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屏山:“四好農村路”助力脫貧攻堅

王軍

2020年11月23日13:00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屏山縣鄉村道路。王軍 攝
屏山縣鄉村道路。王軍 攝

山腳,茂密的砂仁﹔山腰,連綿起伏的茵紅李樹﹔山頂,翠綠的富硒茶園。這是四川省宜賓市屏山縣人民過上幸福小康生活的最好印証。

近日,交通運輸部“行在鄉村 游在路上”脫貧攻堅自駕主題宣傳活動(四川站)走進屏山縣。自駕游車隊沿著洪坪五糧液集團捐助產業路、大乘雙峰茶園、錦屏梯田茶海以及“庫區”風景線等鄉村道路前行,感受著貧困山區農村和貧困群眾自脫貧攻堅以來生產生活翻天覆地的變化。

屏山,地處烏蒙山麓,地形破碎、山高坡陡限制了當地的發展。曾經,這裡“萬壑千山,出門無路﹔三農百業,舉步維艱”,70%的村沒有硬化道路,是宜賓市唯一的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烏蒙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重點縣。如今,這裡是“路橋相通,縱橫聯網﹔小康路上,大道無疆”,公路總裡程達2488公裡,259個建制村100%通硬化路,75%村民小組通硬化路。

據宜賓市委常委、屏山縣委書記廖文彬介紹,近年來,屏山縣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政治責任、最大的發展機遇和最大的民生工程,在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傾力幫扶下,著力聚焦“兩不愁、三保障”,將“四好農村路”建設作為脫貧攻堅的先行軍。

5年來,該縣建成村道聯網路、通組公路、扶貧路、旅游路、資源路、產業路等農村公路共計1654公裡,極大推動了以種植茶葉、茵紅李、白魔芋等為主的種植業發展,帶動農民增收致富,如期實現高質量脫貧。如今的屏山,是中國有名的“綠茶之鄉”和“白魔芋之鄉”,茵紅李種植規模達10萬畝,投產面積超8萬畝,年產量約9萬噸,遠銷上海、浙江、江蘇等長三角地區,2019年創造經濟產值近5億元。

2019年,屏山縣實現了縣內10765戶42826人貧困戶全部脫貧﹔今年2月,四川省政府正式批准屏山縣退出貧困縣序列﹔8月,屏山縣順利通過國家脫貧攻堅普查驗收。

一條條蜿蜒曲折、盤山而上的鄉村公路,把一處處新村聚居點串了起來,農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路上,隨處可遇的“金通工程”小黃車,搭載著一群群山區村民和一車車“屏山好禮”走出大山﹔路旁,一張張群眾的笑臉,在冬日的陽光下更加美麗溫暖。路,連綿逶迤,是屏山人民脫貧奔康的夢想通途,更是屏山縣脫貧攻堅艱辛歷程的歷史性見証。

屏山境內有世界第一立佛——八仙山大佛、中國最大規模的文物集中遷建工程——馬湖古城以及特有的“高峽平湖”景觀等,在中國第三大水電站——向家壩水電站建成后,屏山搶抓東西部扶貧協作機遇,充分利用扶持電價優惠政策,將紡織業作為頭號主導產業,打造東西部扶貧協作項目——浙川紡織產業扶貧協作示范園,園區已累計簽約紡織企業31家、建成16家、在建15家,簽約總投資166億元,預期實現年產值257億元,初步建立集紡紗、織布、服裝為一體的紡織產業體系,屏山成為宜賓千億紡織產業集群核心基地。該園區相繼獲得“全國紡織產業轉移示范園區”“四川省首批特色產業基地”“中國紡織服裝業十大產業園區”等稱號。

如今,仁沐新高速公路、宜攀高速屏山段建設如火如荼。不遠的將來,屏山將建成便捷、暢通、綠色、高效的現代立體交通網絡。

(責編:章華維、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