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雲南大理漾濞縣仁和廣場安置點的“青青兒童樂園”。共青團四川省委供圖
志願者在演習中搬運物資。共青團四川省委供圖
截至24日12時,共服務兒童159人次,參與志願者40人次。5月23日,在雲南大理漾濞縣仁和廣場安置點,由共青團漾濞縣委、漾濞縣婦聯主辦,四川青年志願者協會和成都授漁公益發展中心承辦的“青青兒童樂園”開園,不到24個小時,就服務兒童及家長超過100人次。
5月21日晚地震發生后,四川省應急志願服務總隊攀枝花支隊、樂山支隊和筠連大隊完成備勤,正在當地旅游的隊員也迅速轉換身份前去指揮部報到,配合當地團委整合救援隊伍、開展志願者培訓,啟動后續安置區系列服務。“在應急志願者工作方面,我們完成了一次四川經驗的輸出。”成都授漁公益發展中心秘書長董明珠說。
四川的應急志願服務因地震而誕生並發展。
時間:2008年 事件:“5·12”汶川特大地震
經驗積累
應急志願服務漸漸走上正軌
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發生13周年這天,中國心志願者團隊隊長高思發來到北川縣職業中學,與學校的老師交流開設社工班、駐校社工等事項。
2008年5月下旬,中國心志願者團隊(原四川抗震救災志願者QQ群先遣隊)一行17人在“北川抗震救災指揮部”安排下,來到北川漩坪鄉安置點做志願者服務。“當時想著做兩周志願者就離開,沒想到,一服務就是13年。”高思發直言,自己被志願服務改變了命運。
18萬人,這是2008年地震發生后,共青團四川省委派遣的志願者人數。據不完全統計,當年進入災區的自發型志願者多達300萬人,后方參與救災、物資籌措、信息遞送的志願者人數超過1000萬人。
但不得不直面問題:重復救援、重疊服務、資源浪費等。蜂擁而至的志願者們,一邊是滿腔熱情,另一邊是無序散亂。“我看到了志願者成為被救助者的案例,如果要形容,我覺得是散兵游勇。”一位當年在現場負責志願者調度的“老志願者”說。
經驗的積累也從這個時候開始。首先就是專業化。2008年10月,四川省應急辦、共青團四川省委等14家單位聯合組建四川省應急志願服務總隊。四川的應急志願服務開始走上正軌。
2010年“4·14”玉樹地震發生,共青團四川省委第一時間與青海方面取得聯系,派遣四川省應急志願服務總隊馳援,通過團系統組織四川省800多名青年志願者有力、有序、有效地開展現場救援、物資籌集、藏語翻譯、醫療陪護等志願服務。同年8月,在青海玉樹全國抗震救災總結表彰大會上,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四川省應急志願服務總隊“全國抗震救災英雄集體”榮譽稱號,是唯一受表彰的省外志願服務集體。
自2008年成立以來,四川省應急志願服務總隊應急志願者總數超過5000人,目前有骨干志願者300余人。現有搶險救援、醫療衛生、心理疏導等10支專業救援分隊,下設21個市(州)應急支隊,累計組建各級應急服務隊144支,已招募培訓應急志願者6.4萬余人。
時間:2013年 事件:“4·20”蘆山強烈地震
協同作戰
應急志願服務提升有序性和時效性
“雨城區應急指揮中心嗎?現在電力、網絡已經中斷,通往村外的道路損毀,情況緊急……”5月14日5時25分,雅安市雨城區大興街道,一場虛擬的7.5級地震發生。當天,由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辦公室、應急管理部、四川省人民政府聯合舉行的“應急使命·2021”抗震救災演習在雅安舉行。
“我們有15名志願者參加。”演習現場,省青年志願者協會應急響應部部長蒲飛宇介紹,省應急志願服務總隊是67支參加演習的代表隊之一,根據指揮部指令,將在安置區搭建社會管理服務站帳篷,招募志願者以及協同社會組織協助當地開展秩序維護、人員排查、物資發放、青少年兒童關愛、心理撫慰、疫情防控等應急志願服務工作。
