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成都

公園城市需要什麼樣的橋?專家是這麼說的

2022年04月18日07:59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公園城市需要什麼樣的橋?

  如何讓人行橋﹃看上去很美﹄

  ●針對舊橋“化妝美顏”

  採用輕質的新型材料做立面裝飾﹔進行顏料涂裝、燈光造景以及綠化

  ●針對新橋從源頭抓起

  在選址、設計之初就把“外觀美”作為重要考慮﹔廣泛征集市民意見﹔多個職能部門共同參與

  如何讓人行橋﹃留得住人﹄

  ●實現人行橋與所在區域的友好連通

  ●推進人行橋橋面和橋底空間的復合利用

  不久前,有網友的發問在網絡上引發關注,問題直指成都的“老人行橋”,犯愁它們“還要丑多久”。網友用五岔子大橋、“交子之環”橋、“如意橋”、“馬蹄蓮橋”、“蕾絲橋”等近兩年相繼亮相的“網紅橋”作參照,對比一些早年間修建的人行橋。

  公園城市需要什麼樣的橋?川觀智庫採訪了四川大學建筑與環境學院、四川省城鄉建設研究院、四川省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成都設計咨詢集團、成都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成都市城市管理委員會的專家學者和政府工作人員,他們普遍對橋寄予厚望,認為公園城市的人行橋不僅要具備基礎功能,還應當是外觀美、功能多元復合的城市公共空間,可以做城市更新的“流量入口”。

  同時,受訪專家也提醒,過去修建的人行橋,特別是中心城區的人行橋,無論選址還是造型都充分考慮了地理條件、通行需求及建設成本,不能簡單地類比一些“網紅橋”的顏值就推倒重來,而是應該從功能出發因地制宜、綜合施策。

  A

  外觀篇

  橋可以成為城市風景線

  被網友吐槽的所謂“丑橋”,大多數是三環路以內的各條主干道上,那些“造型單一”“模樣相似”的“Z”字形、“工”字形鋼箱梁過街人行橋,另外有極少部分是因為修建年代過久,裝飾面老化、斑駁脫落的老舊人行橋。

  四川省城鄉建設研究院市政所所長劉磊認為,“Z”字形、“工”字形鋼箱梁過街人行橋由工廠批量生產,造型和色彩都簡單,沒有美感。他告知川觀智庫,這些人行橋在2010年前后集中建設,彼時成都的“私家車第四城”形象正呼之欲出,為了“讓車快跑”,人行橋作為緩解交通擁堵的重要輔助工具被大量使用。成都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設計三院副院長余永漢說:“當時的重心是解決人車矛盾,為了盡快補齊成都缺人行橋的短板。”成都市住建局城建處相關負責人直言,“人讓車”的舊思路,使得施工工期短、安全性好、經濟實惠的生產周期“短平快”的人行橋成為首選。

  川觀智庫查閱公開報道發現,在2010年公布的規劃方案《中心城區主要干道人行橋工程規劃位置》中,成都設置的新增天橋點位達到383處。從2009年到2011年,實際新建的過街人行橋約100座。另一項數據也值得參考——作為全市道路、橋梁等市政基礎設施維護的監督管理單位,成都市城市管理委員會道橋監管中心的統計顯示,位於三環內的人行橋數量超過150座,其中絕大部分是2018年前修建的“Z”字形、“工”字形鋼箱梁過街人行橋。需要注意的是,這裡所說的人行橋僅指市建市管類。

  人行橋的“丑”,還與人們的主觀感受密切相關。用余永漢的話說,“人們的要求越來越高”。他用家庭裝修作比喻,最初的要求是滿足使用,重在配齊水電家具,當“用”的功能得到滿足后,裝修的需求才延展到吊頂、電視牆等錦上添花的內容,“首先是‘有’,然后是‘好’的遞進追求。”

  四川大學建筑與環境學院副教授、四川大學工程設計研究院鄉村規劃與設計研究所所長陳嵐也指出,越來越多“網紅橋”的出現,拔高了人們的審美要求。不光那些造型簡單的“Z”字橋、“工”字橋會被視作“丑”,哪怕進行了設計並風光一時的老橋,用當下的眼光去看,也可能變成“落伍的丑樣子”。

  四川省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高靜認為,人行橋可以理解為“城市小品”,應該成為城市的風景線。陳嵐表示,人行橋是城市的公共設施或公共建筑,滿足行人使用只是最基本的功能,打造山水人城和諧相融的公園城市,可以追求更高階的功能。

  分類實現“一橋一景”

