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幸福播愛人

——記第七屆四川關愛明天“十佳五老”張昌海

王亦北

2020年06月15日16:31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採訪開始的地方,在四川盆地西緣、邛崍山東麓被譽為“川藏咽喉”的雅安市區以東十公裡的名山區,一個因茶而聲名遠播的地方。在這裡,不僅有“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的千古流唱,也有白居易“琴裡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的比擬吟詠,還有黎陽王“若教陸羽持公論,應是人間第一茶”的由衷慨嘆。因茶揚名的名山,更是名副其實的“綠色世界”“天然氧吧”“生態樂園”。自古以來,人杰地靈,人才輩出。

採訪的對象,是一位七十六歲的老人,花白的頭發,挺直的腰杆,昂揚的精神,隨和、睿智、篤定,青少年都親切地稱他“張爺爺”。他就是張昌海,雅安市名山區關工委執行主任,第七屆四川關愛明天“十佳五老”。

做好一件事不難,難的是始終以高度的責任心把一件事做到極致。十八年裡,張昌海以無私的奉獻精神奔波在茶鄉大地,把腳板印踏遍了名山區城鄉的每一個角落,把愛心深深地種在了廣大青少年的心中。在短短的兩天時間裡,我們跟隨張昌海爬坡上坎,過河淌溪,只是為了去感受他的日常。面對採訪,張昌海說,黨培養了我這麼多年,隻要身體還能扛得住,能多為群眾做一點算一點。

但感動我們的不僅僅是張昌海一個人,而是一群人。在方圓六百一十四平方公裡的名山區轄地,常年活躍著兩萬余名“最美晚霞”,他們扶貧助困,大愛無悔,用真心、真情和真愛,把“五老”這一個群體演繹成了深受群眾尊敬和愛戴的幸福播愛人。在面對為什麼要在退休后選擇這樣一份事業的問題時,沒有半秒猶豫,所有志願加入關愛事業的人都不約而同地說:“夕陽要紅紅到底,要干就要干個樣。”那種自豪,那種幸福,那種舍我其誰的氣勢,著實讓我們每一個人都深受感染。循著他們的目光和身影,我們走進了一段段關於愛和奉獻的晚霞禮贊。

1

“全區關工委組織共計一千五百八十個,其中,關工委三百一十六個,關工組一千二百六十四個﹔院壩輔導組三十八個。參加關心下一代工作總人數二萬二千八百六十七人,其中,‘五老’二萬一千八百四十七人……全區關工委組織實現了區、鎮、村、組四級全覆蓋……”“全區各級關工委獲得國家級表彰兩次,省級表彰十一次……”初次接觸張昌海,光是他脫口而出的一串串數字、無數次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的表彰,都足以讓人對眼前這個已年過七旬的白發老人肅然起敬。精准、實干,是他留給我們的第一印象。

從一條喧鬧的老街穿過,而后,汽車停在了一道三米左右寬的巷子前。下車,沿著這條巷子慢慢往裡走,幾排低矮的老式樓房沿巷子向前綿延,巷子盡頭是一塊不大的院壩和一棟三層小樓。這棟三層小樓曾經是區武裝部的辦公區,后來區上對機關辦公場地進行調整,這裡便空了下來。二0一0年又成了名山區關工委的辦公室。環顧四周,在無邊的蔚藍天空下,小樓旁武裝部當年用於物資儲備的彈藥房,泥土牆青瓦頂已然呈現出時光流逝的斑駁印痕和無奈,然而,小樓第三層牆面懸挂的“關心下一代是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十六個鮮紅大字,在陽光底下卻格外紅燦盎然,閃爍出無限生機和光芒。

張昌海說,這十六個大字已經用紅漆漆過兩遍了,這是我們的工作宗旨,就跟我們的決心一樣,在任何時候,都決不能褪色。想了想,他又補充道,這也叫佔領陣地,營造氛圍,要讓人一來到這裡就知道我們是干什麼的。這時,我才想到,從我們跨進這條長十余米的小巷時,巷道兩邊的牆壁上便一個接一個挂滿了宣傳關心下一代工作的展板,涵蓋了政策宣傳、職責介紹、文化傳承等方方面面。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卻滿是良苦用心,幾乎是一個瞬間,我便被深深地打動了。

說起來這裡辦公,張昌海一臉滿足。他說,剛開始區關工委工作那會兒,原是和其他單位共用一間辦公室的,后來,在區委區政府的關心支持下,共用的一間辦公室慢慢變成了兩間、三間,直到來到這裡,有了獨屬於關工委的辦公場地。現在,第三樓的整整一層,都是區關工委辦公區,不僅設置了辦公室、會議室、黨建室等,還專門為從事這項工作的老同志們配備了活動室。如今,這裡不僅是我們的辦公場所,也是我們的心靈驛站。畢竟,人心一旦有了歸處,做起事來干勁就更足了。

