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民警曾艳军:做一棵树,在夕阳中迎接春意盎然

60岁,或许是人生的一道分水岭。
容颜老去,岁月的刀锋在脸庞镌刻出时光的痕迹,身体也不再健硕挺拔。但对于成都新都公安马家派出所的社区民警曾艳军来说,即使已年近花甲,但眸中之火却从未熄灭。今年,是他扎根在基层的第38年。
他如同一棵树,随着岁月潺潺,根更深,叶更茂。虽临近退休,却在夕阳的余晖中迎接春意盎然。
蛛丝马迹
1986年盛夏,曾艳军从警校毕业,那年他22岁。
38年里,干过预审,搞过治安,但更多的时间是在派出所,身上的警服也从“橄榄绿”变成了“藏青蓝”。“警察做了38年,总学到些真本事。”曾艳军拿起桌上的案件材料,“很多时候,细节决定着成败。”
“曾警官,我在同一条路上看到上次被我撞倒的那个人又被车撞了,感觉有些问题啊。”几年前,曾艳军接到一起关于行车纠纷的报警,在同群众细致沟通后,他察觉到事情有些蹊跷。
公路旁,曾艳军带着资料和笔记本实地查看了事发地点,不断走访周围群众,走访嫌疑人就诊的相关医院,收集案件线索,逐渐明确了对方“碰瓷”的事实。
走进讯问室,他拿着厚厚的资料,做足了准备。
“你做了什么自己清楚,你不说,我也知道。”面对嫌疑人的狡辩,他言语坚定。
走出讯问室,曾艳军表情平静,案子成功侦破,挖出了一个专门在农村道路利用“碰瓷”牟利的犯罪团伙。
“军哥,这事儿你咋问出来的?”同事在办公室里聊起这件案子,“这小子,两次车祸都是同一个地方受伤,这个细节一问,马上就慌了神。”曾艳军说。
过个好年
作为一名社区民警,不仅是群众的贴心人,还要当群众的“评理人”。
去年11月,辖区内的2个厂家刘先生和詹先生因为琐事产生了纠纷,刘先生将詹先生工厂的进出通道堵上了,曾艳军接到报警后赶到了现场。
“都在一个园区里,和气生财的道理你们都懂吧。”
“把门堵住你们双方都做不成生意。”
“马上过年了,做不成生意,这年还咋过。”
厘清事情原委的曾艳军,开启了“碎碎念”,“老刘,东西先拉走,然后坐下来慢慢聊。”
双方人员坐下来,你一言我一句,曾艳军默默听着,记下重要信息,等到最后双方冷静下来,曾艳军摊开笔记本:“你们不说了,那我开始了。”
随后,他细致分析了双方的矛盾,批评了刘先生堵门的行为,给出了双方一致同意的解决办法。至此之后,曾艳军时常会到2个厂子去坐坐,问问看看两家情况。
“曾警官,上次的事情多谢了。”一个月后,一面写着“真心为民办事,倾心为民解忧”的锦旗送到了马家派出所,曾艳军笑着挥挥手:“小事,小事……”
融进社区
社区民警的工作,繁杂且琐碎。了解辖区居民的家庭生活状况、工作、人员变动等信息,走访、检查、和居民拉家常,是曾艳军每天的工作日常。
“等做完这个电话回访,和我一起去做防范宣传。”近日的一个早晨,曾艳军如往常一样向徒弟交代了当日的工作。
“几天前,村上一户村民向我求助,说自己没办法,孩子不想上学了,怎么也劝不住,希望我们能帮帮忙。”面对不想上学的孩子和无助的家长,曾艳军和孩子耐心沟通,用孩子能理解的话语劝解,同时叮嘱家长有什么情况及时联系。“刚和家长打电话了解情况,说孩子想通了,已经回到了学校。”得知孩子重返校园,曾艳军很欣慰。
“曾警官来啦,里面请。”看到来入户走访的曾艳军,在家附近菜园忙活的杨大姐亲切地打招呼。“杨大姐你家灶台还在煮饭,怎么就一个人出去了呢?”进入家门,曾艳军指着灶台上的锅,“家里没人要小心啊,起火就麻烦了。”
“家里还有我孙女,她在家里做作业。”听到杨大姐的话,曾艳军又开启了“碎碎念”:“一定要注意,不要让孩子一个人待在家,你院子大门也不关,灶上还烧着火。万一出事了怎么办。”
“知道了,知道了。”杨大姐拉着孩子,静静地听着曾艳军的“唠叨”。
“你可别嫌我啰嗦哦!”曾艳军笑着向院外走去,又不放心地转身:“请留步,外面冷,孩子就别出来了。”(李雨韩)
![]() |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