  成都的人行橋怎麼才算是“美”?根據受訪專家的建議,做法可以總結為分類實現“一橋一景”。具體包括兩層意思:一是舊橋改造變美,新建的人行橋設計修建得美﹔二是區分“美”的標准,對所處位置不同的人行橋,“造景”的要求不同。

  針對既有的所謂“丑橋”,受訪者普遍認為,“更新”是主要手段,而不是“推倒重來”。成都市住建局城建處副處長黃婉君介紹,受用地條件的限制,尤其是中心城區“寸土寸金”,一些人行橋之所以採用造型極簡的“Z”字、“工”字,是充分權衡了地理條件和通行需求的。哪怕重建,也沒辦法照高新區的“如意橋”那樣修,因為兩邊沒有那麼寬的地,能把橋腿充分伸展到兩邊的公園中去。劉磊認為還需要算經濟賬,“經濟水平還沒有到能夠全面普及五岔子大橋這種水平的時候。”

  他們建議採取多種手段為舊橋“化妝美顏”。如陳嵐提出的,“採用輕質的新型材料為人行橋做立面裝飾,天府新區已經有一些地方在嘗試,效果不錯。”余永漢表示,通過顏料涂裝、燈光造景以及綠化手段,也可以很大程度提升人行橋的外觀美感。

  針對以后要修的新人行橋,實現“美”的目標則要從源頭抓起,即在選址、設計之初,就把“外觀美”作為重要的考慮。此處有個問題不容回避,“美”沒有絕對統一的標准,新建的橋是美還是丑,結果怎麼保証?成都市城市管理委員會相關負責人認為,審美雖然難統一,但是經過美學、設計等專業人士把關的造型、色彩,“踩雷”的概率越低。因此這位負責人建議,無論是新橋的設計建造還是舊橋的“美顏”,都應該廣泛汲取專業人士的智慧。他提到工作中曾面臨過的難處:在對部分市政設施進行升級更新時,施工方對涂刷顏料的選擇十分犯難,“什麼顏色最好看?不知道聽誰的。”黃婉君認為,人民城市要人民建,一方面是在修(改)建人行橋的過程中,廣泛征集市民意見﹔另一方面是多個職能部門共同參與,包括交通、規劃、住建、城管等,全過程同步參與。如果一座人行橋在設計、用材時,不考慮后期的維護保養難度,可能一開始漂亮,但很快會變丑,所以作為維保單位的城管,在設計之初就需要參與其中。

  多位受訪者建議成都應制定城市設計的美學導則,為人行橋的修(改)建等涉及城市風貌塑造的工作提供“美的標准”或“美的要求”參考。譬如,這份城市設計的美學導則可以對人行橋的色彩選擇做區間規范,對設計大小、選材等進行方向性的指導。城市設計的美學導則應當遵循兩個關鍵:第一,導則要對參與城市建設的各個職能部門都具有指導意義,是通用的規范﹔第二,導則中“美的標准”“美的要求”是可以長久堅持的,能推動城市形成統一且穩定的風貌。

  橋的“美”應該各有要求。“無論從城市整體風貌的設計美學出發,還是基於經濟成本的考慮,都不足以把每座人行橋修建成五岔子大橋。”盡管自己所在的四川省建筑設計研究院,是五岔子大橋、“馬蹄蓮橋”等眾多“網紅橋”的出品方,但高靜並不認為每座人行橋都要靠不菲的造價去獨當一面,反而需要“因地修橋”。她的建議是,把一個區域內的“人行橋群”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設計建設。“比如一條河道上,連續排布的幾座人行橋,有一座‘濃妝艷抹’型的,另外的就需要考慮‘素面朝天’了。”

  余永漢也指出,城市的人行橋應該像人的衣服,需要正裝,也需要休閑裝、運動裝。他建議根據人行橋所處的位置和主要功能進行區分,“綠道、公園和景點裡的人行橋可以設計得豐富多彩,因為它們的景觀功能非常重要。而橫跨主干道、快速路和高速路的橋更應該簡潔時尚,方便行人舒適通行,並且不要有干擾司機視線的花哨設計。”

  具體到既有人行橋的美化方面,專家建議商業聚集區的人行橋適合重點包裝,比如在不影響橋梁質量的情況下,通過增設花箱、燈飾,更換外立面材料等多樣化的方式美化﹔而在快速路、三環路等主干道上的人行橋,可以在扶手、橋面等噴繪涂鴉。

  B

  功能篇

  做功能復合的城市公共空間

  修人行橋的目的不僅是為了“人讓車”。余永漢告知川觀智庫,這句話透露的核心信息是,曾經為了讓汽車快跑而把人趕到橋上去,由此產生了不少“短平快”的所謂“丑橋”。現在,這樣的修橋理念必須轉變。當人行橋的存在不是為了給車讓路時,那麼繼續修建新的人行橋價值何在?換言之,公園城市不需要僅僅為了滿足行人過街而修人行橋的話,需要的人行橋應該發揮什麼功能呢?

