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國家話劇院扶持青年導演創作

古典名著變身小劇場話劇(深觀察)

本報記者 鄭 娜
2022年08月29日09:0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依據《水滸傳》改編的話劇《薊州疑雲》劇照。
  中國國家話劇院供圖

  依據《水滸傳》改編的話劇《念》劇照。
  中國國家話劇院供圖

  依據《牡丹亭》改編的話劇《不在梅邊在柳邊》海報。
  中國國家話劇院供圖

  依據《牡丹亭》改編的話劇《夢中人》海報。
  中國國家話劇院供圖

  依據《牡丹亭》改編的話劇《三生路》海報。
  中國國家話劇院供圖

  近日,位於北京王府井地區的中國國家話劇院先鋒智慧劇場,歷經2年多“重裝”,迎來了不同尋常的“首秀”。

  7月31日,由北京文化藝術基金2021年度立項資助、中國國家話劇院主辦的“青年導演創作扶持計劃”,在經過一年多的醞釀后,正式登陸先鋒智慧劇場。面向社會遴選出的12位青年導演,根據要求完成古典文學“現代化轉譯”這一命題,從《水滸傳》和《牡丹亭》兩部名著中擷取素材,創作出12部風格各異、精彩紛呈的小劇場話劇,並從即日起連續6個周末進行展演,以作品交出自己對傳統、對戲劇、對生活的“答卷”。

  

  為何要“現代化轉譯”古典文學

  由北京文化藝術基金2021年度立項資助、中國國家話劇院主辦的“青年導演創作扶持計劃”,旨在搭建國家話劇院的平台,集結青年戲劇人才。計劃將陸續推出3季,分別以古典名著改編、世界經典呈現、中國原創故事為主題。

  在談及為何把古典名著改編作為第一季“青年導演創作扶持計劃”的主題時,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田沁鑫表示,文化自信首先要知道自己是中國人,認識中國文化,有這樣的覺知而后才能有這樣的自信。所以,第一季計劃定位於對古典文學的一次探索,通過改編經典名著,讓青年導演和年輕觀眾能進一步接觸、了解中華傳統文化。

  《水滸傳》和《牡丹亭》作為中國的經典名著,其中的人物與故事可謂家喻戶曉,長期以來,為電視劇、電影、戲曲等藝術形式提供了不竭的靈感和源泉。此次“青年導演創作扶持計劃”挑選這兩部名著,是希望通過“一文一武”兩種類型,充分訓練和展示青年導演的能力與才華。

  “如何將湯顯祖的作品進行現代化轉譯,展示其結構的精妙、文辭的優美,是選擇‘文’的導演需要去做的功課。而選擇‘武’的導演,則需要深究東方美學中的造型意識、行當意識與舞台調度、舞台空間的流動性的結合。”“青年導演創作扶持計劃”創作統籌、中國國家話劇院創作部編劇崔磊說。

  今天,要在時長1小時左右的小劇場舞台上,呈現文學上的鴻篇巨制,對任何一位導演來說都是極具挑戰的考驗。在反復閱讀原著的過程中,此次參與“青年導演創作扶持計劃”的12位青年導演,或以某個人物為基點,或以某段故事為線索,或以某種視角為窗口,或以某些戲劇手段為方法,打開了古典文學“現代化轉譯”的無限可能。

  在《假行者》中,導演溫琦試圖探尋一個問題的答案,那就是在漫長的歷史文化裡,武鬆為何會成為被改編創作最多的角色之一。在貼合原著的基礎上,溫琦挖掘了武鬆形象的多樣性。在他看來,《水滸傳》本身就是一部來源於人民的文學,對其“現代化轉譯”不是照相機般的復刻,而是結合現實進行加工與再創作。

  根據《牡丹亭》原著所提供的空間架構,導演高蕾蕾的《三生路》,在神界、人世、夢境三界往復穿行,以花神和胡判官的視角切入,追溯杜麗娘的前世姻緣。在舞美意象表達上,借用“回型路”構建夢境世界和世間道路﹔利用“梅樹”變化來表示陰陽轉換、時間變化,串聯杜柳二人的情思,生動呈現了一場感人至深的“夢中之情”,詮釋了中國人骨子裡的浪漫主義精神。

