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驥伏櫪,弘揚鬆州文化

稅清靜

2020年06月08日14:14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在都江堰乃至成都,有不少“老鬆潘”,以張紹騫、李生庭、薄廷茂三位老人為代表,離退休之后,來到成都平原養老。雖然他們離開了生活幾十年的鬆潘,心卻從未有片刻離分,桑榆未晚夕陽正好,他們依舊用各自不同的方式,傳承並弘揚著鬆潘璀璨的歷史文化。

張紹騫:歌舞中的鬆潘

張紹騫原是鬆潘縣中學教師,土生土長的鬆潘人。對於鬆潘土琵琶,他有獨到的理解,他認為鬆潘位於青藏高原東緣,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東北部,由於地形復雜,海拔懸殊,導致鬆潘氣候具有按流域呈明顯變化的特點,涪江流域濕潤多雨、四季分明,岷江流域大部分地區寒冷潮濕,冬長無夏,春秋相連。

漫長的冬天,人們隻能圍在火盆或火塘前“貓冬”,其實這為豐富的民間音樂創作提供了沃土。圍坐火前,人們盡情談論,或是大碗喝酒,喝到盡興了更會引吭高歌。特殊的氣候,為鬆潘人熱愛音樂的集體特征,創造了條件。清唱沒意思,勤勞而睿智的鬆潘先祖,又發明和制作了土琵琶。

鬆潘土琵琶與隻有三根弦,一根外弦,兩根內弦,土琵琶用白楊木制作,琴弦由釣魚線做成。在彈唱過程中,還必須有人在一旁,用最常見的竹筷,敲擊瓷盤、酒杯或者小碗來配合歌聲。從這個古老傳統看來,土琵琶的彈唱,最初來自於人們歡聚的席宴,它家常、朴實、與老百姓的生活緊緊相連,歌曲內容自然也和人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

據張紹騫介紹,鬆潘人民用土琵琶伴奏的彈唱,歌詞多是歌頌辛勤的勞動、堅貞的愛情、父母的親恩、對未來的憧憬等,健康、昂揚、向上。回族民間流傳的歌舞形式豐富,在甘肅、青海、寧夏等地方主要是以“花兒”形式呈現,鬆潘的回族群眾受其影響,大多也能“張口就來”,將花兒調唱得委婉動人,刻骨纏綿。張紹騫至今仍記得兒時聽過的四句“花兒”:郎騎白馬上高山,立馬回頭望牡丹。姐是牡丹頭一朵,郎是太陽才冒山。

談起回族婦女,張紹騫眼中流露出溫柔神情,他說回族女性性格貞靜,自我約束力強,婚后空閑了就愛靜靜呆在自己家中做針線活、剪窗花,剪出的牡丹、菊花等紙花栩栩如生,插在花瓶中,以假亂真。因她們一雙巧手,才促成和發展了“回族花燈舞”。

花燈的制作,是用一塊長一米的木板,兩端是15厘米的圓形,中間手握的木柄有6厘米寬。紙花擺放在木板兩端圓形邊上,用五色紙做成。《鬆潘縣志》記載:花燈產生於清代,民間稱耍花燈,表演時以傳統民族音樂配唱,表演時淡妝素裹,頭戴小白帽,身著白色對襟衫,外套黑色背心,下裝穿黑色褲,手持五彩花朵制成的道具,隨著輕鬆流暢的旋律,翩翩起舞,舞姿輕盈飄逸,步履輕鬆愉快。

2019年,為給祖國70華誕獻禮,鬆潘舉行了第三屆古城花燈會,其中有個環節,就是萬人跳花燈,歌聲飄揚,盡情舞蹈,舉目望去皆是花的海洋。鬆潘特殊的魅力,迷醉了四方客,聲名遠遠傳揚。

李生庭:山水中的鬆潘

李生庭退休前是鬆潘縣政協副主席,工作之故,他幾乎跑遍了鬆潘超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村寨。李生庭熟悉鬆潘縣情,關注鬆潘事業發展,熟悉鬆潘歷史脈絡、人文景觀和民族風情,注重挖掘保護鬆潘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在鬆潘政協志上發表多篇作品,在多個場合給大家講述鬆潘歷史文化。

膾炙人口的大美景區黃龍,便是鬆潘一景。山水多情,光與影在鬆潘描繪出一幅幅風光迤邐、景色獨特的多彩畫卷。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鑄就了她的壯麗多姿,豐富的旅游資源和眾多的風景名勝獨具魅力、美不勝收。“鬆潘通過黃龍看世界,世界也通過黃龍看鬆潘”,黃龍儼然成為了鬆潘的“世界之窗”。在距離黃龍風景區僅40公裡的牟尼溝內,享有“中華第一鈣華瀑布”美譽的扎嘎瀑布,水流從高104米的鈣化石壁跌宕而下,形成巨幅瀑布,聲聞十裡。還有雪寶頂、丹雲峽、花綠二海、奇峽溝等各具特色的雪峰冰川、森林草原、峽谷湖泊交相輝映,共同造就了鬆潘斑斕多姿、異彩紛呈的自然景觀和旅游資源。

李生庭說起故鄉山水來,茶色鏡片后透出激情目光,配以手勢抒發表情,他說鬆潘美麗的地方實在太多了,還有許多“養在深閨人未識”的,有壯闊的原始森林,有靜美的高山湖泊,都等待后人好好挖掘旅游資源,並予以保護。

說起下壩的群眾,李生庭神色一轉,變得格外凝重,他說那兒群眾已經脫貧了,但與別的地方相比,生活水平仍然有差距,要讓老百姓生活得更好,當地政府需要結合地方實際,開發旅游,深挖文化,帶動老百姓一起致富奔康,在傳承歷史的基礎上,將現在的日子過得更好,更紅火。

美麗的鬆潘,同樣也是“紅色的鬆潘”,1935年8月,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進入鬆潘,八月六日中革軍委在毛兒蓋附近的沙窩召開了政治局會議,史稱“沙窩會議”。李生庭即使離開了鬆潘,也常常和后輩講述那段動人心魄的歷史,紅軍頑強勇毅的革命精神,今天的幸福安康,是無數革命先烈的鮮血鑄就,我們決不能背棄和遺忘,時刻警示教育后輩幸福生活來之不易,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一心一意跟黨走聽黨話銘黨恩。

(責編:羅昱、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