來到第三樓,我們去的第一個地方是會議室。當房門被推開,那偌大的一面牆壁上密密麻麻的獎牌、錦旗和感謝信頓時震撼了我。四川省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集體、全省離退休干部先進集體、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單位……當目光從這些榮譽上一一挪過,就像是我們也走過了一次光榮的征途。屋子裡安靜無聲,窗外,爬山虎在風中伸出了長長的腦袋,幾棵高大的楊樹綠意蔥蘢,日子也就在這些綠色中明媚了起來。此刻,我想,對於這樣一個優秀的集體,對於這樣一個值得跟隨的帶頭人,什麼話都是蒼白的,什麼話也無法表達我們內心深深的敬意。

2

“我是一個黨員,哪怕退休了,責任不能退,志向不能丟。”說起投身關愛明天事業的初衷,張昌海說,既然答應了組織要把這項工作接起來,那就必須要干出個樣子!

時間回到二00二年三月,那時,張昌海剛剛從區人大主任的崗位上退下來。然而,退休的生活還沒有開始,一紙任命文件又送到了他的手中。張昌海拿著薄薄的一頁文件看了又看,想了又想,終於下定了決心。

對於他的這個決定,家人雖覺得是意料之中,但還是忍不住嘮叨了他幾句。是啊,辛苦工作了大半輩子,眼看著他終於能夠放鬆下來,含飴弄孫,盡享天倫,怎麼偏偏又把擔子扛到他肩上了呢?何況,那時的他腿傷還未完全康復,一遇上天氣變化,便時常疼痛難忍。不過,他們也深深了解他的脾氣,一旦他決定了的事,除了做到極致,就再也沒有第二個選項。哪怕再是心疼,他們能做的,也就隻剩下默默地支持,和替他照顧好常年生病的老母親了。

說起張昌海和關工委的緣分,還得從一九九六年開始。時年九月,名山區正式成立關工委,那時,他還在職,便成了第一屆的顧問之一。一直到退休,他都在默默關注著這個群體。不過,關心和支持是一回事,正兒八經做這個群體的帶頭人又是另一回事。再加上,關工委本是群團組織,更多的是輔助黨委政府傳達貫徹落實相關精神的工作。很多人問他,你以前一直做領導,到哪兒都是聽匯報、作指示,現在工作要有實效,少不了要去給那些看著成長起來的領導請示、匯報,你能放得下這個面子嗎?

我笑著望向他,對他的答案表示好奇。沒想到,張昌海卻說,不說別的,就說咱們名山那麼多的領導,好多都是外地人,他們都在為了名山的發展甩起膀子加油干,我作為本地人,如果都不好好為家鄉干點事,那還像話嗎?再說了,什麼叫裡子?什麼叫面子?裡子翻過來就是面子,面子翻過去就是裡子。隻要把事干實在了,就是最好的面子。

他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干的。

張昌海辦公的地方在三樓樓梯口右手邊的一間小辦公室裡,一張辦公桌,一把椅子,兩個鐵皮文件櫃就組成了他的日常。在五月裡,一陣陣清風從小小的窗戶外送進來,把這個屋子充盈得飽滿而熾熱。拉開鐵皮櫃,是一排排擺放得整整齊齊的檔案盒,還有堆滿了小半個鐵皮櫃的自制筆記本。不管是退休以前,還是接手關工委工作以后,張昌海都有記筆記的習慣。他細心地把A4紙裁剪成巴掌大小,再用訂書機一一裝訂成冊,幾乎所有的封面上,都有獨屬於他的,用紅色圓珠筆畫的“雙手托起明天的太陽”的關工委標志。

完成一項工作的前提是學懂弄通,要想干好,還得緊跟時代,不斷創新。翻開那些早已泛黃的筆記本,一個人的十八年就這樣清晰地呈現在了我們面前。“關工委的誕生與發展”“傳承紅色基因,爭做時代新人”“黨史國史主題教育”“學習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等等,凡是中央省市區委區政府的重要文件和精神,張昌海總是在第一時間學習、領悟、宣講。他說,要帶動別人,首先得從自己做起,我不能在台上要求別人這樣那樣,臨到自己卻這也將就,那也湊合。這肯定不行!何況我還是一個中共黨員,更要有這個自覺。

捧著一顆心來。這是張昌海對待工作的第一特點。

故事還要從一九四四年說起。那一年,張昌海出生在名山區城西鄉的一戶農家,而后的七十六年裡,他學習、工作、生活,再也沒有離開過名山。用他的話來說,是生在舊社會,長在紅旗下,與新中國共成長。

