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產品詮釋“同舟共濟”

建行四川省分行網絡供應鏈貸款助力抗疫復工

2020年03月14日10:23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成都青白江某建設工地現場。(建行四川省分行 供圖)
成都青白江某建設工地現場。(建行四川省分行 供圖)

特殊時期,“同舟共濟”不只是承諾,更是渡難關的具體手段。疫情形勢下,建行四川省分行運用全流程線上化的網絡供應鏈“e貸款”系列產品和服務,將產業鏈集群聚合為“共同體”,以核心企業信用紅利撬動小微企業融資便利,讓共克時艱的接力棒順著金融活水傳遞起來。疫情發生以來,該行網絡供應鏈貸款累計投放逾18億元,惠及醫療、基建、政府採購、糖酒等鏈條企業近750戶,務工人員近萬人。

上游供應商:市場需求,反哺成“糧倉”

2月中旬,一批近3000萬元的網絡融資從成都發出,幾乎同一時間到達全國12個省市近30家建筑供應商,吹響了中鐵二局200余個建設項目的復工號角。

該筆“e信通”貸款,充分體現網絡供應鏈貸款“一點對全國”的優勢性能。基於上游供應商對採購商的應收賬款,建行為供應商提供全部融資、拆分融資、持有到期收款的全流程線上金融服務,在工程建設這樣的大型項目中,“e信通”好比齒輪紐帶,把核心“發動機”的強大動能傳輸到四面八方各個零部件,讓生產建設目標反哺“制造者”。

疫情期間,針對醫藥產業鏈客戶,建行四川省分行還專門推出“e醫通”,基於核心醫療機構或醫療設備制造、採購企業的應付賬款確認,為鏈條企業提供全流程線上操作的應收賬款保理。該類貸款不僅有明確的付款日期,可流轉、可融資,而且還有銀行承兌匯票不具備的可拆分功能,付款期限靈活。此外,依托核心企業優質商業信用及銀行授信額度,供應商融資價格低於市場價,簽收、轉讓全免費,既可有效幫助鏈條企業實現純信用融資、應收賬款快速回款,同時也緩解核心企業資金壓力,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除此外,作為首批“四川省政府採購融資試點銀行”之一,建行四川省分行推出“e政通”,通過對政府採購供應商歷史中標情況、履約記錄等數據信息綜合測算,為中標供應商提供線上融資。疫情期間,分行密切關注省、市政府及相關機構發布的緊急採購信息,目前已為20余戶供應商發放近4000萬元政府採購貸款。

下游經銷商:貸款展期,時間換“空間”

建行網絡供應鏈貸款,不隻有服務產業鏈上游的“e信通”“e醫通”等產品,針對下游經銷商,也有“e銷通”基於其進貨情況提供貨款融資。

春節期間,本是白酒銷售旺季。受疫情影響,白酒企業的下游經銷商群體銷售萎縮、回款困難,無法及時足額歸還 “e銷通”貸款。建行四川省分行認真落實總行“10條舉措”,在網絡供應鏈貸款無展期先例的情況下,率先為小微經銷商辦理全國首筆“e銷通”貸款展期,幫助經銷商減輕壓力、盡早“恢復元氣”。截至3月10日,四川省分行共為35戶小微、民營經銷商辦理“e銷通”貸款展期,累計展期金額近7000萬元。

產業基礎端:精准滴灌,“工錢”有保障

無論大小企業、何種行業,勞動力有保障,產業根基才扎實。建行“民工惠”服務,正是將普惠金融精准聚焦到產業鏈基礎端的個人身上。

“民工惠”以供應鏈金融為驅動,根據項目業主、建筑企業、勞務公司和農民工之間的交易關系提供融資,以較低利率將應付工資提前變現、直接發放至農民工,應付工資款到期后由業主或建筑企業支付給銀行。2019年,建行四川省分行累計為近400家勞務公司發放“民工惠”貸款近24億元,惠及農民工群體23萬人次。從涼山冕寧到甘孜康定,從建筑工地到產業工廠,全省各地市州、多類勞動密集行業,都活躍著建行員工為農民工上門服務的身影。

疫情期間,此項服務也及時落地到復工現場。近一個月,建行四川省分行服務用工企業55家,投放“民工惠”專項融資近1.6億元,惠及農民工逾9600人次。在保障農民工工資發放的同時,建行還為返崗農民工們送去更多溫暖。2月28日,得知江油某勞務公司組織務工人員批量返崗的消息后,建行江油支行啟動“春天行動”,購買了礦泉水、方便面、牛奶等方便食品送至車站,為農民工兄弟順利返崗復工再添助力。

產品背后:金融科技,“數據”會說話

民營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的信貸風險,主要源於信息不對稱難題。建行通過內部挖潛和外部共享,運用金融科技打造出數據化、精准化、自動化、智能化的普惠金融服務新模式,找到了一條破解征信難題、增強民營企業金融服務可持續性的道路。

對內,建行依托“新一代”核心技術系統,打通全行不同渠道,實現對民營、小微企業和企業主信息的系統整合。對外,建行從交易、結算、納稅等場景切入,圍繞民營、小微企業實際需要創新定制產品,以大數據手段分析企業生產經營和信用狀況,為企業融資有效增信,致力實現“全流程在線操作,點鼠標即可融資”。

目前,建行已與上千家核心企業合作,創新開發30余個網絡供應鏈子產品。在四川省分行網絡供應鏈信貸客戶中,民營企業數量佔比逾94%,信貸余額佔比達90%。(張渝)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