“志願者最怕啥?我覺得是幫倒忙。”站在江邊,眉山應急志願服務支隊隊員曾妍的腦海裡閃過了8年前的畫面。2013年,“4·20”蘆山強烈地震發生后,曾妍馳援了現場,“當時的感覺就是第一時間找得到人對接了,知道我該去哪兒,去做什麼。這和以往有很大不同。”
有了大型自然災害應對經驗,四川省志願服務在蘆山地震應急救援中變得更加注重組織協同。四川省抗震救災指揮部在前線成立了社會管理服務組,抽調80余人,組建了18個工作組,還創建了雅安抗震救災社會組織和志願者服務中心,建立抗震救災社會組織和志願者服務中心體系,首次搭建起黨政與社會組織和志願者的協同平台。
群團組織協同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這個經驗后來成功覆蓋了全省。2014年3月,四川省群團組織社會服務中心成立。“充分發揮‘大群團’格局優勢和群團組織聯系社會組織的優勢,探索新形勢下聚合社會組織力量參與民生工程、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法路徑。”相關負責人介紹,其主要職責是為社會組織和志願者提供法律和政策咨詢、培訓交流等服務,承接並發布政府委托群團組織購買社會服務項目,提升群團組織參與社會治理水平和服務群眾能力,“這是一個走在全國前沿的創新之舉。”
雅安探索出的這個模式開始不斷落地。2017年“6·24”茂縣疊溪山體滑坡發生,共青團四川省委第一時間聯合各方力量成立“6·24”社會組織和志願者協調中心,形成“一個縣級中心一個鎮級站三個交通要道服務點”的布局,建立聯合行動合作機制,有效助力社會力量參與救援的有序性和時效性。
時間:2017年 事件:“8·8”九寨溝地震
科學參與
應急志願服務首次實戰大規模運用
5月25日上午10點過,雲南大理漾濞縣的燈光球場,多名孩子和志願者組成的小隊伍,繞著帳篷區邊走邊喊“青青樂園開園了”,一會兒就有9名小孩過來報名。這是雲南漾濞地震中設立的第二個青青兒童樂園。
這並不是這次地震中的創新,它來自兩年前的宜賓長寧地震,當時為了讓更多的家長能抽出時間處理過渡安置,在省市縣三級團委的推動下,團隊在安置區創新設置了兒童友好空間。如今,這個樂園已經成為四川應急志願服務的一大成果亮點,去年榮獲了中國青年志願服務項目大賽全國賽銀獎。
四川青年志願者協會副秘書長王之昊介紹,“現在我省應急志願服務在細節方面的探索和創新,很多都是從2017年‘8·8’九寨溝地震后運用的新模式開始的。”那是四川應急志願服務思路從“協同作戰”升級為“科學參與”后,第一次在實戰中大規模運用。
何為“科學參與”?快速響應、登記報備、供需對接、精准參與、有序撤離,這是目前四川總結出的應急志願服務新機制,快速、高效、有序。
2018年5月,全國首個應急志願服務地方標准——四川省《應急志願服務管理規范》(面向社會征求意見稿)發布。“這個規范針對應急志願服務邊界模糊、分類不清等問題,進行了准確定義、細化分類,分層分級分階段規范服務流程。”一位長期從事公益慈善領域的專家表示。2019年1月,該標准正式實施。
如今,這一四川經驗正在不斷擴大影響。2020年11月,“聯動-2020”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應急志願服務綜合演練舉行,再一次梳理和檢驗了四川省的應急志願服務響應機制,並將重慶應急志願服務在科技上的創新進行了有效融合。目前,川渝共青團已聯合成立“川渝應急志願聯合服務隊”。(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吳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