一九六一年,張昌海初中畢業后學校停辦,成績優異的他隻能回鄉生產務農,不久被選為生產隊會計。對這樣一個初出茅廬的青頭小伙,生產隊的群眾是看著他長大的,他們信任他、愛護他,真心地認可他。后來的五年裡,張昌海本有多次去更好平台的機會,卻都被生產隊的群眾留下了。他們個個情緒激動,反復強調,“張會計是我們用苞谷籽籽民主選出來的,不能走!”“我們誰也不要,就隻要張會計!”正是這種生於斯長於斯的心意相通,他深深地熱愛著這片土地和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就像他們一樣。

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縱然再是深情不舍,隻要組織需要,該說告別的時候還是得強忍著淚水離開。一九六五年,雅安軍分區試點,張昌海作為難能可貴的人才,在組織的再三點名下,成了公社武裝部的一名干部。幸運的是,崗位雖然變了,他服務的地方卻沒有變,服務的對象也沒有變。也就是在這一年,張昌海鄭重地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而后的三百多個日夜裡,他以正派的作風,過硬的能力,經受住了黨的層層考驗,並在一九六六年一月八日正式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

說到這裡,張昌海環顧了一圈辦公室,他說,那時候,公社的條件有限,就是幾間矮矮的土房子。我們辦公的屋子,隻能放下一張小床和一張小小的書桌,生活和工作都在那個房間裡。不過,不管辦公環境如何變化,對黨的感情卻依然熾熱真誠。

在任何年代,能成為一名黨員都是無上光榮的。直到今天,張昌海都深刻記得當初入黨宣誓的情形。宣誓是在公社的禮堂裡舉行的。面對鮮紅的黨旗,他和其他的預備黨員鄭重地舉起了右手,神情庄嚴而肅穆——

我志願加入中國共產黨,擁護黨的綱領,遵守黨的章程,履行黨員義務,執行黨的決定,嚴守黨的紀律,保守黨的秘密,對黨忠誠,積極工作,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隨時准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永不叛黨。

其聲鏗鏘,擲地有聲。在時間的長河裡,當年在誓言面前的豪情並沒有隨風遠去,相反,早已成為張昌海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的一種信仰——永遠聽黨話,堅決跟黨走。然而,在這些故事的背后,還藏著一個人的默默犧牲。那個人就是他的父親。

張昌海說,為了我能去工作,父親做出了很大的犧牲。那些年,正是農業學大寨的關鍵時期,公社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父親一直在縣飼養場工作,年年都被評為先進個人。然而,在母親多病、妻子身體單薄的現實面前,如果家裡的兩個男勞力都出去工作了,要完成聯產承包的生產任務顯然不可能。正在張昌海猶豫不決的時候,父親主動放棄了深深熱愛的工作,回家拿起了鋤把子。父親安慰他說,聽黨的話,好好工作,家裡有我在。

不管是生活還是工作,父親始終是張昌海的榜樣。遺憾的是,父親並沒有見証他的成長。一九七八年,父親罹患癌症,不到一年,便形銷骨立。一九七九年二月的一天,張昌海特意請了假想陪陪父親,要到九點鐘時,父親卻嚴肅地喊住了他。父親說,咋還不去上班呢?見他沉默,父親又說,別為了我一個人,耽誤了城西公社一萬多人的事。那時,張昌海已是城西公社黨委書記。在父親眼裡,從兒子參加工作的那一天起,他的兒子就不再屬於他一個人,他又怎麼能給兒子拖后腿呢?張昌海拗不過父親,隻好又去公社上班。等晚上下班回來的時候,妻子卻萬分悲傷地告訴他,父親走了。

一眨眼幾十年過去了,時至今日,每當想起父親,張昌海都歷歷在目。他說,對我影響最深的就是我的父親,是他成全了我,是他教會了我應該如何熱愛工作。

3

“張爺爺,你慢點!慢點喲!”在蒙陽街道漆黑的夜空下,飽含深情喊出這句話的是一個叫李楊琴的姑娘。

那天,我們跟隨張昌海奔走在名山的村鎮、小巷,直到晚上八點半左右,才緊趕慢趕到了李楊琴家裡。去李楊琴家的路上,要淌過一條河,因為是晚上,走這樣的路便陡然多出了幾分難度。我跟在張昌海后面,打著手電筒小心翼翼地下坡、過河。沒想到,張昌海卻輕車熟路,一個勁地叮囑我們要小心要慢點。

