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多視角、多渠道體會科學的奧妙

“雲端科普”接地氣

本報記者 李嘉寶 
2022年05月30日08:3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原標題:“雲端科普”接地氣

免費在線閱讀“科學好書”、參加由中科院研究員主講的“科學公開課”、“雲上打卡”科學館……中國科學院近日把第18屆“公眾科學日”搬上“雲端”。多種形式的線上活動精彩紛呈,讓人們多視角、多渠道體會科學的奧妙和樂趣。新技術和新傳播渠道為科普提供助力,隨著科普手段更加豐富,科普知識傳播進入快車道,趣味性、互動性、普惠性也得以進一步提升。

精彩內容受歡迎

“太空之眼”中國空間站工程巡天望遠鏡是啥樣?觀察太陽有多少種方法?超新星爆發蘊藏著哪些生命起源之謎?國家天文台近日舉辦一年一度的“公眾科學日”活動,以“愛天文·向宇宙”為主題,通過多個互聯網平台同步直播,實現連續線上直播13小時,吸引觀眾累計超過79萬人次,得到了廣大觀眾及天文愛好者的好評。據悉,此次活動是中國科學院第18屆“公眾科學日”的一部分。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了解到,第18屆“公眾科學日”期間,中國科學院百余個院屬單位同步參與。天文台站、植物園、博物館、野外台站、重點實驗室和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線上開放﹔包括院士在內的一線科學家圍繞公眾關心的科學話題在線解疑釋惑﹔各個研究所還結合自身特色,組織開展各類科普活動﹔百余個科普視頻同步上線,展現前沿科技和身邊科學背后的科學原理……

近年來,“雲上科普”更加紅火,人們足不出戶便能獲得優質科普內容。科學技術部發布的2020年度全國科普統計顯示,各地線下與線上科普活動緊密結合,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傳統傳媒渠道與新媒體平台聯動,形成立體化科普傳媒矩陣。全國共建設科普網站2732個、科普類微博3282個、科普類微信公眾號8632個。各地充分利用線上科普活動覆蓋面廣的優勢,引導社會公眾相信科學、依靠科學、運用科學,實現科學防疫和不斷提高科學文化素質。

新興技術體驗棒

“人工增雨要有合適的氣象條件,不能想下就下。”“霧和霾的區別主要包括能見度范圍不同、相對濕度不同、厚度不同”……南京浦口氣象防災科普館日前以全新直播模式帶來一場科普“公開課”。直播鏡頭中,浦口區氣象台台長、高級工程師吳自越帶領觀眾實地參觀氣象觀測區,介紹氣象觀測數據採集設備。通過觸摸視頻、全息投影、多媒體互動等設備,主持人在大風實驗室體驗“風中凌亂”,在綠幕前展示天氣預報錄制過程,為鏡頭前的觀眾帶來“身臨其境”的體驗感。

如今,多種數字化技術手段讓科普“活起來”“炫起來”。便捷化的操作以及沉浸式的體驗,大大拉近了人們與科技知識的距離。

進入“中國數字科技館”網站,點擊“雲看展·全國科技館虛擬漫游”,全國各地的科技館及優質展覽一覽無余,所有展館資源都以VR(虛擬現實)全景模式進行展示。選擇感興趣的場館,隻需動動手指、拖動鼠標,便可“漫步”其中。

借助數字化、虛擬現實等技術手段,科普展參觀實現形式多樣化、便捷化和智能化,為觀眾提供優質科學教育內容的同時,也引領科技館、博物館在數字化時代尋求運營模式的新突破,推動場館建設邁上新台階。

近日,多地開展豐富多彩的“雲上科普”活動,新技術、新媒介、新平台大顯身手。吉林省科技文獻信息服務平台開放“雲科普”虛擬展廳,掃碼進入即可了解“重大科技成就”“低碳產業發展”“科技改變生活”“科技安全教育”四大板塊內容。廣州科技活動周啟動“線上嘉年華”,依托“廣州科普資源”微信公眾號及小程序,讓市民能夠暢游“雲端”科普世界,扮演天宮二號建造師、人工智能指揮官等。

知識共享受益廣

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的20余名小學生近日體驗了一次奇妙的博物館“雲游”。在“中國地質大學逸夫博物館——雲南楚雄雲科普直播活動”中,講解員帶領孩子們一道“走進”逸夫博物館,向他們科普生物和地球科學知識,激發他們探索科學、追求真知的好奇心。在科普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孩子們還一起動手進行了三葉虫化石拓印。

“這個活動讓我體會到了地球的奧秘,大自然的神奇,希望以后還能參加這樣的活動,更希望能有機會到逸夫博物館親眼看一看。”楚雄鹿城小學小花山校區二年級學生李發磊興奮地說。

作為創新發展的重要一翼,科普工作關系到全民科學素質的提升,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來,不少地區在科普聯動共享方面開展積極探索和實踐。

2018年,敦煌研究院與上海科技館簽訂合作協議,約定未來雙方加深科學與藝術的跨界合作,通過資源共享機制向西部欠發達地區青少年提供科普教育。2021年8月底,上海科技館“開學第一課”面向全國中小學生開展“雲端”逛展直播,活動還特別邀請了新疆克拉瑪依市等原上海對口支援地區的中小學和科普基地,進行東部西部科普聯動,共計超過10萬名中小學生同步觀看了“雲端”直播。

目前科普教育資源在城鄉、區域分布不均衡的問題仍普遍存在。利用“互聯網+”大力開展“雲上科普”,是提升科普教育普惠性的手段之一。未來,應通過線上線下科普教育資源的結合,構建面向更多人的在線資源庫。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22年05月30日 第 08 版)

(責編:袁菡苓、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