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雙流廣都社區:
堅持黨建引領 打造多民族團結社區“新樣本”

郭瑩 姚卉

2020年11月02日09:05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豐富多彩的社區活動。廣都社區供圖
豐富多彩的社區活動。廣都社區供圖

多民族聚居社區,如何借助高品質宜居生活環境的營造,增強居民獲得感與幸福感?如何通過各類資源整合利用,激活社區向上的內生動力?

近日,記者在成都雙流東升街道廣都社區了解到,近年來,該社區積極發揮黨建引領作用,突出民族文化特色,圍繞“大融廣都、領舞生活”主題,積極創建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示范社區,促進社區居民“共居、共學、共治、共享”。2019年,廣都社區榮獲“四川省民族團結示范社區”稱號。

打造人文內核 提升居住幸福感

廣都社區位於雙流區南部,幅員面積3.2平方公裡,服務常住戶8800余戶,4.5萬居民,其中少數民族居民來自藏族、土家族、彝族等二十四個民族。

2019年,廣都社區按照社區發展治理工作要求,啟動社區親民化改造,通過資源空間整合,打造出人文宜居的居住環境。

“我們重點工作在‘一園一牆四苑’的打造上。”廣都社區工作人員吳瓊介紹,“一園”指的是利用社區閑置地塊打造的“蓉城一家親公園”﹔“一牆”指的是根據轄區歷史文化打造的長達116米的“溫度南牆”﹔“四苑”則是依托親民化改造,精心打造居民活動空間——融苑、聚苑、棋苑、創苑,提供給各族居民集生活、文化、交流、創作、創業等功能於一體的復合型空間。

如今,廣都社區居民,既可以選擇全家出動,在綠草如茵、健身設備完善的主題公園內漫步嬉戲,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在“四苑”進行休閑娛樂。

“黨群服務活動中心每周都會組織豐富的活動與課程,既有扎染、泥塑、剪紙等民間技藝培訓、也有器樂、舞蹈、朗誦等居民自發組織的文娛表演。社區居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由選擇。”吳瓊說,在參與這些活動的過程中,也促進了社區內民族團結,文化交融。

提升服務水平 滿足群眾需求

走進廣都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迎面而來的是功能齊全的公共服務窗口和寬敞明亮的居民活動空間。目前,中心服務大廳已經引入了OSM現場管理系統,安裝了政務自助服務機,居民不用跑遠路,在家門口就可完成自助辦理出入境港澳通行証續簽、交通違章繳費、金融社保查詢打印等業務。

針對社區少數民族居民較多的特點,服務大廳內專門設立了一個民族服務窗口,安排社區志願者在窗口擔任少數民族語言翻譯,滿足居民訴求。

此外,社區還成立了民族文化活動室,通過整合社區兒童之家、助殘之家、巾幗之家、生命綠島、社區教育工作站、老年大學輔導站等優勢資源,為社區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務。

為了增強基層黨組織服務功能,社區在黨群服務中心設置了多個具有民族特色的黨建主題活動空間,在各個小區設立黨支部和樓棟“紅管家”,還定期在社區召開形式多樣的主題活動,邀請社區居民、社區黨員、高校專家就社區發展出謀劃策。

盤活社區資源 培育內生動力

“硬件設施跟上了,我們還得考慮社區軟實力。”吳瓊介紹,為了盤活社區資源,社區將空閑的公共空間共享給轄區企業、組織、協會等有相關需求的單位,並收取適當的空間租賃費用,將其作為收益存入社會基金,用於社區今后的發展治理。

其次,積極挖掘社區人才資源,邀請社區內非遺文化傳承人、民間手藝人入住社區空間,定期為居民提供文創培訓。在廣都社區“創苑”,唐卡非遺傳承人洛呷、蜀繡制作人李明鳳、漢族剪紙非遺傳承人陳世雲都在此設立藝術工作室。平日裡,這些民間技藝大師會定期在社區開展公益教學,帶領社區居民學習、體驗民族文化。

“在這個過程中,社區也會幫助他孵化社區文創產品。一旦這些文創產品銷售出去獲得利潤,將按比例作為服務費給到社區。”吳瓊說,這樣一來,不僅解決了社區部分居民居家就業需求,社區運轉也得到了資金支持,實現了“雙贏”。

針對社區內求職或准備創業的少數民族居民,社區還充分調動現有資源,對接招聘平台,實時發布職業信息,整合社區便民市場,提供公益攤位,加強就業創業幫扶,切實有效幫助他們解決經營中的困難和問題。

吳瓊介紹,為了進一步激活小區“造血功能”,未來,廣都社區將繼續加強軟環境打造,讓居民擁有更多的幸福感、獲得感。

(責編:章華維、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