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西南醫科大學:引培高層次人才 為學校高質量發展注入源頭活水

2021年11月19日18:54 | 來源:封面新聞
小字號
原標題:西南醫科大學:引培高層次人才 為學校高質量發展注入源頭活水

2021年秋期,西南醫科大學又迎來17名博士入職,作為曾經的學子,學成歸來的汪小莉感觸很深,她說,這些年,學校在辦學規模、學科建設等多個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為高層次人才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平台,吸引著包括自己在內的越來越多的校友和其他高層次人才來校工作。

西南醫科大學科技大樓

汪小莉口中的成就,得益於西南醫科大學自2015年實施的“人才強校”戰略。在國家“雙一流”建設政策引領下,各高校開啟了“搶才大戰”。西南醫科大學深知自己的地域、交通、經濟等方面並不佔據優勢,如何發力廣攬海內外人才?學校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緊緊抓住引進、培養和使用三個重要環節,出台了一系列人才隊伍建設制度,經過6年的發展,初步實現“人才聚集”效應。

引才:柔性聘任 破招才困境加快實現人才願景

西南醫科大學建校於1951年,位於四川南部—瀘州。在國家“雙一流”建設政策引領下,各高校開啟了“搶才大戰”。東西部之間、部屬院校與省屬院校之間,差異立現。作為地處西部非省會城市的省屬高校,“引才、留才、用才”成為西南醫科大學高質量發展過程中不可回避的重要課題。

西南醫科大學堅持黨管人才,深入推進“人才強校”戰略,大力實施“高層次人才聚集工程”“人才團隊建設工程”“人才培育工程”。據了解,為分析研究人才工作,學校成立了以黨委書記為組長的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出台了專門管理辦法,確保引才引智工作有效開展。

西南醫科大學參加人才引進交流會

同時,學校定期在《Science》雜志和國內外人才知名網站發布引才公告,積極參加省內外高層次人才現場招聘會,主動去接觸大量人才。“最近幾年,學校引進高層次人才工作已成常態。”西南醫科大學人事處處長劉文勝坦言,人才“等”不來,“英雄帖”只是廣而告之,引進人才不僅要拼政策、拼條件,更要拼環境、拼服務,需要學校用心用情去尋去攬。

此外,面對高層次人才的激烈“爭奪戰”,學校還探索出了一條“學術院長+特聘教授”的柔性引才道路,創新性地開展引才工作。堅持柔性引智和全職引進相結合的方式,廣泛拓寬引才渠道。

國家高層次人才張春祥教授聘任儀式

今年10月中旬,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系列人事任免,張春祥獲任西南醫科大學校長。張春祥是醫學博士、留美博士后、教授,在來到西南醫科大學前,已有豐富的國內外大學教學及管理經歷,管理能力頗強,有長達20多年博士生導師的帶教經驗。

據了解,事實上,學校早在2011年就和張春祥教授有聯系,早期是以專家的身份柔性引進,后經過上級有關部門的搭橋,學校和張春祥教授多次洽談,終於在2019年全職引進了張春祥教授,當時聘請為副校長。

2020年9月,張春祥教授申報的“心臟非編碼RNA微環境在心肌細胞損傷及缺血性心臟病中的作用及其機制”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直接經費297萬元,這是學校首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的資助。

據介紹,2015年以來,學校柔性引進各類高層次人才100余人。目前,已有7個二級院系聘有學術院長,主要負責學科建設規劃、科研方向凝煉、青年教師培養等,院系內涵建設進步明顯。

西南醫科大學召開人才科技大會

留才:校地合作 為人才搭建多元發展平台

找准校地融合契合點,高層次人才引得進還要留得住、用得好。近年來,瀘州市委市政府已累計投入財政資金50億元支持學校基礎建設、人才引進、科學研究、環境打造等,為引才引智創造條件。自2019年起,瀘州老窖集團每年向學校每個院士團隊捐贈60萬元,定向作為院士團隊及相關骨干成員的生活補助資金,助力學校引才、留才。

“今年是我來到西南醫科大學的第6個年頭,我們核心成員剛過來的時候隻有6人,現在有10人,團隊成員也從起初的10多個人增加到現在100多人。”博士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的肖佔剛,是西南醫科大學藥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除了這個身份,他同時是學校分子藥理實驗室的核心人物,和同事們一起主攻腫瘤免疫治療技術研發與應用等。

2016年來到西南醫科大學,肖佔剛並非單槍匹馬,當時,學校以團隊引進的形式成功引入這個在香港中文大學的團隊,共6名博士。

科研、項目、教學,來到西南醫科大學,肖佔剛一樣沒落下,並且都做得不錯。肖佔剛坦言,高校能給到的待遇,與企業特別是沿海等地區相比,確實不在一個層次。但是,6年時間,這個團隊人才不減反增,這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學校和當地政府重視平台建設。

