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笑起來真好看】下山村的“下山”脫貧路

【查看原圖】
下山村新村航拍圖。青海新聞網供圖
下山村新村航拍圖。青海新聞網供圖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2020年08月19日15:38

走進青海省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新民鄉下山村的小廣場,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這樣一塊滿載下山村175戶村民感謝的感謝碑,短短數百字,盡顯真情意。

原來的下山村山大溝深,交通不便,自然條件惡劣,基礎設施落后,全村111戶群眾零星分布在3座山頭沿嶺而居,生產生活條件極為艱苦,是出了名的靠天吃飯、靠地打糧的貧困村。

2017年8月,下山村村民得益於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就近搬遷到了自然環境好、交通便利的鬆樹鄉路家堡村。整齊劃一的安全住房,標准化的村級服務中心和衛生室,水、電、路、網等基礎設施日臻完善,一幅整潔有序、美麗和諧的全新“升級版”下山村出現在人們眼前。

走進搬遷群眾李秀全家中,寬敞明亮的客廳裡,沙發、茶幾、電視、網絡設備一應俱全。“我們村名叫下山,這次靠黨和國家的好政策,真的是‘下山’過上好日子了。”李秀全告訴記者,“在修建新房子的時候,政府不僅給我們補助了錢,還多次征求我們的意見,就是為了讓我們住得更舒適、更安心。”

提起新房子,李秀全滿是感慨:“沒搬下來的時候,走的是土路,住的是土房,睡的是土火炕。媳婦在家種地,我在外當小工,每天收入也就幾十塊。搬下來后,學校、診所都在家附近,住房條件、生活環境,樣樣都比以前好了。現在掙錢的機會多了,通過政府的幫助與扶持,我還搞起了養殖業,每年也有四五萬元的收入,日子過得越來越好了。”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下山村的幫扶單位——海東市民和縣委組織部。

自精准扶貧工作開展以來,民和縣委組織部嚴格執行“雙幫機制”,先后選派2名“精兵強將”到村擔任第一書記,每季度組織部機關黨支部與村黨支部召開座談會,部機關黨員干部與村“兩委”班子成員、黨員開展聯合“固定黨日”等活動,並在重大節假日期間積極開展慰問幫扶活動。每兩月組織干部到結對貧困戶家中,與群眾拉家常、謀脫貧,了解結對戶思想動態、家庭狀況、黨的強農惠民政策落實情況,以心換心增進親情。同時,爭取實施了村級綜合辦公服務中心、道路硬化、易地搬遷等項目,為村級綜合辦公服務中心配備了相應的辦公設備,切實解決了村黨支部實際困難。2020年,下山村確定為黨建引領易地搬遷群眾后續發展為主題黨建示范點。

目前,下山村的第一書記是張學禮,村民都親切的稱他為“尕張師”。

在村民眼裡,他們這個“尕張師”可是個了不起的人物。

2017年張學禮從上一任第一書記李忠德手裡接過“接力棒”,雖然那時的下山村已經整體脫貧,但是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尚未完成,產業發展尚未成形,張學禮希望自己可以“趁熱打鐵”讓村民能盡快地穩得住,更快地發家致富。

說干就干,張學禮在搬遷區蹲點督促各項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和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協調搬遷區水電路網等基礎設施建設,化解修建過程中的矛盾糾紛,通過近一年的努力,111戶搬遷戶已住進了新建的安全住房,標准化村級綜合辦公服務中心巍然立於村中央,硬化路、水、電、網通到了每家每戶。衛生室、文化活動廣場、休閑廊亭、大小花園、太陽能路燈、塑膠籃球場一應俱全,還建成了全鄉第一套污水管網系統,建成了第一座污水淨化站。同時加強對村民的政策和技術培訓,先后組織開展了電焊、養殖、烹飪等技能培訓班。

不僅如此,張學禮與鄉親們一起全面整治搬遷區環境衛生,把下山新村打造成了民和縣的高原美麗鄉村示范點。產業發展是脫貧最有效的途徑,針對整村搬遷后部分貧困戶謀求產業轉型的實際,一方面繼續抓好家庭小規模養殖產業,另一方面積極動員村上的致富帶頭人、返鄉大學生等發展規模化養殖。

目前,一個投資近千萬的養殖專業合作社挂牌成立,廠房建設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當中,建成后年育肥牦牛可達2000頭、肉羊2000隻,能至少帶動30戶貧困戶穩定脫貧致富,為實現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目標夯實了基礎。

如今,昔日的窮山村煥發新生機,正在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光明大道上努力奔跑著。“下一步,我們將流轉閑置土地資源,培育適合下山村發展的產業,並加大技能培訓力度,拓寬搬遷群眾收入渠道,持續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逐步實現讓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目標。”新民鄉黨委書記王有連信心十足地說。(黃嵐 陳郁)

分享到: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