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扶貧在行動·四川篇(三)

補齊精神短板 助力精准扶貧

王軍

2020年11月12日11:02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近年來,村裡面貌大改變,戶戶有余糧和存款,人人不愁吃穿,小病大病住醫院,打針吃藥不要錢……”四川省綿陽市安州區秀水鎮青鬆村,鄉村大舞台上,70歲的綿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金錢板”代表性傳承人李詩吉,用朗朗上口的快板詞唱出了近年來村民的幸福生活。

青鬆村由兩個原省級貧困村合並組成,全村共12個村民小組,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169戶530人。“靠著牆根晒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此前貧困戶的“等靠要”思想嚴重。

脫貧攻堅以來,青鬆村從實際出發,圍繞“黨建引村、產業富村、文化興村”的發展思路,在鎮黨委政府和幫扶單位的支持下,全力推進脫貧發展,堅持黨建引領,建強村級組織,以甜梨產業為核心壯大產業,以“扶貧趕集日”“百家看.千家比”等青鬆特色做法為引領,堅持在服務群眾中持續教育引導群眾,形成特色扶貧經驗,推動精准扶貧工作。

該村的“扶貧趕集日”,幫扶干部和社會公眾通過“以購助扶”的形式,每月固定一天在村委會“趕集”,以略高於市場的價格統一購買群眾售賣的農副產品,穩定增加群眾收入。“每次趕集,一戶村民家的家禽可以給他們帶來六七百元的收入,蔬菜能夠帶來兩三百元的收入。”“第一書記”羅歡說,截至今年10月,青鬆村共計開展“扶貧趕集日”活動63次,成交金額達15萬余元,實現戶均年增收1000余元。

綿陽市安州區秀水鎮青鬆村“扶貧趕集日”,村民正在出售農副產品。汪衡 攝

在帶動群眾增收的同時,青鬆村還十分注重文化扶貧,將綿陽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金錢板”融入鄉村文化建設,教育引導群眾不等不靠,發展產業,激發內生動力。

李詩吉和徒弟們也結合當下形勢和政策內容創作出不同的作品,為村民們進行表演,如:為農村經濟發展壯大養殖業編寫創作金錢板段子《科學養豬》《新風贊》﹔為宣傳醫改政策創作《說醫生》﹔為農村改革開放取得脫貧攻堅成果創作了《春暖花開》等十多個不同內容的作品。

綿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金錢板”代表性傳承人李詩吉和徒弟正在為村民進行表演。王軍 攝

不僅有“金錢板”表演,羅歡告訴記者,青鬆村鄉村大舞台上,每年有各式各樣的扶志節目輪番登台,在輕鬆活潑的文藝表演中,實現脫貧從村干部的任務到村民自發意願的轉變,“尤其是一年一度的新春文藝匯演,由幫扶單位與當地村民各自提供節目,反映本地一年來的脫貧攻堅成效,已經成為了青鬆村脫貧攻堅工作中的一台特色節目。”

文化扶貧助力鄉村振興,文藝宣傳吹響鄉村脫貧號角。在汶川縣威州鎮,送文化下鄉惠民演出系列活動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

據了解,為進一步豐富汶川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動農村基層文化、科技、衛生事業發展,提高群眾法制意識,同時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汶川縣文化體育和旅游局通過送文化下鄉活動的形式搭建文化舞台,開展“脫貧奔康·再創輝煌2020年汶川縣文化體育和旅游局送文化下鄉惠民演出系列活動”。

本次演出系列活動歷時近3個月,共計演出70場,每場演出時長90分鐘,演出范圍覆蓋汶川縣域內9個鄉鎮70個村落、社區等上萬群眾。

汶川縣文化惠民展演。王軍 攝

“巡演過程中曾遇到很多突發情況,比如部分邊遠山區村落受暴雨、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影響,村址斷路,大巴車根本無法到達,演員們隻能徒步前進。但一想到能夠為邊遠山區那些從未觀看過現場演出的群眾帶去快樂,這一切都是值得的。”汶川縣文化館副館長、羊角花藝術團團長羅娟告訴記者。

據悉,本次活動的開展真正做到了回歸群眾,讓汶川當地群眾更加直觀地感受到了文化魅力,對提升群眾文化自信及文化素養,增強群眾幸福感與獲得感等起到了極大的提升作用,同時滿足不同年齡段觀眾對藝術類型的不同要求。所到之處,觀眾踴躍,反映強烈,笑聲成片。

今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之年,記者了解到,四川多地通過開展“送文化下鄉”文化惠民活動,關注基層民生、關心群眾生活,進一步堅定了文化自信,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滿足大家對美好精神生活的需求,不斷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相關閱讀】

文化扶貧在行動·四川篇(一):挖掘民族文化富礦 助推旅游產業發展

文化扶貧在行動·四川篇(二):“非遺+扶貧” 跑出脫貧奔康“加速度”

(責編:李強強、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