川南醫學轉化研究院簽約儀式

肖佔剛介紹,團隊來到學校后,除了學校的科研平台可進行基礎實驗研究。兩年后,學校還與當地政府合作建立了一所專門從事轉化醫學研究的非營利性學術機構——川南醫學轉化研究院,研究院將基於新一代基因測序技術、大數據的生物信息學分析技術、基因編輯技術等前沿技術,致力於腫瘤個性化免疫診療項目的研發,“研究院建成后,將在一定程度上推動自貿區現代生物醫藥產業發展,並為進一步引進香港更多科研資源、人才資源進入瀘州和西南醫科大學打牢根基”。

如今,學校與當地衛健部門合作打造的醫學科普館也在進行室內裝修工作。“科研成果最終應該是服務於人民群眾的,因此除了埋頭科研,我們也希望推廣科普醫學成果,讓更多群眾受益。”在肖佔剛看來,正是學校和當地政府為各類高層次人才提供了干事創業的重要平台,才得以吸引並留下越來越多的人才。

值得一提的是,肖佔剛團隊還是西南醫科大學構建“引才網絡圈”的典型案例,在優秀人才的磁場效應下,過去幾年,先后有多名香港中文大學畢業的博士加入到肖佔剛團隊。2020年,又一名香港中文大學畢業的博士來到西南醫科大學,加入肖佔剛的團隊,“他之前一直也在關注我們團隊,看到我們這邊發展得比較好,所以一拍即合加入過來。”肖佔剛說。

為幫助人才搭建事業發展平台,目前,西南醫科大學已遴選30余名海內外專家,在科研經費、科研設備、團隊組建等方面予以支持,打造出類似肖佔剛團隊的高層次人才團隊25個,配備專項資金近億元。

用才:引培並重 高層次人才助推高質量發展

在學校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招才引智是促進學校事業改革發展的“加速器”。在西南醫科大學的理念裡,將人才吸引到學校只是人才引進政策的第一步,以機制引領,加強人才培育政策,使其對高校發展、對地方經濟建設發揮更大作用,才是立足長遠的根本。

因此,除了引才,學校也重視自培人才。2006年,在西南醫科大學先后完成本科生和碩士研究生的學業后,萬居易選擇留校工作。工作6年后,在學校的支持下,萬居易於2012年考上了首都醫科大學心臟外科學全日制博士, 博士畢業一年以后,他又到美國印第安納大學醫學院Krannert心臟病研究所進行了2年多的博士后研究深造。

2018年9月,結束了博士后進修的萬居易,直接回到母校工作。 此番,學校支持了他一筆科研啟動經費,市委市政府和學校還給予了一定的現金獎勵。學校還會在申請項目時進行重點打造、重點推薦、重點輔導,助他拿到更高級別的課題。如今的萬居易身兼多職,除了是學校教師,擔任教學、科研工作以外,他也是學校科技處的副處長,還是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的一名醫生。

通過幾年招才引智,西南醫科大學的學科建設、科研能力以及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有了明顯成效。

2015年之前,西南醫科大學的藥理學與毒理學學科離ESI門檻還有很大的差距,但經過學校不斷招才引智,今年 9月,西南醫科大學藥理學與毒理學學科首次進入ESI學科排名前1%。臨床醫學學科自2016年進入ESI排名前1%以來,排名持續上升,目前在前1%的機構中位列45.21%。

同時,2016 年以來,學校獲批各級各類科研項目 4700 余項,其中省部級及以上科研項目 484 項; 獲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獎 43 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近3年,西南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考試一次性通過率達96%以上。在2018年專業學位水平評估中,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學業質量高於全國專業學位平均水平。

還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全職引進了德國婦科、乳腺外科權威專家塔希曼教授。來院后,塔希曼教授牽頭建立了中德卵巢腫瘤MDT和中德乳腺腫瘤MDT,在婦科和乳腺外科根據最新國際指南建立了標准化、規范化的診療模式和管理質控﹔同時,大力推廣德國標准的乳腺癌保乳手術,保乳率由2016年的不到3%飛升至2018年的25%﹔獲批設立了第一個省級醫療中心——四川省婦科及乳腺疾病治療中心﹔不僅如此,塔希曼教授還主持了一系列的省級或以上的課題,強力推動醫院人才由“輸血”到“造血”的轉換,引薦多人前往德國一流醫療機構研修或參會。

如今,西南醫科大學人才數量不斷擴大,人才質量不斷提高,人才結構日趨合理。統計顯示,2015年以來,西南醫科大學已全職引進博士等高層次人才近400人、自培博士近50人、在讀博士150余人。截至目前,學校有專任教師1300余人,其中,具有博士學位人員超過600人,擁有雙聘院士、國家特聘教授、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等頭銜的高層次人才100余人次。(封面新聞記者 徐慶 見習記者 趙紫君)

(責編:高紅霞、章華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