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巴文化 “賨人”貴族船棺或成一塊重要拼圖

2020年03月18日08:02  來源:四川新聞網
 
原標題:還原巴文化 “賨人”貴族船棺或成一塊重要拼圖

  尋:“巴”從何來?

  據專家介紹,巴作為地域、部族和古國的名稱,早在夏商時代就已著稱於世。在《山海經》這部“古之巫書”裡,《海內南經》記載有夏代開國君主大禹之子夏啟的巨子孟涂“司神於巴”,在丹山(即巫山)主管巴人訴訟的事,表明夏王朝國家機器已深入了巴人。《海內經》又記載有“西南有巴國,太皞生咸鳥,咸鳥生乘釐,乘釐生后照,后照是始為巴人。”可見巴人族群源脈或可追溯至遠古。

  巴人是一個內涵和外延都十分復雜的概念。關於巴人的來源問題,學術界一直存在著爭論。古代大致以川東、鄂西為中心,北至秦嶺大巴山南麓,東至湘西、鄂西(含三峽),西至嘉陵江流域,南及黔中地區通稱為巴。居息繁衍在這個地域內的古族被通稱為巴人。

  四川省歷史學會會長譚繼和表示,古巴人分為兩支,一支是清江流域的廩君蠻,另一支是嘉陵江渠江流域的板楯蠻,這是巴人不同的兩支來源。廩君蠻的習俗是崇拜白虎,從“廩君死,魂魄世為白虎”的傳說化出為尊白虎為祖先的習俗。(見《后漢書·巴郡南郡蠻》)而板楯蠻習俗是“專以射白虎為事”,又號“白虎復夷”“弜頭虎子”,實質是敬畏白虎,他們的信仰不一樣。不過,不管是拜還是畏,對白虎“敬”的本質是一致的,白虎是巴人的文化標志。

  內置精美禮器、龍紋玉佩

  “古巴人文化活動區域范圍很廣,又常和蜀人區域交錯在一起。它的主要活動區域則是四川盆地東部、包括川中丘陵和川東平行峽谷,屬於廣義的‘大三峽’,這是巴人活動的中心地區。”譚繼和表示,在夏商周時期,巴人的活動范圍主要還處於陝南漢水到清江流域這條沿四川盆地東緣的弧形地帶上。后來廩君蠻受楚逼迫,才逐步西遷到四川盆地東部。而板楯蠻的勢力范圍,則主要在川東北一帶。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宣漢羅家壩遺址、渠縣城壩遺址連續不斷的考古發現,逐漸揭開巴文化神秘的面紗。

  1999年開始,在宣漢縣羅家壩遺址相繼出土青銅器、陶器、骨器、鐵器、玉石器等文物,涵蓋商、周直至漢代等時期,被塵封的古文明漸漸揭開了神秘的面紗。

  2005年,考古隊員對渠縣城壩遺址進行正式發掘,從發現城址到對城址“解剖”,隨之各類巴文化典型器物出現,保存較好的水井、城牆、墓葬、窯址還原了巴人的生活狀態和風俗習慣。2017年,考古隊員在一處灰坑中發現了刻有“宕渠”二字的瓦當,更是証明了宕渠古城的歸屬。

  銅鉦

  探:“賨人”貴族船棺對研究巴文化的意義

  3月12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宣布重大考古發現:在對渠縣城壩遺址的發掘中,發現一處高等級東周墓葬,其中一座墓穴出土了編鐘、浴缶、虎鈕錞於等多件精美青銅器。這是該遺址首次發現東周墓葬。從其類別和精美程度來看,它們可能是古代巴國其中一支的王族墓葬。

  據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現場考古發掘領隊陳衛東介紹,“賨人”是巴國內一個重要的族群,《華陽國志·巴志》中記載的巴人的族屬主要有“濮、賨、苴、共、奴、獽、夷、蜒”等。

  那麼“賨”在哪裡,“賨人”貴族船棺對研究巴文化有何意義?

