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流黃甲,以盛產麻羊聞名。每年冬至前后,尋著美味而來的成都市民絡繹不絕。
“大部分的人都是吃了就走,很少有人在這裡長留。”黃甲街道新型社區服務辦主任黃建國告訴記者,為了解決這一發展瓶頸,近年來,黃甲積極利用”黃甲麻羊”的品牌效應,撬動其他經濟共同發展。通過特色產業帶動周邊企業和居民,實現社區治理共建共享。
打造最美街道
留住往來食客
穿過黃甲鎮老街,經過兩家當地歷史最為悠久的羊肉湯店鋪,便進入東西走向的升平街。街道口,用青花瓷片拼湊而成的“四海升平”四個大字格外引人注目。作為當地主要街道之一,全長522米的升平街現有居民800余戶、2500余人,整街分為上下街兩段,橫貫黃甲場鎮。由於建設時正逢黃甲工業化急速發展期,當地人將這條街命名“升平街”,寓意“節節高升”、人民日子“太平祥和”。
用美食吸引人,用美景留住人。近年來,黃甲街道主動融入雙流美麗宜居空港公園城市建設,遵循黃甲“花田小鎮·善美黃甲”特色小鎮發展思路,按照“顏值+美食+文創+社區營造”特色路徑,美化街域形態、提升街道品質。
在道路兩旁栽種綠植花卉﹔對黃甲街道的標志性建筑神羊亭、古井亭、神羊賦等標志性建筑進行了修葺翻新﹔在街道主要節點還打造了“小游園、微綠地”景觀……如今,走在升平街,路面寬闊平整,兩邊綠草如茵,街道景觀清爽大氣、整潔有序、形成良好風貌。2019年,升平街道被成都市評為“最美街道”,成為黃甲街道對外宣傳的一張靚麗名片。
“這裡是我們街道設計繪制一張街道地圖,通過這幅圖,我們這個片區的餐飲商家有哪些,位置在哪兒,一清二楚。”在升平街一處轉角,黃建國指著一張手繪圖告訴記者,近年來,黃甲街道大力發展以“黃甲麻羊”為龍頭的特色餐飲,在現有30余家特色餐飲門店基礎上,對黃甲麻羊、純梁液、兔頭等本土特色餐飲提檔升級,打造旗艦餐飲門店,后期又引進了九尺鵝腸、新津河鮮等知名餐飲門店,打造特色餐飲風情街區。
營造消費場景
助力產業提升
環境美了,產業如何得到更好的發展?黃甲街道的做法是,以“社區為點,街區為線,開發區、景區為面”的社區治理微更新思路為引導,積極打造新場景,新品牌。社區引美食為媒,積極營造消費新場景。
在黃甲升平街與三葉街交界處,佔地3.75畝黃甲·三葉街夜市已經初具規模。每當華燈夜上,這裡人聲鼎沸,熱鬧非凡。雖然這條由當地老百姓自發形成的生活美食休閑夜市歷史悠久,但缺乏規劃打造,夜市的整體風格與業態檔次較低、業態品質落后。
為了實現對夜市的優化升級,打造以多元消費生活體驗、平台載體創業機會場景為一體的社區治理新模式。黃甲街道一裡坡社區工作人員通過座談、走訪等形式對社區居民、夜市商戶進行了詳細調研,此后,又組建由政府、社會企業、社區規劃專業團隊、群眾代表為一體的項目推進小組,促進社區消費新場景規劃建設到落地運營整個過程順利實施。
為了區別於雙流同類型的集市。一裡坡社區開通了“漫活慢街”微信公眾號,挖掘本地和連鎖商家美食特色與創業故事,對商家進行合而不同的故事包裝。將此前黃甲已擁有文旅IP“麻小二”和“漫活慢街”結合起來,推廣當地“文創美食+樂享生活”的特色,建立起黃甲美食地圖、黃甲美食故事等品牌文化體系,引領黃甲人文慢生活,推廣“日游花田,夜宴黃甲”的美食文化體驗線路。
“針對夜市商家,我們還有一套培訓管理與扶持計劃”,黃建國告訴記者,社區定期針對安全、環保、服務、社區治理等主題開展培訓,制定商家經營規范與導責,商家經營行為得到規范,兩者實現緊密互動,商業發展與社區治理實現同頻共振。
創建共享經濟
推動社區發展
“對黃甲街道的商家和居民來說,居住在這裡,能不能擁有獲得感和幸福感,是非常重要的。黃建國介紹,為此,社區黨總支積極統籌謀劃,積極推廣‘共享經濟”新模式,打造“共享超市”“共享菜地”“共享廚房”等平台,探索出“以農民為主體、讓農民得實惠”的“共建、共管、共享”的管理機制和利益分配機制,實現社區自組織、自治理、自發展。
10月27日,記者在一裡坡社區的共享菜園“善美菜園”看到,佔地57畝的菜園內一片翠綠,花生、芋頭、油菜等常見的農作物長勢良好,遠處,幾位社區居民在田間忙得不亦樂乎。社區居民張大爺告訴記者,這片菜園曾是一塊閑置已久的土地,以前經常有人在這裡傾倒建渣、垃圾。2018年,雙流全面實施社區營造工作,黃甲街道將這塊荒廢地塊利用起來,改造成了一塊生機盎然的田野。
“我們社區居民大部分此前都是以務農為主,對土地有著特別的感情。在這片小小的田園裡,他們可以尋找到過去耕作的快樂。也可以自給自足,給家庭飯桌增添勞動的喜悅。”黃建國透露,通過共享菜園,社區居民之間聯系更加緊密,社區凝聚力進一步增強,集體資產資源匱乏、增收乏力,農安小區治理難題都有所改善。
數據顯示,通過建立“共享經濟”發展模式,黃甲街道的社區集體經濟發展培育出新動能,目前,黃甲街道7個社區中,年集體經濟收入達100萬元以上的有2個、50萬元以上的有3個。
“下一步,我們將在所有社區復制推廣‘共享超市’‘共享菜園’‘共享廚房’的成功經驗,推出社區‘公益集市’‘星光花園’等系列項目,讓所有社區居民都能從中受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