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收材料變國風頭冠 拜師學藝傳承非遺
成都妹子手有多巧?

西王母的奇幻造型
用20個易拉罐做的六龍三鳳冠
用17個易拉罐仿制《金嵌珍珠天球儀》
還原《簪花仕女圖》五套造型之一
雁鴻耗時60天、用68個易拉罐制作苗族頭飾
雁鴻Aimee,本名何艷紅,成都人,80后,中共黨員,手工藝達人、自媒體博主、化妝師,畢業於川北醫學院,2020年郫都區十佳青年。通過制作精美的國風頭冠在網絡上圈粉無數,2018年9月在B站發布第一個手工作品——仿制《延禧攻略》絨花頭飾,目前全網累計視頻作品180個,累計粉絲500萬+。主要作品有《用易拉罐制作京劇頭冠》《山海經系列》《半面妝系列》等。
把方便面桶做成風華絕代的唐代頭飾、把易拉罐做成銀光閃耀的冰雪鎧甲、把吃剩的堅果殼做成威風凜凜的黃金甲……成都妹子雁鴻開闊的“腦洞”、靈巧的雙手,以及作品表達出的環保、綠色理念,令她兩三年內就擁有了數百萬粉絲,視頻火出國門,讓世界感受到了來自成都的創意。
中國傳統文化是一個巨大的寶藏,為雁鴻創作提供了無窮無盡的靈感。作品能夠登上米蘭時裝周,自己能夠站上牛津大學的講台分享用回收材料制作手工藝品的創作經歷,雁鴻深知,得到世界認可,歸根結底在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巨大魅力,而自己只是眾多推廣者中微不足道的一員。
如今,雁鴻拜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金銀花絲非遺傳承人倪成玉為師,系統學習金銀花絲工藝。之前,她對自己的定位是一名手工愛好者﹔如今,她對自己的定位是一名匠人。肩負著將傳統手工藝發揚光大的重任,對雁鴻來說既是壓力,更是榮耀。
達人:零基礎“小白”變身記
2015年,何艷紅已經在成都某醫院工作了兩年多時間,雖然工作繁忙,但勝在穩定。在許多人眼中,護士這個工作是難得的“鐵飯碗”,對女生來說最適合不過。讓人大跌眼鏡的是,就在這一年,那個父母眼中的乖乖女、鄰居口中“別人家的孩子”做出了一個人生最大的決定——辭職。回想這事,何艷紅說:“當時就覺得自己的人生似乎一眼就能看得到頭,這樣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
但家人反應非常大,家庭關系也一度很緊張,“現在找個好工作有多難?”“‘鐵飯碗’說扔就扔了,以后干什麼”……諸如此類的話在一段時間裡把她的耳朵都磨出了老繭,幸好丈夫一直守候在身邊,默默地支持她的每一個決定。
雖然有丈夫做堅實的后盾,但辭職后做什麼,卻是一個擺在眼前的難題。在之后兩三年裡,何艷紅開過“格子鋪”,學過化妝並擔任化妝師,“很多人都在討論我的職業,在我看來,到今天為止,我都是一名化妝師,至於‘up主’,那才是副業。”
命運的轉折在2018年。當年,電視劇《延禧攻略》大火,劇中精美的古風飾品道具成為許多人追捧的對象,作為“劇粉”,何艷紅嘗試著自己動手制作,並將自己的成功經驗分享給朋友。來向她學習的人多了,無法一一回復,她最后決定,在B站上分享自己的創作過程和技巧。視頻發出后,粉絲寥寥,反響平平,但卻在何艷紅的生活中埋下了種子,並且悄悄地生根發芽。
2019年8月19日,這一天,何艷紅發布了用易拉罐制作京劇頭冠的視頻。沒想到,這段視頻瞬間爆火,觀看量迅速突破60萬,粉絲數量快速突破了10萬大關。
接下來的一年多時間,何艷紅制作了60多個手工作品、40多個妝面作品,視頻播放量突破了1000萬。熱播影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明蘭大婚時的鳳冠,《香蜜沉沉燼如霜》裡錦覓和潤玉結婚時的鳳冠,《如懿傳》中如懿佩戴的頭飾、鈿子、護甲,《十面埋伏》裡章子怡裡的發飾等都被她一一還原,“雁鴻”這個名字也代替了她的本名,成為B站中最受關注的手工達人之一。
如今,僅僅是B站,雁鴻的粉絲數已達到了77.8萬,全網粉絲數則已突破300萬。回想起這段經歷,雁鴻記憶猶新,“剛開始接觸手工制作的時候,我完全是一個零基礎的‘小白’,一切都是從頭學起。這幾年來我一直在學習,從最基礎的材料處理、打磨,到線稿、掐絲、組裝,往往一個作品需要上百個小時。萬事開頭難,做得多了,熟練度高了,效率也就提上來了。”
手工:將環保與美學融為一體
雁鴻的手工飾品,材料的巧妙應用一直是最大的看點與亮點。
日常生活中的易拉罐、黃銅片、A4紙、土豆、瓜子殼、肥皂、鵝毛等隨處可見的材料,在雁鴻手中都被玩出了“花”,被制作成了鈿子、耳環、鎧甲、發冠等精美制品,被賦予了全新的生命。
今年4月24日,雁鴻再度發布了自己的重磅新作——用17個易拉罐制作的金嵌珍珠天球儀。天球儀的原型是清代乾隆年間內務府造辦處用黃金做成的模型,球徑29.5厘米,架高61.5厘米,如今陳列在故宮博物院珍寶館的養性殿。雁鴻復刻的天球儀大小約為原版的二分之一,用易拉罐制作龍鱗,用熱塑材料塑形,還採用了仿景泰藍等工藝。這個作品既是環保材料與常規材料工藝的結合,也是向中國航天致敬。
天球儀再度引起了網友的熱議,點贊之余,也有人提出了質疑,那就是用易拉罐、瓜子殼等材料做手工,到底是必要還是噱頭?
