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娟 25歲成博導“匪夷所思”的成功之路

聚焦科研領軍人2
●她是電子科大歷史上最年輕的博導,常被人稱為“同學”
●她的研究能在深海深地等極端環境探測地球正在發生什麼
●目前主持多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近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公布了“2021年度高層次留學人才回國資助計劃”,全國共30人,年僅27歲的夏娟是四川省唯一入選者。
夏娟是電子科技大學基礎與前沿研究院的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她不到24歲就入選電子科技大學“百人計劃”,獲得正高級職稱並成為碩導,25歲成為該校歷史上最年輕的博導。
夏娟說:“很多人都說我的人生順利得匪夷所思,但隻有我的家人和些許摯友知道這其中的百轉千回。幸運的是,即使曾身處黑暗崎嶇的道路,這一路上‘榜樣的力量’,像極了夜空中最亮的星,指引我一步步走向接近夢想的地方。”
論文登上了《自然·物理》雜志
11月29日,記者在電子科技大學基礎與前沿研究院見到夏娟。
紅色運動衫,運動鞋,眼前的夏娟長相清秀、舉止活潑,很難把她與“學富五車”的科學家聯系在一起。“我2018年博士畢業后直接到這裡工作的,很榮幸能夠得到電子科大的認可,也很幸運,2019年就被評為了博士生導師。目前組裡總共有3名博士后,7名博士,9名碩士。”夏娟細數她們組裡的學生,很多比她年長。
夏娟是做新型低維半導體物理與器件相關研究的,其中一個方向是研究“極高壓環境下的新型壓強傳感器”。她舉了一個例子,人類生活在一個大氣壓的壓強環境,那麼在深海一萬米處就相當於是一千個大氣壓。目前,科學家利用基於傳統的壓強傳感器進行深海、深地等極端環境的探測,但是受限於傳統加工工藝及材料性能等各方面的限制,現有壓強傳感器的靈敏度和壓強測量極限都存在一定的局限,例如目前傳統壓強傳感器能夠抵達的壓強測量極限為一千個大氣壓左右,如果要進入到更深的區域探測,就會因為傳感器的測量極限及精度不夠而無法實現。
而夏娟所做的研究,就是將一類叫“二維疊層材料”的新型低維半導體用於壓強傳感器中,由於這類材料薄到原子級別,其靈敏程度極高,且兼具高柔韌性、高機械強度等獨特優勢,非常有利於制備能夠適應極高壓等惡劣環境的新型壓強傳感器。她和團隊在實驗室內可以模擬一百萬個大氣壓時的環境,不僅能夠實現在遠超深海一萬米區域的應用,還能夠在地震、火山爆發等極端地質條件時去探測地球到底發生了什麼,這對人類進一步探索和了解深地深海領域至關重要。
正是這項高壓物理研究,夏娟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物理》(Nature Physics)上發表了論文《二硒化鎢-二硒化鉬雙層異質結的層間強耦合及高壓調控研究》,開了電子科大在該期刊上發表原創文章的先河。也正是這些前期研究和積累,讓夏娟入選了“2021年度高層次留學人才回國資助計劃”。該項目聚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眼“高精尖缺”,堅持需求導向,圍繞國家發展重大戰略,重點引進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人才,加大對基礎科學研究人才的支持。
倒數第一名的“逆襲之路”
很多人說,夏娟的人生順利得讓人匪夷所思,不過她卻說,大家看到的只是她99次失敗后的一次成功而已,就像發表出來的論文是千百次實驗和整理后的呈現一樣。她的人生路上有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也有被迫成長的坎坷和荊棘。她也多次想要放棄最終又咬牙堅持,也曾在無數個夜晚痛哭不已。
1998年,隻有4歲的夏娟開始上小學。“一是因為小學裡有熟人,可以幫忙照顧我﹔二是因為上小學花的錢比幼兒園少。”就這樣,夏娟開始她曲折的求學之路,整個小學階段由於年齡太小,她的學習成績長期“佔據”全班倒數第一名。
夏娟小時候家庭條件很一般,沒有屬於自己的書桌和房間。“我的作業是在父母的店鋪裡完成的,特別吵,這也讓我鍛煉出了足夠強的抗干擾能力。不過,有時候受邀到同學家裡玩,看到她們整潔的房間和書桌,我會羨慕和發呆。這是我做夢都想要的。”直到上初中,夏娟才有了屬於她自己的小房間。
稀裡糊涂上了初中,夏娟的學習成績依舊墊底,但她的英語成績卻在班裡十分搶眼。這讓教數學的班主任林老師很詫異也對她產生了興趣,“欽點”她當英語課代表。為了讓她對數學產生學習的動力,林老師會在夏娟的習題本上特別標注鼓勵的話﹔為了鍛煉她的膽量,經常點名讓夏娟回答問題。
“我終於感受到了被老師肯定的滋味,於是嘗試著用學英語的熱情去學習其他學科,發現好像也不是特別難。”從那以后,夏娟的各科學習成績都逐漸提升,進入初二,她實現了“彎道超車”,在全年級名列前茅。
由於夏娟比班裡其他同學小兩三歲,所以個子也最矮,始終被安排在第一排就座,也為此得到老師更多的關注。林老師經常利用課間時間和她聊天:“英語那麼難,你都能學好,我相信其他學科你也可以學得更好。”逐漸地,林老師成為夏娟最信賴的人。
