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海天閣小區2002年建成使用,共有7棟28單元368戶,近1200人居住,是一個老舊小區。經過改造后,小區整潔、漂亮,軟硬件不遜於高檔小區。”成都市武侯區沙堰社區海天閣小區黨支部書記陳順龍介紹,2007年,該小區組建黨支部后,“紅色共享小屋”走進了小區居民的生活。
“三室一廳” 居民要的這裡都有
在沙堰街236號的海天閣小區,一座30平方米的“紅色共享小屋”,讓人眼前一亮。
走進房內,牆上挂著智能電視,裡面存儲著各種學習資料﹔電視兩旁的木架上,有序擺放著共享書籍、工具、醫用物品、運動器具等﹔房屋中間,是兩張拼在一起的桌子,供大家辦公、開展活動使用。
“別看裝修簡單,但這是小區‘最富有’的‘三室一廳’——困難群眾的‘排憂室’、志願服務的‘引領室’、學生青年的‘自習室’、居民群眾的‘會客廳’。”陳順龍說。
在“紅色共享小屋”裡,小區的黨員、退休干部、在職人員、賢達人士共同組成了小區調解員組,形成“社區黨委+黨支部+調解員”的調解模式,及時化解小區矛盾糾紛。
“紅色共享小屋”裡最常見的是黨員志願者。在他們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小區居民參與到志願服務活動中,衍生出了“暖心家園”志願服務隊、“海天閣媽媽幫”“海天閣鄰裡守望”志願互助小組等,各種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也在這裡開展。
白天,黨員群眾在小屋讀書、看報、學習、開會、休息﹔傍晚,“紅色共享小屋”就變成了“自習室”,居民志願者何春花帶領“海天閣媽媽幫”互助小組開展了免費托管服務,幫工作繁忙無暇看顧孩子的家庭照看孩子們學習。
“‘紅色共享小屋’不僅是個活動場所,它還讓小區的居民在這裡找到了認同感、家園感、歸屬感。”陳順龍說,現在居民相處更加和諧,參與志願服務的居民也越來越多。
“6+N”服務 打造5分鐘生活圈
“自從裝上了電梯,我們買菜散步不用再爬樓梯,真是太方便了。”讓小區居民謝永昌的“電梯夢”照進現實,也得從“紅色共享小屋”說起。
“當時,有少部分居民不是很理解,擔心補貼不能及時到位,后續電梯維護等方面的問題。”回憶起兩年前剛開始推廣加裝電梯工作的場景,謝永昌仍歷歷在目。
為了打消居民們的顧慮,活躍在“紅色共享小屋”的黨員志願者們,白天積極對接各個部門,協商解決辦法﹔晚上入戶溝通,傾聽大家的意見建議。
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個個難題被逐一破解,海天閣小區在五大花園片區順利加裝了首部電梯,破解了居民上下樓不便的困擾,也拿到了政府的補貼款。這讓謝永昌和鄰居們收獲到了滿滿的幸福感。
“光有‘硬件’提升並不夠,還需要‘軟件’上的提升。”沙堰社區黨委書記葛永明表示,“紅色共享小屋”作為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的延伸,集合了小區(院落)黨群服務站、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民情議事廳、三方互動聯席會議室、社區服務下沉站點、居民共享公益會客廳、其余項目服務設置等“6+N”服務功能,涵蓋了小區院落治理、黨群服務、志願服務、居民議事、文化活動、鄰裡互助等服務內容,幾乎滿足了小區群眾日常生活、議事的基本需求,打造了小區院落“5分鐘”生活舒適圈。(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