  “之所以有那麼多人行橋成為‘網紅’,正是因為它們滿足了市民更多的需求,比如觀賞游覽的需求、休憩的需求。”陳嵐向川觀智庫解釋說,這些需求就是公園城市需要人行橋發揮的功能,“要有景觀性、文化性、舒適性等多重功能。”劉磊還提供了一種理解的角度:成都要著力創造公園城市宜居美好生活,作為市政設施的人行橋,即是城市功能的重要組成部分,正當盡可能多個維度服務於增進民生福祉,發揮多元復合功能。

  高靜表示,人行橋的復合功能主要指作為城市公共空間可以發揮的作用,包括提供休閑、游憩、消費等交往交易場所,“不管是歷久彌新的都江堰安順廊橋,還是新晉頂流五岔子大橋,都是人行橋作為公共空間發揮價值的典型。”著名建筑設計師貝聿銘講過的,“建筑的目的是提升生活,而不僅僅是空間中被欣賞的物體”,在陳嵐、劉磊、黃婉君等人看來,人行橋作為建筑“提升生活”的直接方式就是供行人在其上活動,尤其是通行之外的更豐富多樣的活動。

  然而根據網友的吐槽,成都既有的一些人行橋,並不具備適宜的休閑游憩條件,甚至對通行也不夠友好。一位網友這樣描述她每天經過的“Z”字形鋼箱梁人行橋,“梯子跨兩階太大,跨一階太小”﹔也有網友反映一些跨度很長的人行橋,“從這頭走到那頭可能10多分鐘,橋上如果有個凳子椅子,多好呀。”

  做城市更新的“流量入口”

  受訪專家提議“兩步走”實現人行橋功能多元復合:第一步,首先實現人行橋與所在區域的友好連通,旨在提升可進入性﹔第二步,推進人行橋橋面和橋底空間的綜合使用,旨在留得住人。

  “友好連通”可以從兩個層面理解——物理意義上的“友好”,是以基礎設施建設為依托,讓人行橋融入區域的步行友好系統﹔然后當地理“連通”后,可以便捷進出了,則催生心理連通、資源連通等。

  黃婉君表示,人行橋融入區域步行友好系統是街道一體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核心就是滿足居民無障礙通行。具體可以為老舊人行橋加裝電梯、改良上下橋的階梯尺寸,優化設計新建人行橋的上下橋坡度等。她以成都高新區的鐵像文旅環項目為例,項目是高新區打造的8.6公裡社區級綠道,借鑒紐約高線公園、舊金山九曲花街等理念,重點依托人行橋架起空中慢行城市步道,連通生活區、商業區、創業區、公園等。川觀智庫同時注意到,如果把城市縮小來看,成都環城生態公園環線100公裡一級綠道全線,同樣堪稱空中步行道。因為全域有多達78座人行橋串聯起完整的步行系統。

  高靜指出,鐵像文旅環項目最大的亮點在於“串聯”,用人行橋連通不同區域后,居民的社交、游憩、工作、消費行為即在這條環上打通,原本分散在不同區域的、不均等的人流量和消費能力等,也通過這條環更加暢通起來。“研究一下倫敦泰晤士河金絲雀碼頭附近,還有紐約曼哈頓等,會發現人口密度越高經濟越發達的地方,人行橋肯定更多。”高靜表示,這可以歸結於橋的基本屬性就是連通,“既可以連通地域,也能連通人流、經濟、文化等資源,成為‘流量入口’。”以五岔子大橋為例,連通了成都高新區中和街道與軟件園片區,一邊是亟待更新的老場鎮,一邊是充滿活力的發展新高地。“物理連通的基礎上,也實現了心理連通,城市‘窪地’和城市‘高地’的居民共享地鐵、公園、綠道等城市配套,老城鎮獲得更多的人口流量等資源。下游的‘馬蹄蓮橋’也有這樣的作用,填補天府五街和華陽舊城之間的‘溝壑’。”高靜還舉例西班牙著名的旅游城市畢爾巴鄂,穿越城市的內維隆河上,以“白橋”沃蘭汀為代表的步行橋,被視作古城畢爾巴鄂重振的“流量點”。