臨近初三,林老師對夏娟說:“你看你個子這麼瘦小,父母忙起來沒時間給你做飯,以后想吃什麼就上我家來,身體健康才能好好備戰中考。”從那以后,夏娟隔三岔五就被林老師帶回家吃飯,林老師也時常給夏娟買衣服,把夏娟當作了自己的閨女。“每次去林老師家吃飯和聊天,是我最開心、最期待的事情。”夏娟說,“如果說我是一匹千裡馬,林老師就是那位伯樂。”也正是從那時開始,她的心裡埋下了做一名老師的種子,希望能夠成為像林老師那樣有愛的人。
初三畢業,夏娟以全區第一名的成績被廣安中學(“宏志班”)以全額獎學金錄取,成功實現了“逆襲”。但是高三那年,夏娟遭遇了人生中最大的磨難之一。距離高考不到兩個月,夏娟的“偶像”——爺爺,突然離世。爺爺的去世加上不想辜負家人期待的壓力,夏娟的精神近乎崩潰並出現躁郁症狀,模擬考試成績也從年級第二名跌到50名以外。高考前夕,家人告訴她:“你不管考出什麼成績我們都不會責怪你,隻要健康就行。”但最終,夏娟還是被四川大學材料學院錄取。
成功背后的無數次被虐
本科畢業后,夏娟以專業排名第一的成績申請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直博的學習機會,開啟了她的海外求學之路,從材料科學跨領域至凝聚態物理。剛到新加坡,從全中文教學跨越到全英文教學,對英語還不錯的夏娟來說依然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導師給了她兩本英文書籍和一本中文書籍,告訴她:“你在本科期間學的東西在這裡完全用不上,你需要從頭開始。”陌生的學科領域,一大堆從未見過的專業術語,再加上遠離家人,孤獨、壓力、委屈,夏娟頭發大把大把地掉。特別是看到一起到新加坡留學的同學,這時候已經開始動手做實驗,並且馬上就可以寫論文了,她的焦慮程度再次增加,於是萌發了退學的念頭。
她找到導師,惶恐地提出退學。導師輕描淡寫地說:“你回去考慮一個星期,到時候還是今天的想法,我同意你退學。”百般掙扎中,她給幾個在國內攻讀博士學位的同學打電話,得到的信息是大家都在煎熬中努力地摸索著適應的方法。夏娟最終還是選擇了堅持,“畢竟大家都知道我來新加坡讀博,如果這時候灰溜溜地回去,還是挺丟人的。”於是,深夜裡,教研室、實驗室留下了夏娟的身影,有時候為了一套完整的實驗數據,她甚至要在實驗室熬上兩個通宵。
2017年,夏娟渾身長濕疹,再加上遲遲見不到科研成果,以及五味雜陳的異地戀,再次讓夏娟萌發了退學的念頭。她哭著給媽媽打電話,媽媽被嚇壞了,連忙安慰夏娟:“這個書我們不讀了,你回來吧。”
導師依然很平靜地說:“想好了你就告訴我。”夏娟最終堅持下來,“也是因為骨子裡有一股不服輸的勁吧。”她經常告訴自己,什麼困難能夠超越當年的高考?“現在回想起來,導師看似淡定的態度,讓我明白了成年人的世界裡沒有容易的事情,沒有輕易的決定,更沒有不負責任的行為。”
熬過了最艱難的時刻,夏娟終於看到了學術成果,多篇高質量的論文頻頻見諸國際頂級期刊。她入職電子科大后在《自然·物理》上發表的文章,也是經過了4年的分析與整理后得到的結果。
對學生不規范操作零容忍
2018年,博士畢業的夏娟受邀參加電子科大舉行的全球青年論壇,她優秀的科研能力、突出的研究成果和出眾的年齡優勢吸引了學校,經學校推薦、申報、答辯等程序成功入選該校“百人計劃”,同年獲得了正高級研究員、碩士生導師等資格。次年,經過申報、評審和認定等程序,25歲的夏娟成功獲得博士生導師的資格。
因為長相年輕,夏娟在學校裡經常被人稱為“同學”,還有男同學找她搭訕、要聯系方式,以“學生的年齡+老師的身份”在學校裡闖蕩,這是非常令她開心的事情。也正是因為與學生年齡相仿,所以能夠毫無障礙地與他們相處和交流。
電子科大格拉斯哥學院電工專業大三學生張恆坦是夏娟的學生。當初他選修夏娟在學校開設的《信息時代前沿科學》這門課程,是被課程的名稱吸引,上課之后發現確實“不虛此行”,“娟姐會將電子行業的前沿知識,用通俗的語言表達出來,課堂上絲毫不會感覺到枯燥。”
在張恆坦的印象中,娟姐打得一手好的羽毛球,屢次參加學校的各類羽毛球比賽,頻頻獲獎。原本以為娟姐接受過專業訓練,沒想到她隻上過兩次羽毛球課,便自學成才。有同學說,在生活中,可以跟夏娟相約打球,逛街吃飯喝奶茶,但是到了實驗室,她會對學生的任何不規范操作和偷懶的行為零容忍。
“當了老師以后,我也更能夠理解當初導師的一番苦心。”夏娟說,科研之路確實充滿艱辛,但既然選擇了這條路,就不能辜負自己。她要做的就是,奮斗出別人無法質疑的成績,來打破這個社會對年輕科研人員的偏見。
主角名片
夏娟,1994年生,四川廣安岳池人,電子科技大學基礎與前沿研究院的研究員、博士生導師。2018年從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博士畢業,先后入選福布斯中國30歲以下30人科技精英榜(2019)、中國十大新銳科技人物(2020)、四川“天府峨眉計劃”(2020)等,在《自然》(《Nature》)、《自然·物理》(《Nature Physics》)等高水平期刊上發表研究成果20余項。目前她以項目負責人身份主持多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