像被什麼東西堵住了。”黃彥說,那時候她感覺“天都要塌了”。
但夫妻倆不打算就此向命運低頭。黃彥一邊安排陳繼良在綿陽當地醫院積極治療,一邊到處打聽“有沒有更好的治療辦法”。
“我這一輩子還是總能遇到‘貴人’啊!”把黃彥從“塌天”的壓力中拉出來的,是當時在縣城醫院工作的表姐告訴她的一個消息:作為惠民政策之一,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的醫生經常到北川羌族自治縣開展義診。表姐建議她“找華西醫院的醫生碰碰運氣”。
在一番咨詢交流后,黃彥直接給丈夫辦理了出院手續,將他送到華西醫院。
除了表姐,黃彥口中的第二個“貴人”出現了。華西胃腸科主治醫生楊烈主刀為陳繼良進行了手術。手術非常成功,在醫院旁租房完成了2個月的后續治療后,陳繼良正式出院回家。關了兩個多月門的“花果山庄”農家樂也重新開張了,陳繼良開始二次創業。
在陳繼良治療和休養期間,黃彥感嘆,親人和鄰居,是自己的第三波“貴人”。“當時我既要操持農家樂的生意,又要打理10多畝果園,大家的幫助讓我挺過了難關,真的要感謝這麼多年來幫助過我們的‘貴人’。”黃彥動情地說。
奮進 “新的更大的機遇就要來到”
“一隻雞、兩個豬舌頭、一塊臘肉、八隻臘豬腳。”到了下午,黃彥變得格外忙碌,在后廚打理事務的間歇,她還要不斷接電話,記錄下客人開過來的採購清單。
連日來,她每天都要接到若干通這樣的電話,到了晚上,她就要和丈夫、兒子一起把清單中的物品分別裝袋,等第二天一早送到鎮上的快遞驛站,整個過程都會用視頻拍攝下來。
“視頻裡咋隻有你老公和兒子,你在干什麼呀?”“我負責拍攝和發布,讓大家看到,這是貨真價實的‘土貨’。”黃彥向記者展示了她強大的微信“朋友圈”——截至1月18日下午,她共有“朋友”1782個。
這1782個人中,家人、親戚、鄰居等隻有大約100人,其余絕大部分都是近年來過“花果山庄”的客人。“家裡養的豬和雞,地裡的水果,一半左右通過朋友圈賣出去。”
讓記者詫異的是,陳繼良一家人從來都不把這些“朋友”當客戶,而是看作“老師”。“折耳根可以嘗試干拌、五花肉不用熏得太干、可提前預制一點蒸菜……”這些年來,顧客給“花果山庄”提的建議,都被他們記錄下來,轉化成做菜的方法——羌山農戶慢慢變成經營的“行家裡手”。
他的變化,都被村黨支部看在眼裡。“陳繼良不但入了黨,現在還擔任一組組長。”石椅村黨支部書記陳愛軍信心滿滿地說,“新的更大的機遇就要來到,相信在黨組織的牽頭帶動下,我們石椅村會越來越好!”
機遇來自北川對鄉村振興的探索。目前北川羌族自治縣、曲山鎮已成立領導小組,全力支持石椅村建設“天府旅游名村”,聯合附近兩個村成立玉皇山鄉村振興黨總支,正協同探索走出一條農文旅融合助力鄉村振興的新路子。
目前石椅村正沿著綿陽市提出的農業發展“三品”工程(品種、品質、品牌)思路做深做細。在品種方面,該村目前建成枇杷基地1200畝,間種精品苔子茶、桐子李800畝。品種多元發展的同時,品質管理也在進一步提升,石椅村已注冊“羌山綠寶”商標,建立“合作社+農戶+基地”一體化管理體系。
品質提升也幫助石椅村建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目前該村已成功創建中國鄉村旅游模范村、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全國羌族歌舞“一村一品”示范村等國家級榮譽9個、四川省鄉村旅游重點村等省級榮譽16個、綿陽市首批最美鄉村等市級榮譽10個。
“歡迎游客朋友進羌寨、住羌居、品羌宴、賞羌舞。”陳愛軍說,石椅村已開發羌民俗體驗、水果採摘、茶文化研學等7類旅游項目和一年四季4個節慶活動,“我們的目標是努力爭取各級各類資源支持,進一步激發羌鄉兒女‘感恩奮進’精神,努力實干,把石椅村打造成‘川西第一羌寨’。”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尹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