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關總署出台12條舉措支持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

19日,記者從成都海關獲悉,為全面貫徹落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海關總署出台了支持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12條舉措。
從提升通道效能到推動開放平台建設,再到促進外貿新業態發展、提升監管執法水平、加強海關國際合作五個方面,海關總署出台的12條支持舉措涉及范圍較廣,支持力度也較大,覆蓋了物流通道、開放平台、外貿新業態、營商環境、區域和國際合作等有利推動外貿高質量發展的主要方面。
提升通道效能
支持成渝兩地中歐班列開展內外貿貨物混編運輸,降低物流成本,支持成渝地區中歐班列集結中心建設。推廣實施鐵路快速通關模式,支持開展郵件、跨境電商進出口運輸業務。
在疫情防控允許條件下,支持國際航線開行“通程航班”,實現國際國內中轉航班“通程聯運、行李直挂”。支持開通更多進出境全貨機境內續駛段混載航線。推進“航空+陸運”業務發展,促進現有航線與口岸資源共享互通。支持“滬渝直達快線”開行。
支持在成渝關區試行上海—重慶水水聯運中轉業務“離港確認”模式。支持沿海港口在雙城經濟圈設立無水港。
推動開放平台建設
海關支持成渝地區綜合保稅區錯位發展、聯動發展,支持確有需求且符合條件的地區申建綜合保稅區、開放口岸和保稅物流中心(B型)。
對隨整機進境未獨立申報的零配件實施便捷進出綜合保稅區的監管模式,支持企業開展設備零配件調撥、退換、維修等業務。支持在符合條件的地區建設口岸免稅店。
促進外貿新業態發展
海關積極支持成渝地區建設“一帶一路”進出口商品集散中心,支持成渝地區符合條件的展示交易中心升級為“一帶一路”商品展示交易中心,並按規定在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內創新開展跨境電商“前店后倉”“快速提離”業務。
支持跨境電商企業對企業(B2B)出口等貿易新業態高質量發展。探索開展非銀行金融機構參與跨境電商擔保業務。
支持會展經濟發展,允許重要展會、賽事由辦展方統一提供符合海關規定的擔保,減輕參展企業負擔。
提升監管執法水平
支持成渝兩地海關共建國家級進出口商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中心(重慶),共建一級風險監測點,提升商品質量安全監控能力。
推進成渝地區跨境知識產權侵權風險信息共享。
支持成渝兩地口岸公共衛生核心能力建設,支持成都天府國際機場和重慶江北國際機場創建國際衛生機場。
加強海關國際合作
支持深化重慶海關與新加坡海關、波蘭盧布林海關,成都海關與波蘭羅茲海關的關際合作,推動“智慧海關、智能邊境、智享聯通”建設。
運營者說:
將為中歐班列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今年1月1日,成都和重慶兩地鐵路港同時始發首個中歐班列(成渝)號,今年以來中歐班列(成渝)號開行數量超過3500列,成為行業“領頭羊”。
“中歐班列(成渝)號開行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在一體化方面的新突破,而海關總署出台的12條支持舉措,將為成渝兩地中歐班列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昨日,在看了海關總署的12條支持舉措后,成都國際鐵路班列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澤軍如是說。
海關總署的支持舉措中明確提到:支持成渝兩地中歐班列開展內外貿貨物混編運輸,降低物流成本,支持成渝地區中歐班列集結中心建設。同時,還提出推廣實施鐵路快速通關模式,支持開展郵件、跨境電商進出口運輸業務。陳澤軍表示,海關總署的這些支持舉措,有利於推動成渝兩地中歐班列在提升通道效能、推動開放平台建設、促進外貿新業態發展、加強海關國際合作等方面高質量發展,“接下來,我們將進一步集中對接中歐班列干線運力資源,推動成渝地區共同提高全球資源配置能力,努力擴大成渝地區在國際供應鏈體系中的競爭優勢,助力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專家說:
有利於提升國際樞紐通道輻射帶動能效
昨日,四川物流研究院院長王智超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海關總署出台的12條支持舉措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如同一場“及時雨”。
他說,《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強化多式聯運銜接,探索國際貿易新規則,提高通關便利化水平,增強國際競爭力。這將有助於我國第四增長極加速打造西向開放前沿高地,緊密對接絲綢之路經濟帶,加快構建陸空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對外開放新格局。
12條支持舉措中提出:對隨整機進境未獨立申報的零配件實施便捷進出綜合保稅區的監管模式,支持企業開展設備零配件調撥、退換、維修等業務。對此,王智超認為,在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加速融合的今天,“隨整機進境零配件”新監管模式將有利於填補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國際維修與保養、技術指導等售后服務業態的空白,可為企業極大降低維修、資金佔壓等運營成本和節省通關時間,將加速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打造國際一站式維修全產業鏈開放新平台。
最后,王智超認為,海關總署出台的12條支持舉措,有利於進一步提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國際樞紐通道輻射帶動能效,加快建設物流、商流、資金流、信息流、人才流“五流合一”的國際供應鏈資源配置中心,加強現代物流業、先進制造業、現代流通業、現代服務業的四業互動融合,推動產業鏈協作、要素鏈聚集、供應鏈集成、價值鏈增值和創新鏈共享的“五鏈”協同發展。(成都日報記者 楊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