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萬“變”300萬 集體經濟“有奇招”

——榮縣鐵廠鎮山王村黨支部抓集體經濟的“試水”之路

2020年05月06日15:10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採茶。蔣兵攝
採茶。蔣兵攝

山是綠色的,那是4300畝優質茶園﹔唱著小曲採茶的,有豐收的村民也有來體驗的城裡人﹔說話帶著異鄉口音的,那是請進來的河南客人﹔投進100萬元“變”出300萬元,那是村黨支部一班人抓集體經濟的臥薪嘗膽。今天,就帶你去探訪榮縣鐵廠鎮山王村抓集體經濟的“試水”之路。

爭取項目,喜獲100萬元“大獎”。8年前,在村黨支部的帶領下,山王村因地制宜發展茶葉,面積由當時的300多畝零星川茶發展到今天的4300畝優質茶園,開啟了山裡人增收的步伐。如何延伸產業鏈,增加村民效益?如何利用資源,發展集體經濟?從鎮黨委政府到村兩委,從村黨支部書記到村委員,從干部到普通黨員,他們歷經了多年的探索和努力,也歷經了不斷的項目爭取。山王村人辛勤的汗水沒有白流,今年被評定為四川省第二批省級示范農業主題公園,吸引了不少游客,山裡人吃起了旅游飯。2019年,在鎮村的積極爭取下,成功獲得了中省縣集體發展資金100萬元,這筆“意外”的“大獎”,激起了山王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千層浪。100萬元“變”300萬元也從此起步。

層層梯田翻綠浪,筑巢引鳳做名茶。雲霧繚繞,霧裡看茶,霞蔚孕育層層綠浪,特殊的地理位置,滋養著優質的茶園。但是,往年,茶農依靠的是賣鮮葉獲收益,受市場制約大。“去年,村委爭取100萬中省集體經濟發展項目資金后,通過‘四議兩公開’投入89萬元資金,購買設備租賃400平方的廠房自己做茶葉加工。沒想到,筑巢引鳳來,河南茶商‘托盤’接手了加工的全套設備,村委每斤淨收12元的加工費,截至3月23日村集體收入賬戶裡就淨增了10.6萬元,持續加工至9月底,預計總收入達到30萬元,我們真沒想到。這套設備,就成了筑巢引鳳的‘誘餌’。”村黨支部書記劉蘭英介紹。

據悉,為了學藝求經,村委還安排了兩名建檔貧困戶到制茶環節打工,一方面獲取每天150元的勞務費,還從中學到制茶技術,為來日的獨立生產培養人才。

採摘嘗鮮新體驗,產值翻翻村民笑。一群五個,一隊十個……30元一人的採摘、制茶體驗,成了山王村採摘、制茶隊伍的另類。“2019年,以我個人名義開展的採茶體驗活動,我獲得了純收入2萬多元。去年下半年,北京一家專做研學活動的公司先后兩次到村裡與我聯系,把我們這裡確定為研學基地之一。但我主動將這個項目推薦給了村委,讓4300畝茶園為村集體經濟‘效力’,因為,我是黨員,我是黨支部書記,個人富不算富,全村群眾富裕了才算共同富。如果今年不是疫情影響,光這個項目村集體收益中一定會多出10萬元。但目前隻收入了2000多塊錢,不過,已經起步了。”劉蘭英說。

體驗採摘、制茶,如果是山王村的“意外收入”,那村委因為添置制茶設備后,村委自己組織收購鮮葉、自己加工並銷售已經獲取的2.6萬多元純利潤,就是村委的“己任”。“在茶字上做文章的還有一種模式,那就是利用設備代為村民加工,收取村民6元一斤鮮葉的加工費,然后為村民制出優質茶讓村民自己賣給游客,茶農獲益村集體經濟又增收,這一項今年也創收了1.6萬多元。”劉蘭英介紹。

四大模式有創意,100萬元變300萬元。租賃設備坐地分成、自收鮮葉加工賣產品、代為茶農加工賺加工費、體驗採茶制茶賺研學費。“今年初,100萬項目資金投入使用至今,已經實現產值100多萬元,村集體實現淨收益15萬余元,到9月底制茶結束時,保守估計能實現產值300萬元以上,村集體收入可淨增入賬35萬元。”劉蘭英介紹。“不管怎麼用,100萬元項目資金每年能讓村集體收入增加10萬元就是最好的效益。”村委員趙乾當初的“高要求”,不到4個多月就超額完成。“我們的茶葉品質好,但不能光賣鮮葉,要有自己的加工廠。”老黨員黃富水代表全村60多名黨員的願望實現了。

村集體經濟收入實現大跨步,茶農收入實現大增長。村黨支部書記劉蘭英說,因為村上有了加工廠,村民賣茶就不受制約,今年山王村的鮮葉收購最高達到每斤94元,比周邊鄉鎮的收購價高了3塊錢一斤。尤其是正在改變的“改採大宗茶為持續採獨芽”模式,能讓過去每畝3000塊錢左右的產值遞增到最高1萬元的產值,能實現四個好效益,一是節省採摘勞動力,二是極大減少施農藥,三是提高品質,四是讓幾毛錢一斤大宗茶變成幾十元一斤的獨芽。(蔣兵)

(責編:章華維、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