對此,雁鴻回應,首先,因為受制於材料本身的特質、數量等原因,回收材料在自己的所有作品中佔比隻有兩到三成,未來,自己將繼續探索更多“回收材料”的應用種類和應用場合。
其次,使用回收材料對於手工藝作品來說,是向低成本突圍的一次嘗試。傳統手工藝品相對工業化生產的量產類產品來說,因材料、人工等成本居高不下,競爭力也處於劣勢。如果從材料上能找到“性能相近,特性相符”的平替材料,那對手工業產業控制成本,是很有意義的。
第三,當下“綠色、環保、節能”已成時代的主流,那麼如何去做?如何做得更好?在雁鴻看來,“美學”不僅需要獨辟蹊徑,更是極具性價比的選擇。如果能夠有效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廢棄材料,賦予其美,不僅綠色環保,更能為這些材料賦予更高的附加值、更廣闊的利用空間,可謂一舉多得。
創意:中華文化是超級寶藏
2019年9月,雁鴻在B站更新了首個《山海經》系列的國風手工藝視頻,即《西王母——我眼裡的奇幻國風》。這個視頻展示的作品,是雁鴻首個原創作品系列。這個視頻目前在B站的播放量突破40萬,成為她的代表作之一。
“西王母”之后,雁鴻在原創上一發不可收拾。作品題材大多來自中國傳統文化,比如《山海經》《嶺南異物志》《長阿含經》以及三星堆文物,如犀渠、精衛、南海蝴蝶、金翅鳥、青銅樹等,這些作品造型精美、創意十足,讓人第一眼就能感受到創作者的“腦洞大開”。而再現類作品,題材也大多來自中國傳統經典,如《簪花仕女圖》《絹衣彩繪木俑》、明孝端皇后的“六龍三鳳冠”等,這些作品制作嚴謹,用現代工藝將這些存於史籍圖畫中的作品,還原復刻出來。
在雁鴻看來,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一個超級寶藏。上下五千年的燦爛歷史,為手工藝工作者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靈感來源。
正是這些基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創作,雁鴻不僅贏得《國家寶藏》官方微博和央視87版《紅樓夢》總妝造師楊樹雲先生的點贊,她的作品還登上了米蘭時裝周,在世界時尚界展現中華文化的魅力。不久前,雁鴻受邀到英國牛津大學演講,分享自己的作品和創作經歷。在雁鴻看來,通過自己用雙手創作,讓更多年輕人關注和喜愛中華傳統文化,是一件幸福且驕傲的事。
匠人,是雁鴻今天對自己的定位,之前她認為自己算一名“手工藝愛好者”。從愛好者到匠人的轉型節點在2021年5月,雁鴻正式拜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金銀花絲非遺傳承人倪成玉為師,學習花絲鑲嵌技藝。從此,雁鴻走上了真正的傳承之路。
一年的學習時間雖短,收獲卻是巨大的,許多以前無法完成的精細操作,如今她已能獨立完成,作品從精細度和專業度上也更上一個台階。越是學習,雁鴻越發現自己的不足。對於金銀花絲這門非物質文化遺產,雁鴻有了更深的認同與責任,她希望用雙手讓這門非遺技藝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在追尋生活的道路上,成都妹子雁鴻完成了從手工“小白”到手工達人的華麗轉身,走出了一條與眾不同的創新創業路。
對話
讓小眾與大眾碰撞
讓傳統與時尚融合
記者:你對手工藝作品的受眾拓展,進行了怎樣的探索?