李楊琴是在二0一三年查出白血病的,那時,離她高二開學隻剩下短短兩天。噩耗從天而降,李楊琴如當頭棒喝,好久好久都沒有緩過神來。不僅如此,高昂的治療費用更是讓本不寬裕的家庭雪上加霜。看著焦急的父母,李楊琴第一次感受到了絕望。當面對病床上的她時,母親還是努力作出了淡然的樣子,並安慰她說,沒事的,錢的事你不用擔心,好好養病。然而,家裡經濟來源全靠母親務農和父親務工,她又怎麼能不知道他們的苦他們的難呢。

這件事很快傳到了蒙陽鎮關工委那裡,跟著,張昌海也知道了。“一定要救她,不能讓孩子錯失了一線生機!”說到就要做到,張昌海迅速地行動了起來。為動員社會愛心人士捐款,張昌海帶頭在街道、場鎮設立募捐點,帶頭捐款,他現場介紹李楊琴的情況,一次又一次深情地唱響《愛的奉獻》,在陽光底下,汗水浸濕了那一身朴素的白色衣衫,他的一頭白發顯得格外刺眼。

當張昌海以最快的速度帶著多方籌集的善款趕到李楊琴的家裡時,猶如一陣溫暖的春風吹散了籠罩著李楊琴一家的烏雲。而今,李楊琴已經度過了最困苦、最艱難的時期,在身體好轉以后,她學起了茶藝。幾年過去了,張昌海對李楊琴的關心和幫助並沒有停止。他默默地關注著她的成長,記得她的每一個重要時刻,並精心保存了她在二0一九年四川省農博會雅安名山展區茶藝表演的視頻。

說起李楊琴的進步,張昌海揮舞著手中的視頻,向我招手說,看,多好啊!李楊琴站在一旁,眉宇間盡是歷盡磨難過后的自信和從容。看著眼前這個亭亭玉立、開朗大方的女孩,我又一次想起了那張照片。那是張昌海第一次見李楊琴時留下的,照片裡的李楊琴,腼腆青澀,整個人呈現出一種虛弱的狀態。改變來得不知不覺,李楊琴說,那麼多人都在幫助她,鼓勵她,她還有什麼理由不振作起來呢?再說了,她還要將張爺爺們的愛心傳承,將精神傳遞呢!

離開李楊琴家已是深夜了。張昌海依舊走在最前面,他說,他必須得給我們帶好路。當我們走過那條窄窄的土路時,是李楊琴的那一聲“張爺爺,你慢點!慢點喲!”的喊聲提醒了我。我望著黑暗中那個模糊的影子,突然想到,張爺爺也是一個需要關心的老人啊!我快步走上前,本想攙扶他,卻被他婉拒了。

回家以后,我在沙發上坐了好久,一天的奔波,讓我感覺到無比疲憊。就在我不停地按摩腿部肌肉時,想起了張昌海家人說過的一句話,“別忘了你是一個帶著鐵箍的人”。

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對於張昌海的腿傷,很多人包括他身邊親近的人都隻知道是因公負傷,然而,當撥開時間的層層迷霧之后,我們看到的,卻是一個始終心懷大愛之心的人。

一九九八年的一天,張昌海像往常一樣,騎著他的自行車到縣委開會,途中,一輛載人三輪車從他的后面疾馳而過,無意中將他帶翻,造成股骨粉碎性骨折。很快,肇事三輪車師傅就被找到了。沒想到,張昌海卻主動原諒了他。

原來,肇事三輪車師傅是一名退伍軍人,家庭條件並不好,就連那輛載人三輪,都是租的。張昌海一隻手輸著血,一隻手輸著液,迷迷糊糊中聽到家人說他的情況,他說,既然事情已經發生了,不管做什麼,都無法改變腿傷的事實。可是,人家還要過日子呀,如果罰了款,他一家人以后的日子可怎麼過?說到這裡,張昌海沒有絲毫猶豫,他躺在病床上擺了擺手,說,算了。

小半年后,張昌海出院了。醫生說,最好的結果就是拄著拐杖過下輩子。張昌海不認命,他在腿上綁紅磚綁沙袋,一匹兩匹,一袋兩袋,咬著牙,天天抓著鐵杆練下蹲。汗水濕透了張昌海的衣裳,鑽心的疼痛一次又一次席卷了他,就連旁觀的人都被感動得眼淚花花。他們說,老張,你了不起。就這樣,張昌海憑借頑強的毅力整整折騰了自己一年,終於扔掉了拐杖。可是,那個鐵箍卻永遠留在了他的身體裡,還有,那些伴隨著天氣變化而如影隨形的疼痛,時常浮腫的雙腳,和無數個輾轉難眠的夜晚。

那個肇事三輪車師傅隻去看過他一次。而后,便消失在了茫茫的人海裡。

值嗎?我問他。他呵呵一笑,說,這個怎麼說呢,我於心不忍。

(責編:章華維、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