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山腳下渾源城

“天地有五岳,恆岳居其北。岩巒疊萬重,詭怪浩難測”。炎炎夏日,我們進入恆山,清風拂面,滿目蒼翠,溪谷淙淙,頓覺清涼。
位於山西省大同市南部的北岳恆山,群峰奔突,氣勢磅礡﹔蒼鬆翠柏,森林密布﹔廟觀樓閣,怪石幽洞﹔湖光山色,景觀獨特,是國家地理重要標志。
登高遠眺,恆山如行,莽莽蒼蒼,橫亙塞上。“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出自《左傳》),這座東西綿延500余裡的大山,歷史上曾承擔國之重任——“祀”(祭祀)和“戎”(打仗):既是阻隔外族侵擾的北疆軍事重地,也是歷代帝王祭祀江山的聖地。
巍巍恆山,從古至今,傲然挺立。而在其北麓山腳下,一座千年古城——渾源,一直默默守護著它。
產業轉型
天色漸暗,我們從恆山下行,出后山門——和之門,走不到4裡路,便進入渾源縣城。
一入城中,車水馬龍,燈火通明。明清街上人潮熙攘,民國商號前燈籠高挂,老宅大院裡歡聲笑語……在城外寂靜群山的映襯下,古城愈發顯得繁華熱鬧。
渾源雖然只是個縣,卻已擁有1000余年建城史。據史料記載,唐朝始用渾源縣名,五代后唐天成年間,因躲避水患,古城遷至恆山腳下這塊龜背狀的高地。建城時,按龜狀呈八邊形,城內街道傾斜,如蛇行,故被稱為“龜城蛇街”。之后,歷代歷朝為維護邊境安全,發展生產,從內地遷來不少移民。他們與當地人一起安居樂業,守護著恆山的一草一木。
時光流淌,先人已去,唯留下的歷史文化財富歷久彌新。如今,小小縣內,有懸空寺、栗毓美墓、永安寺、圓覺寺磚塔等7處國家級文保單位,有恆山建筑群、麻庄漢墓群、古磁窯窯址等8處省級文保單位,不可移動的文物有400多處。
然而,底蘊深厚的渾源城,卻因發展煤炭產業一度出現困境。“近二三十年,渾源的經濟以煤炭為主,產業發展一直走資源型路子。”渾源縣縣委有關負責人對記者說。
恆山物華天寶,地上植被茂盛,地下煤炭富集,引得眾多企業在恆山南坡開採煤礦。“當時有五大煤業,全部露天開採,從衛星圖上都能看到裸露的山體。”當地人介紹。
生態環境出問題,山腳下的縣城也遭殃。據介紹,當年每天來渾源拉煤的車至少數萬輛,開採區附近的道路都是黑的,坑坑窪窪的,道路兩旁的樹、庄稼都是灰蒙蒙的。有的河流被污染,變成了黑色的。一些人家的孩子跑到其他城市上學了。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4年前,渾源人認識到自己的問題:錯把採礦業這隻飯碗捧在手裡不放,而將生態、旅游這隻飯碗棄之一邊。他們決定轉變觀念,進行產業轉型。
2018年7月,煤炭產業在渾源宣告結束,與此同時,舉文化生態牌,建特色休閑城,走旅游康養路,發展文旅產業成為新目標。
改造修復
打文旅這張牌,先要對古城進行改造,對礦山生態進行修復,重塑文化自信。
改造古城,渾源沒有大拆大建,而是用城市更新的理念,在北區以圓覺寺、永安寺、文廟等金元時代遺存為核心,突出金元文化特色﹔南區以北岳行宮為核心,打造傳統文化祭祀區﹔其他區域以保護時代建筑為主,突出明清文化特色。
目前,全城已恢復21座復古建筑和構筑物,修復古建筑160多座,永安寺、圓覺寺、文廟以及渾州署與古城內的古民居被有序連接起來,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就能享受古韻文化。如今,行走古城中,隻見街道整潔,佛寺庄嚴,古塔凌雲,民居古朴。
城市換新顏,也喚回了人們久違的文化自信。當渾源百姓突然發現,一個新古城魔術般地出現在面前時,心裡一亮:原來渾源這麼好!自信回來了,發展旅游的勁頭更足了。
城內改造如火如荼,城外礦山修復也緊鑼密鼓。面對近10萬畝的礦坑和渣山,2019年開始,一場誓把採區變綠洲的戰役在恆山南坡打響。渾源縣領導和干部帶領大家頂風寒、披黃土,配合專業施工隊治理礦山干勁足。按照“草本鋪底,灌木成片,喬木點綴”的方案行動,不到3年時間,荒山披上了新綠。雖然修復過程艱辛,但大家開心快樂。
礦山生態治理順民心、合天意。當地人說,工程開始時,數千輛卡車、勾機、鏟車上場,卻沒發生過安全事故。植樹時,每周一場雨,撒下的種子都活了。渾源老百姓高興地說:“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政策好著呢,干啥都順利!”
現在,渾源所有礦山都從“黑”變“綠”,有的片區還成了旅游景點。二畝灣原來是雁北地區有名的煤礦區,治理后,連綿的鬆柏灌木林郁郁蔥蔥,花海綠廊美麗如畫,優美的風景與木屋、水景、廣場、步道、音樂燈光組成的生態景觀,引來眾多游客。
發展文旅
如果說修復古城和礦區,是將曾經的金山銀山換回綠水青山,那麼在治理后的名山、名城、濕地、森林、溫泉、草甸上,發展古文化旅游、山水旅游、鄉村旅游,則是向綠水青山要回金山銀山。
渾源對恆山景區、懸空寺、湯頭溫泉、神溪濕地等核心景區全面提檔升級,還開辟了長達80多公裡、貫通恆山13個子景區的“探岳之旅”天路,使13個子景區按六大片區布局,連片成面。
越來越多的鄉村受益於發展旅游。二嶺村歷史悠久,假期,游客來村裡看廟前大戲、抱百年大樹、登烽火台眺望,住窯洞、吃農家飯……許多在外打工的年輕人開始回鄉創業了,村民姜軍在旅游旺季開農家樂,2022年收入比以前增加1萬多元。
如今,朝拜游、古城尋蹤游、探險游、濕地游、溫泉康養游、民俗體驗游、騎行游、杏林採摘觀光游等旅游項目在渾源大地遍地開花,旅游產業輻射帶動4600余經濟困難戶增收。
發展旅游業,渾源還將產業和產品注入進去。渾源是正北芪的正宗產地,今年,當地建了一座“黃芪文化園”,游客在這裡可以參與黃芪生產、加工技藝體驗。同時,渾源將黃芪原品、黃芪飲片、黃芪茶、北芪菇等黃芪系列產品展銷,並通過線上線下、直播等進行銷售。許多村民因黃芪脫貧致富。“現在我們村平均每戶能種上百畝黃芪,每戶每年光靠這項收入就有10多萬元!”裴村鄉大橋村村民郭德勝高興地說。
渾源旅游發展的目標是“全境恆山、全景渾源”。據了解,當地下一步准備以恆山為中心,把古城、神溪濕地做成一個大景區,在核心區建立一個服務全域旅游的服務中心,游客來渾源,可以享受系列服務。
“全境恆山、全景渾源”正一步步實現中,越來越多的游客慕名而來。2021年,全縣年均接待游客人次比上一年翻了一番。當地人說,“過去街上走的外地人大都是開礦的,現在是來旅游的。”
如今,渾源縣旅游綜合收入連年提高,渾源人在家門口吃上的“旅游飯”越來越香。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