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笑起来真好看】下山村的“下山”脱贫路

【查看原图】
下山村新村航拍图。青海新闻网供图
下山村新村航拍图。青海新闻网供图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2020年08月19日15:38

走进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新民乡下山村的小广场,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这样一块满载下山村175户村民感谢的感谢碑,短短数百字,尽显真情意。

原来的下山村山大沟深,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全村111户群众零星分布在3座山头沿岭而居,生产生活条件极为艰苦,是出了名的靠天吃饭、靠地打粮的贫困村。

2017年8月,下山村村民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就近搬迁到了自然环境好、交通便利的松树乡路家堡村。整齐划一的安全住房,标准化的村级服务中心和卫生室,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一幅整洁有序、美丽和谐的全新“升级版”下山村出现在人们眼前。

走进搬迁群众李秀全家中,宽敞明亮的客厅里,沙发、茶几、电视、网络设备一应俱全。“我们村名叫下山,这次靠党和国家的好政策,真的是‘下山’过上好日子了。”李秀全告诉记者,“在修建新房子的时候,政府不仅给我们补助了钱,还多次征求我们的意见,就是为了让我们住得更舒适、更安心。”

提起新房子,李秀全满是感慨:“没搬下来的时候,走的是土路,住的是土房,睡的是土火炕。媳妇在家种地,我在外当小工,每天收入也就几十块。搬下来后,学校、诊所都在家附近,住房条件、生活环境,样样都比以前好了。现在挣钱的机会多了,通过政府的帮助与扶持,我还搞起了养殖业,每年也有四五万元的收入,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了。”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下山村的帮扶单位——海东市民和县委组织部。

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民和县委组织部严格执行“双帮机制”,先后选派2名“精兵强将”到村担任第一书记,每季度组织部机关党支部与村党支部召开座谈会,部机关党员干部与村“两委”班子成员、党员开展联合“固定党日”等活动,并在重大节假日期间积极开展慰问帮扶活动。每两月组织干部到结对贫困户家中,与群众拉家常、谋脱贫,了解结对户思想动态、家庭状况、党的强农惠民政策落实情况,以心换心增进亲情。同时,争取实施了村级综合办公服务中心、道路硬化、易地搬迁等项目,为村级综合办公服务中心配备了相应的办公设备,切实解决了村党支部实际困难。2020年,下山村确定为党建引领易地搬迁群众后续发展为主题党建示范点。

目前,下山村的第一书记是张学礼,村民都亲切的称他为“尕张师”。

在村民眼里,他们这个“尕张师”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2017年张学礼从上一任第一书记李忠德手里接过“接力棒”,虽然那时的下山村已经整体脱贫,但是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尚未完成,产业发展尚未成形,张学礼希望自己可以“趁热打铁”让村民能尽快地稳得住,更快地发家致富。

说干就干,张学礼在搬迁区蹲点督促各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协调搬迁区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化解修建过程中的矛盾纠纷,通过近一年的努力,111户搬迁户已住进了新建的安全住房,标准化村级综合办公服务中心巍然立于村中央,硬化路、水、电、网通到了每家每户。卫生室、文化活动广场、休闲廊亭、大小花园、太阳能路灯、塑胶篮球场一应俱全,还建成了全乡第一套污水管网系统,建成了第一座污水净化站。同时加强对村民的政策和技术培训,先后组织开展了电焊、养殖、烹饪等技能培训班。

不仅如此,张学礼与乡亲们一起全面整治搬迁区环境卫生,把下山新村打造成了民和县的高原美丽乡村示范点。产业发展是脱贫最有效的途径,针对整村搬迁后部分贫困户谋求产业转型的实际,一方面继续抓好家庭小规模养殖产业,另一方面积极动员村上的致富带头人、返乡大学生等发展规模化养殖。

目前,一个投资近千万的养殖专业合作社挂牌成立,厂房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当中,建成后年育肥牦牛可达2000头、肉羊2000只,能至少带动30户贫困户稳定脱贫致富,为实现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夯实了基础。

如今,昔日的穷山村焕发新生机,正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光明大道上努力奔跑着。“下一步,我们将流转闲置土地资源,培育适合下山村发展的产业,并加大技能培训力度,拓宽搬迁群众收入渠道,持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逐步实现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新民乡党委书记王有连信心十足地说。(黄岚 陈郁)

分享到:
(责编:袁菡苓、高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