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政商動態

四川犍為:聚力“鄉土人才” 激活鄉村振興“一池春水”

2022年08月02日22:20 |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小字號

大興鎮黃荊村“魚菜共生”生態種養模式實景。犍為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大興鎮黃荊村“魚菜共生”生態種養模式實景。犍為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鄉村要振興,人才是關鍵。近年來,樂山市犍為縣以“金犍菁英”工程為統攬,大力實施“歸雁工程”和“農村家庭能人培養”計劃,激勵引導各類人才向鄉村振興一線聚集,激活鄉村振興“一池春水”。

把村裡人才招回來,讓人氣“旺”起來

“回來不僅能一展所長,為家鄉發展出力,同時也可以實現個人價值。”犍為縣舞雩鎮“兔公館”的負責人羅鳳英,在犍為縣組織實施“歸雁工程”的觸動下,毅然放棄高管身份選擇回到家鄉創業。2018年年底,羅鳳英在犍為注冊成立了四川金博恆邦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兔公館),在人才政策的扶持和公司領導團隊的苦心經營下,目前四川金博恆邦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年出欄商品兔200萬隻,年加工兔肉1500噸,帶動周邊農戶養殖肉兔100萬隻,發展柑橘種植8000余畝,人均增收5000余元。

為了讓更多人才回到農村、扎根農村,犍為縣主動打好“鄉情牌”“政策牌”,深入挖掘在生物制藥、機械制造、人工智能、新能源開發的犍為籍人才資源,通過舉辦“犍為縣優秀農民工座談會”“智匯犍為·才引未來”人才座談會等形式向返鄉創業農民工宣傳家鄉創業政策﹔同時,健全各級領導干部聯系服務優秀人才制度,常態化開展“專家人才大走訪”,增強鄉土人才獲得感和歸屬感,引導其為家鄉發展親情代言、建言獻策,為家鄉建設牽線搭橋。

在回鄉政策的促動下,像羅鳳英、胡先軍、嚴幫洪、梁龍雙等300余名在外經商辦企業的犍為籍能人回鄉投資興業,“國內唯一茉莉花主題公園”—茉莉博覽園、“省級示范家庭農場”—古郡花果溪、“縣級現代農業園區”—犍為縣芭溝鎮水晶櫻桃園等一批既帶動產業又致富群眾的項目拔地而起,同時還有一大批大中專畢業生、退役軍人、醫生教師、規劃師、建筑師、律師、技能人才等向鄉村振興一線流動,為建設美麗鄉村“添磚加瓦”。

把優秀人才派下去,讓鄉村“活”起來

“我們得抓緊時間對大棚內第一批次蔬果掃尾採摘,並補種第二批次蔬果,要讓村民有活干、有錢賺。”在龍孔鎮絲茅坪村,來自犍為縣農業農村局駐村第一書記韓燕正在與村“兩委”干部討論如何讓更多的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影響,為了緩解未能外出務工人員的就業壓力,在村“兩委”和駐村幫扶隊的努力下,絲茅坪村聯合10個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和13戶專業合作社組建供銷合作聯社抱團發展,實施“訂單種養”,大力發展村集體經濟。駐村第一書記韓燕和幫扶隊員充分發揮自身專業優勢,從種植技術指導—日常田間管理—採摘勞務調配—蔬果成品銷售,全程參與,全程把關,形成閉合式流程工作鏈,通過統一標准、統一技術、統一品牌、統一銷售等形式,優化資金、勞務等資源,有效解決村民既愁種又愁銷的難題。今年以來,為村民提供了40多個家門口就業崗位,平均每月增收3000余元。

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這是一場“接力賽”。為選好“接棒者”,犍為縣持續向全縣203個村(社區)派出223名駐村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員,統籌安排縣鄉各級機關的42名選調生到鄉村振興重點村、脫貧村擔任村黨組織書記助理或村主任助理等職務,扎根基層一線當“精兵強將”、砥礪成長,為鄉村振興貢獻青春智慧和力量。

把鄉土人才育出來,讓產業“興”起來

用飼養鱸魚的水灌溉大棚蔬菜,蔬菜吸收水中微生物養料並淨化水源,淨化后的水源再回到水槽繼續飼養鱸魚……走進犍為縣大興鎮黃荊村“魚菜共生”生態種養基地,眼前呈現出一派生態環保綠色的景象。這種生態循環發展模式,來自黃荊村黨支部書記、“農村家庭能人”鄭玉林之手。

作為黃荊村的致富“頭雁”,多年的種養殖經驗,讓鄭玉林成長為一名實實在在的鄉土專家。如今,在鄭玉林和“村兩委”的共同努力下,“魚菜共生”生態種養基地一期已建成投產,建成生態養殖池11個、蔬菜大棚2個,年產鱸魚2萬余斤、無公害蔬菜5000余斤,帶動周邊40余名農民人均增收2000余元。同時,作為鄉土專家,鄭玉林還經常到其他鄉鎮的大棚種植園、水產飼養園進行現場技術指導和推廣,讓“魚菜共生”生態種養成為了當地特色產業種養模式。

像鄭玉林這樣的“鄉土人才”,在犍為縣還有很多。這主要得益於犍為縣將培育重點向職業農民、鄉土專家、村干部等關鍵性人才傾斜,把黨員培養成致富帶頭人,把致富帶頭人中的先進分子培養成黨員,把傳統農民、返鄉農民工、退役軍人、大中專畢業生等培育成高素質農民,讓“鄉土人才”隊伍源源不斷“壯起來”。

目前,犍為縣已累計培育“鄉土人才”11.4萬名,成功建成縣級及以上實訓基地12個,梳理小額貸款、項目審批等優惠政策,編制印發“政策禮包”“金融禮包”10萬余份。

引進一個人才,做大一個產業,帶富一方百姓。隨著各方面人才源源不斷地向鄉村振興一線集聚,讓犍為縣的群眾對“奮進在希望的田野上”充滿信心,渾身都有使不完的勁。(高智科)

(責編:章華維、薛育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