  取材自《水滸傳》第44回至46回的《薊州疑雲》,由頭陀與和尚離奇死亡的一樁懸案展開。導演兼編劇張肖在原有的人物之上,新增加了薊州巡尉施耐庵與小鋪兵兩位主角,通過他們對案件的調查,拆解重組原來的故事,解開籠罩在石秀、楊雄、潘巧雲等人身上的謎團,為觀眾呈現出原著中一帶而過的細節和人物的內心世界,發起對情感的追問、忠義的思辨、人性的審視以及對小劇場話劇的探索。

  傳統與現代碰撞出哪些火花

  “很幸運能參與‘青年導演創作扶持計劃’,《薊州疑雲》是非常自由酣暢的一次創作,注入了我多年來對戲劇、生活的體驗,是我個人非常重要的一部作品。”張肖表示。

  張肖學了4年戲,排過7年戲。在他之前創作的作品中,很大一部分是國外經典劇本的改編,他深感文本對於二度創作的重要性。此次,《水滸傳》堅實的文學基礎、豐富的情節設置、鮮明的人物特點,給予了他二度創作盡情揮洒的空間。

  在《薊州疑雲》中,張肖不僅採用懸疑類型化的演出形式,還在舞台道具和演員表演上,借鑒了傳統戲曲藝術的假定性手段,以此實現對舞台的靈活調度。古風音樂和現代音樂的結合,在推動劇情發展的同時,也為該劇制造了強烈的記憶點。

  “此次參與‘青年導演創作扶持計劃’的導演,無論是不是科班出身,都對戲劇抱有巨大的熱忱。他們通過作品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能力和潛力。這個過程中,他們身體力行繼承弘揚傳統文化的自覺,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崔磊說。

  既然是古典文學的“現代化轉譯”,傳統和現代必然要產生強烈碰撞。在此次的作品中,可以看到青年導演自覺運用戲曲、武術、民樂、非遺等傳統元素,將“古”與“今”巧妙融合。比如,《假行者》根據戲曲武打編創了“武鬆打虎”和多個打斗場,一招一式皆精妙﹔《念》引入高甲戲這一國家級非遺,將極具功底的唱腔念白、生動詼諧的丑角表演融入劇情,有力助推了魯智深形象的塑造。

  發掘講好中國故事的戲劇人才

  青年人才是戲劇發展的動力。青年戲劇人才的培養需要平台,也需要舞台。

  “此次創作過程中,中國國家話劇院給予了非常大的扶持,從劇本的專家意見,到排練廳探班,再到院長親自到劇場給予建議和指導,對我們這樣一個年輕團隊來說,都是很大的幫助和鼓勵。”張肖說。

  為了保障青年導演有專業的舞台施展才華,中國國家話劇院不僅以煥然一新的先鋒智慧劇場作為展演場地,而且派出優秀的舞台美術設計師、燈光指導,為“青年導演創作扶持計劃”保駕護航,構建了“一文一武”兩座夢幻舞台。

  “‘青年導演創作扶持計劃’立足中華文明傳承。”田沁鑫說。她表示,希望通過這個平台,當代青年戲劇工作者能更好地樹立對中國歷史、文化、地理、生活的認知,運用戲劇藝術自覺講述中國故事,使中華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體現出跨越時空、超越國界的永恆魅力和當代價值。

  據了解,“青年導演創作扶持計劃”將作為中國國家話劇院的一項常態化舉措持續推行下去。今后,還將陸續推出編劇、演員扶持計劃。“我們將通過一系列計劃,發掘一批有志於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戲劇文化精神的高水平青年藝術人才,切實加強文藝人才隊伍建設。”中國國家話劇院黨委書記鞏保江表示。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2年08月29日   第 07 版)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