雁鴻:平心而論,傳統的手工藝創作是一個相對小眾的市場,如何讓小眾與大眾碰撞,讓傳統與時尚融合,我一直在思考。為此我做了一些嘗試,設計創作出了一些新派的手工藝品,以此適應年輕人的消費需求和消費市場,比如針對年輕女生的流行風,我就創作了國風、復古風、電競風等多款服飾與頭飾。
此外,基於游戲動漫的“二次元”文化在時下有相當大的受眾群體,無論是Cosplay,還是日常服飾,都有很大的市場,對此我又設計了外星人、冰雪鎧甲、榮耀天使、太陽女神等創意作品。
未來,我希望能夠在原有基礎上融入金銀花絲鑲嵌技術,讓傳統非遺與時尚審美進一步融合,為粉絲創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記者:作為成都人,成都給你的創作帶來了哪些靈感?
雁鴻:我從小在成都長大,一直覺得成都在文創領域優勢獨到。成都自然環境很好,我的工作室在三道堰,是一個4A級景區,這裡為我提供了一個放鬆的環境和自由發揮的空間,讓我能夠靜下心來搞創作。
其次,成都作為一座有著2000多年建城史的歷史文化名城,本身有很多元素可以挖掘,比如我之前制作的“龍舟”,就來自三道堰本土傳承下來的龍舟文化,這個作品的原型現在還能在三道堰廊橋旁邊找到。金沙遺址、蜀錦蜀繡、竹編草編等,這些都有廣闊的發揮空間。以后,大家一定能從我的作品中感受到越來越多的成都元素。
記者:你的作品走出了國門,你覺得這對文化的傳播交流有著怎樣的意義?
雁鴻:我的作品能夠走出成都,走出國門,其實歸根結底源於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無窮魅力。我作為一名匠人,只是通過雙手創作出獨特載體,將中華文化的冰山一角帶向世界。手工藝品獨特的藝術和美學表達,能夠突破國界和文化隔閡,是因為人對美的認知是共通的。目前我們和國際國內的一些品牌,如華為、可口可樂等開展了一系列合作,我覺得這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與交流很有意義。
手記
2022年5月27日 成都
我是去年成為視頻社交平台深度用戶的,那時剛上小學的女兒需要做各種手工,我們經常去APP找手工教程。無意間,B站給我推送了一個叫雁鴻Aimee的手工類UP主。作為冷兵器愛好者,我被她用易拉罐做冰山鎧甲和用3000顆瓜子做“黃金甲”的視頻吸引住了,“這到底是什麼‘神仙’操作!”更讓人驚訝的是,不久前,雁鴻的作品竟然登上了米蘭時裝周,她本人還站到了牛津大學的講台上,分享手工藝制作的心得與理念。
如果說雁鴻開闊的“腦洞”和靈巧的雙手制作出的作品令人驚嘆的話,那在她使用可回收材料制作這些手工作品的背后,折射的則是生態、綠色等可貴理念,這種理念不僅與當下低碳環保的社會潮流契合,其實也是對傳統手工發展方向的一種探索與嘗試。這種嘗試,將成都創意帶出國門,驚艷了世界。
同齡人的話題沒有太多隔閡,加上都住在郫都區,言語間多了一份親切。雁鴻對傳統手工藝行業的發展,其實是有著焦慮的。在她看來,快消費時代需要慢工出細活的傳統手工藝,不僅要面對工業化生產帶來的數量壓力,人力成本、材料成本的差異,同樣是制約傳統手工藝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傳統手工藝要能夠在激烈競爭中獲得生存空間,革新是必然的。
如何革新?從2018年上傳第一個手工視頻開始,雁鴻一邊對自己的作品精益求精,一邊對制作材料進行了各種探索,之后出現的用易拉罐和瓜子殼做的鎧甲,以及用方便面桶做的頭飾成了她的代表作。不過雁鴻也坦言,對廢棄材料的再利用只是自己作品的組成部分,因為材料材質、數量的局限,它離大規模普及應用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
在材料之外,雁鴻還做了另一個革新——潮流時尚化。針對人們對傳統手工藝品華而不實的刻板印象,雁鴻做了大膽嘗試,讓傳統手工藝與潮流時尚充分融合,制作了基於流行文化、電競、動漫、科幻、神話的服裝、飾品、帽飾等。這一改變,瞬間為曾經“陽春白雪”的手工藝品找到了一個廣闊的展示平台,也擴大了使用者的數量。
作品能夠登上米蘭時裝周,自己能夠站上牛津大學的講台分享創作經歷,雁鴻認為,得到世界認可,歸根結底在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巨大魅力,自己只是眾多推廣者中微不足道的一員。在去年拜倪成玉老師學習金銀花絲鑲嵌后,雁鴻對自己的身份又有了新的定位——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者。
手工,對雁鴻來說,已經從興趣愛好,變成了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吳亦錚 文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