  “關於‘賨’所處的位置,《華陽國志·巴志》中明確的指出賨人的聚集地在‘宕渠’,通過這幾年的考古工作,我們在城壩遺址的‘郭家台城址’內,發現了大型建筑基址,且出土瓦當上有‘宕渠’二字,說明城壩遺址所在區域就是漢晉時期的‘宕渠’縣。也就是說,在漢晉設立‘宕渠’縣之前,這片土地上生活著巴人的一個重要族群——‘賨’。”陳衛東解釋說,“賨”可能原來不叫這個名稱,這個名稱是漢代人的稱呼,原來可能稱作“板楯蠻”。

  陳衛東表示,城壩遺址的東周墓葬中M45墓葬規模較大,出土文物較多,且等級較高,是繼涪陵小田溪和宣漢羅家壩之外,巴文化核心范圍內新發現的中大型墓葬,填補了戰國中晚期巴國大中型墓葬的空白。該墓地的發現也是城壩遺址首次發現東周墓葬,為研究川東地區巴文化提供了新材料。

  “關於‘賨’文化,我們原來知之甚少。城壩遺址東周墓葬的發現,至少讓我們了解了關於賨文化的一部分。這一文化體現在喪葬習俗上,主要是狹長方形土坑墓,部分墓葬使用船棺﹔它擁有一套與以重慶為核心的巴國相似的樂器,如:虎紐錞於、鉦、編鐘等﹔它也擁有與巴國相似的文化特征,如勇猛善戰,表現在隨葬品上就是隨葬有一定數量的兵器。”陳衛東說。

  陳衛東表示,關於船棺葬的問題,考古學家最初認為船棺是巴人的喪葬習俗,隨著成都平原一系列早期船棺的發現,學術界又認為船棺是蜀人的喪葬習俗。城壩船棺葬的發現說明巴人與蜀人均採用這種喪葬習俗。

  思:我們應該怎樣保護巴文化

  巴文化是源於巴人巴國、植根於巴地、由巴地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地域文化,厚重燦爛,是中華文化多元一體格局中極為重要的區域文化,是秦巴地區人民的精神家園、情感紐帶和身份認同。共同研究和保護巴文化,將有利於大力傳承弘揚巴文化,充分挖掘巴文化優質歷史資源,推動巴文化優秀價值的當代型轉化。

  早在2016年11月,川東北5市巴中、廣元、南充、廣安、達州就共同簽署了《巴文化資源保護利用與共享戰略框架合作協議》,建立巴文化資源保護合作及成果共享機制、建立跨區域考古調查和發掘合作機制、建立巴文化項目打捆推進機制、建立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機制、建立巴文化研究人才交流合作機制。按本次簽署的框架協議,川東北五市將建立巴文化資源保護合作及成果共享機制。不斷完善合作聯動機制,切實加強與巴文化有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研究合作,共享資源及成果,各市保護、傳承、利用、研究取得的重大成果採用會刊、簡報等方式印發合作市。

  2018年初,四川省達州市委出台《達州市推進全國巴文化高地建設實施方案》,確保將達州建成全國巴文化“考古發掘中心、遺址保護示范中心、研究中心、展示中心、旅游中心”。

  2019年5月1日起,《達州市巴遺址遺跡保護條例》正式施行。

  這些年,有關巴文化研究和保護的舉措越來越多。

  “達州是巴文化的核心區域,先后發現了羅家壩遺址和城壩遺址這兩大巴文化遺址。2019年城壩遺址發掘了4座東周墓葬,出土了一批精美的陶器、青銅器、玉器和琉璃器等,為巴文化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實物資料。”達州市巴文化研究院院長王諍表示,深入開展巴文化研究,是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實施“文化強國”戰略的重要舉措﹔對解決巴文化研究不深不透的問題,促進巴蜀文化共同繁榮發展,推進治蜀興川再上新台階具有重要意義。(記者 余開洋)

(責編:高紅霞、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