  成都擁有穿城而過的河道,高靜建議可以在跨河人行橋的建設上率先發力,“成都跨河的人行橋密度還遠遠達不到發達國家的標准,倫敦的跨河橋大約每800米就有一座。”她認為,跨河人行橋首先在地理連接上發揮著巨大功能,以此為基礎,發揮的流量連接效果將更明顯。

  再來看專家說的第二步:留人。“看‘交子之環’橋,人們靠它過馬路顯然是最弱的需求。”用黃婉君的話來說,在擁有四通八達的過街紅綠燈地段,修一座把步行距離拉長幾倍的人行橋或許是畫蛇添足,但在一個城市地標點打造一處賞心悅目的公共空間,供人拍照打卡,那絕對稱得上畫龍點睛。“‘交子之環’橋以世界上第一種紙幣‘交子’為設計原型,建在交往貿易繁盛的區域,和‘雙子塔’相呼應,兩個‘流量擔當’在一起,就有1+1>2的效果,更加帶動整個區域的人氣和關注度。”

  陳嵐指出,“交子之環”橋聚流量,與建筑結構的造型之美有關,也與人行橋承擔的文化符號有關。她認為,這種文化既指橋梁的設計建筑包含的“交子”文化,更重要的還有人們在橋上進行的各種活動,輻射並吸引更多的人,“成都的休閑、趣味、精致、時尚等文化和氣質都有體現。”

  高靜認為,“交子之環”橋的通行功能是其次,對行人的最大吸引力是可供通行之外的,比如橋上是遙望“雙子塔”最好的觀景點,橋上有遮風擋雨的頂棚,有大面積的游憩區域,還預留了空間供辦展覽、開咖啡館、舉行T台秀和小型演出等。

  盡管存在“在人行橋上的擺攤設點行為,會影響通行效率,破壞外觀整潔,牽扯進廣告利益等”爭議,但受訪專家還是認為圖管理維護省事而對橋上橋下的活動一禁了事不可取,他們建議應該分情況開放利用橋面橋底。如2018年前修建的“Z”字形、“工”字形鋼箱梁老舊人行橋,仍以滿足通行為第一要義,不建議對橋梁進行過多利用﹔針對近年來新修建的人行橋,尤其是“網紅橋”,值得進行更多元的利用開發。如高靜提到,可以給民間藝人留空間,“橋上如果有民間歌手駐唱演出,不僅是夜間經濟的一種模式,也是城市休閑文化的展示窗口。”

  成都市建筑設計研究院景觀規劃設計一所副總工程師楊磊介紹了成都府青立交橋橋下空間改造為運動場所的成功案例,為人行橋金角銀邊的利用提供參考。在他看來,人行橋作為城市步行系統的一環,可進入性強,作為公共文化空間、體育空間等休閑場所的利用率就高,能有效激發橋兩邊的街道商業,撬動兩頭的城市更新。

  他/山/石

  跨界合作修橋

  有著“天橋之城”之稱的香港,修橋早就不單單是建筑師的事。在1984年香港就成立了一個“橋梁及有關建筑物外觀審核委員會”,委員會主要由橋梁工程師、園林建筑師和城市設計師組成,用以審核香港所有橋梁及有關建筑物。

  台灣的人行天橋建設則往往由橋梁工程師和景觀設計師共同完成。

  為人行橋做美學設計指南

  日本在二戰后開始大量修建人行橋,最初的形態也是千篇一律,旨在滿足通行的單一功能。

  發展到后來,從1981年起,日本開始採用人行天橋美學設計指南,提出了建設“步行者天國”的口號,並做了相應的理論研究,如由其土木協會出版了《人行橋造型設計》一書,對天橋設計做了系統的論述。同時,日本人行橋設計的發展也經歷了由簡單復制到大膽創新的過程。

  人行橋實現貫穿歷史和現代的功能

  根據北京建筑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副教授陳靂分享的案例,在盧森堡市政廳的改造項目中,人行橋“比爾格中心”取得了貫穿歷史和現代的顯著成功。

  這座人行天橋連接古老的市政廳和擴建的建筑,由玻璃幕牆包裹,跨度25米。內部空間除了通過材質色彩、紋理設計等實現與兩頭建筑融為一體外,還特意創造出可以交流的中庭公共空間,以巧妙的方式創造了新的視覺景點,實現了行人游走於現代與古老之間的流暢體驗。

  陳靂表示,哪怕是充滿現代感的人行橋,精准的設計與功能設置,也能成功連通建筑遺產與新建筑物,促進兩者之間的對話。(川觀智庫研究員 李媛莉)

(責編:羅昱、章華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