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清涼套裝到“盤底碎玉” 古人“花式納涼”各顯神通

雖然處暑已經過了,但是夏日高溫還在繼續。網友們打趣稱要是在街上摔一跤,都不怕跌傷,而是怕燙傷。的確,走在路上,熱浪一陣接一陣地迎面扑來,連風都被裹挾著變得滾燙。空調吹多了頭痛,猛吃冰西瓜也不是法子,不如來看看古人的妙招:在那些沒有空調的時代,有哪些追求清涼的妙法?
必備時尚單品:
瓷枕和“竹夫人”
都說苦夏難眠,古人的“花式納涼”倒能對付難眠的夏夜。
古人講究“起居時”,在“睡得好”這一點上,沒少下功夫。枕頭,也成了花心思研究的對象。古時,麻布、絲綢、木頭、琥珀、水晶都可做枕頭。而在炎熱的夏日,玉枕和瓷枕則最受歡迎。
玉枕名貴,是富有人家才能用得起的物件。李清照就曾經寫過:“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玉枕紗廚”其實是一個“避暑套裝”,玉枕清涼冰透,“紗廚”即紗櫥,是用紗搭成的床帳,透氣的同時隱秘性也好。歷代的紗櫥都不太一樣,有些紗櫥還能抬出來,放在院子裡休息乘涼,一舉兩得。
瓷枕雖也不便宜,但更加接地氣一些。瓷枕起源於隋代,在唐代得以發展,宋代興盛起來后,在裝飾技法和器形方面都有了更多的選擇。“鞏人作枕堅且青,故人贈我消炎蒸。持之入室涼風生,腦寒發冷泥丸驚。”詩人張耒寫出了瓷枕的質地、釉色、功效。瓷枕形狀多樣,有腰圓形枕、半圓形枕、拱形枕、多邊形枕以及由匠人精心塑造出來的花葉形、動物形、如意形,甚至還有孩童形。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定窯白釉孩兒枕,就是一個制作精美的名品瓷枕。
瓷枕發展到唐宋時期,大都是由中間向兩頭翹起的形狀,更加貼合人的頭型和脊柱,睡起來也比平直形狀的瓷枕更加舒適。瓷枕上留有開孔,一是防止在燒制的時候膨脹炸裂,二是使用的時候還能通風,“半窗千裡月,一枕五更風”大概說的就是這個感覺。
已經達到追求清涼的目的,但人們對於瓷枕的追求卻遠不止於此。在民間流行起來后,瓷枕還成為了“時尚擔當”。追求高尚品格的人,在瓷枕上寫格言警句,“眾中無語,無事早歸”“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等,在出土的瓷枕上都能找到。喜歡詩詞雜劇的人也趕這個風潮,有人愛孟浩然的詩“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有人喜歡“三顧茅廬”的故事,有人喜歡“蘭陵王入陣圖”的雜劇。瓷枕的這個功能,大抵與現代人的手機壁紙相似:愛什麼,就把什麼印在枕頭上。
除了瓷枕,古人還有一個納涼神器,“竹夫人”。“竹夫人”就是竹幾,一種由竹篾編成的圓柱形長籠,中空且四周有開孔。白居易曾經寫過這種納涼之物的用法:“綿袍擁兩膝,竹幾支雙臂。”竹幾一般也是放在床上用的,要麼抱著睡覺,要麼支在雙臂或膝蓋下面。竹幾中空的設計能夠通風,竹子的材質也能帶來冰涼的觸感。講究的家庭,還會在中間塞上一些香囊,在清香陣陣中入睡。
古人也貪涼
冰飲怎能少
雖說瓷枕、“竹夫人”都能讓夏夜不那麼難熬,但要說納涼最有效的方式,還得靠冰。
古代沒有電冰箱,但是依靠自己的智慧,早在西周,古人就能在大夏天享受冰塊帶來的清涼。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掌握制冰技術的國家之一。但是彼時的制冰還是與現在不同。古代的冰,大都是冬天就取好,藏於冰窖之中,夏日再取出來使用。這就是《詩經·七月》中寫的“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於凌陰”。為了用冰,古人還會舉行專門的儀式。一說是因為擔心在夏天使用冰塊,違反了時令而觸怒水神(司寒神),一說是為了感恩水神。《禮記·月令》中就提到“天子乃鮮羔開冰,先薦寢廟。”
中國最早的人工制冰記載,是西漢劉安及門客所編撰的《淮南萬畢術》:“取沸湯置瓮中,密以新縑,沈中三日成冰。”制冰技術發展到宋代,宋人研究出了以硝石和水搭配制作冰塊的配方。在宋代,各種冰飲紛紛登場,冰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什麼冰酪、雪泡豆兒水、涼水荔枝膏等頗受歡迎,絕不遜於現在市面上五花八門的奶茶種類。南宋詩人楊萬裡就曾留下“似膩還成爽,才凝又欲飄。玉來盤底碎,雪到口邊消”的詩句,來稱贊冰酪帶來的絕妙體驗。
到了宋代,冰不再是皇族貴戚的專利,普通百姓也能夠享用。因此,宋代還設置專門的機構冰井務,管理冰的採集、保存、使用等事務。而冰井務隸屬皇城司,因此,前段時間熱播的電視劇《夢華錄》,就有一段趙盼兒得罪了池衙內,導致“半遮面”茶樓買不到冰塊,客流量大減,后來是管理著皇城司的顧千帆出面,才通過冰井務解決這個事情的片段。
既然有了冰,那必然會有盛冰的器物。古時用冰盤、冰鑒等器物盛放冰塊。相傳冰盤大都是由水晶、金、銀等材料制成,名貴無比。在冰盤中放上冰塊,再在冰塊上放上藕菱瓜果等食品冰鎮后享用,得到許多富貴人家的喜愛。
冰鑒的使用歷史同樣悠久,《周禮》中就有記載:“祭祀供冰鑒”。最初,冰鑒大都由青銅制成,后來改用木頭制作,到清朝還有用琺琅制成的冰鑒。在冰鑒裡放上冰塊,再將新鮮瓜果和飲品放入其中,不時即可享用。冰鑒內部四壁用鉛或者錫包裹,箱底有一個小孔,冰化后就可以通過小孔流出。不得不說,古人的智慧真是讓人驚嘆。
其實在古代,還有一種更為“奇妙”的納涼方式:心靜自然涼。白居易就寫過這種“自我安慰”式納涼:“何以消煩暑,端坐一院中。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散熱由心靜,涼生為室空。此時身自保,難更與人同。”為了尋找那一絲夏日的清涼,古人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但無論哪種方法,隻要能度過這暑熱,就是好的納涼之法。(封面新聞記者 劉可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