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达门巴:日泽的 “逆袭”之路

【查看原图】
日泽家的异地搬迁房屋
日泽家的异地搬迁房屋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2020年08月11日14:12

7年前,在折多山下的一顶破旧的黑帐篷里,已经67岁的日泽正收拾着生活物资,打算换个草场放牧。他使劲儿地把几件大皮袄塞进牛皮袋子里,大女儿麻利地把几只木奶桶牢牢地系在牦牛后背陈旧的驮鞍上……他家世代都是逐水草而居的牧民,人随牦牛走、牛随牧草走、草随季节走,一年四季要转场好几次,白天日晒雨淋,晚上挤在帐篷。妻子因腿疾行动不便,两个女儿没有读过书,都在家里帮着放牧,家里7口人仅靠饲养40多头牦牛为生,看不到任何发展的希望。屋漏偏逢连夜雨,在那个寒冷的冬天,10多头牦牛冻死饿死在一场暴雪中,面对天灾和现实的困境,这个男人的肩膀即将被压垮,但作为家里的顶梁柱,苦涩的泪水也只能往自己的心里流。

日泽的家在甘孜州康定市呷巴乡俄达门巴村,这是一个纯牧业村,位于青藏高原东部折多山下,这里的人祖祖辈辈都靠放牧为生,收入来源单一,像日泽这样的贫困户在村里共有40户,2013年他们的人均年收入不到1900元。

党的十八大以来,精准扶贫的好政策吹进了雪域高原,给全村带来了发展的希望。通过精准识别,日泽一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的贫困户,驻村工作队因地制宜为他家制定了社会保障、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共同发力的“一对一”帮扶计划,他们一家终于迎来了生活的曙光。

基本民生保障筑牢脱贫根基

医疗、养老、教育等民生保障是牧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2015年,在各级的协调帮助下村里引进了旅游企业,将一大片草场打造成为木雅圣地景区,景区每年出资30余万元为全村牧民购买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日泽一家彻底没有了后顾之忧。

2018年,日泽的老伴腿上的老毛病复发,在康定市人民医院住院近两个月,他们个人支付的医药费仅为总费用的5%,医疗好政策为他们解除了看病就医的压力。

“我的小儿子呷汪今年20岁,现在正在新都桥藏文中学上学,不仅从小学到高中全部免除了学杂费,还享受到了各种生活补助,如果不是党的好政策,我的儿子现在肯定还在跟着我放牛呢!”日泽感慨地说。

去年又是一个寒冬,由于受连续降雪影响,全村出现了牲畜饲草短缺的现象,日泽家里储备的牧草也即将告罄。那一年10多头牦牛饿死的场景还历历在目,似乎又将再次重演。可当驻村工作队拉着从市农牧局争取而来的5000斤牧草到家里来时,日泽的眼眶湿润了,“牦牛是我们最亲密无间的伙伴,干部们送来的牧草真正的救了它们的命。”说起此事日泽现在心里都感觉很温暖。

基础设施建设铺就脱贫大道

基础设施建设是脱贫攻坚的基础工程。日泽家所在的俄达门巴村是省委统战部的对口帮扶单位。2016年以来,省委统战部争取400万民族团结专项资金为全村修建路灯112盏、桥梁4座、建设村级活动室,协调各级各部门修建村组路21公里、入户路8公里,全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我从没想过还能搬出石头房子,离开深沟,住进景区!”日泽说。以前因为放牧,大部分时间都住在帐篷里,家里只搭了一个简易的石头房,没电没水,生活设施也很简陋。2017年,通过异地扶贫搬迁,日泽家里建起了新房,通过实施安全饮水提升工程和光亮工程,现在家里24小时不间断供电、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统一配发的卫星电视接收器让日泽一家不管放牧到哪里都能看上电视节目。

过去,从日泽家里到318国道的道路路况很差,“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没有通客车,9公里的距离走路要花3个多小时。“现在就不一样了,水泥路直接通到了家门口,出门前打一个电话,在家门口就可以坐上小客车。”坐在小巴车里,日泽笑意盈盈地说道。“以前去一趟康定县城需要整整一天时间,如今1个多小时就能到了,现在我们每个月都要去康定逛逛街,或者去新都桥看看在那里读书的小儿子。”

特色产业发展助推脱贫致富

发展产业是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2017年,省委统战部争取资金174万为全村贫困户分发牦牛481头,日泽家分到了13头。省海联会捐资200万引进奶制品企业蓝逸公司,在村里新建奶站定向收购全村牦牛奶,收奶价格比以前翻了一番,日泽家里的收入陡然增加。“以前我们自己去找贩子卖牛奶,好的每斤能卖4块钱,一般都只能卖2、3块,现在村里和公司签定了每斤6元的合约,一年卖牦牛奶的收入就增加了5000多元。”

村集体以闲置土地、草场等资源入股木雅圣地景区,随着景区知名度的提升,游客越来越多,村集体每年的分红收入也逐年增加,去年村集体分红达125万,日泽一家7口人一年分红就超过了1万元。

景区旁边嘉姆尊度假酒店是村内49套空置的牧民定居房整体出租景区打造而成,其中一套定居房就是日泽家的,“我把我家空置的房子租给木雅泽朵公司,他们花钱装修开发,我坐在家里领钱就是了。”日泽高兴地说道。

2016年,省委统战部组织全村年轻劳动力到省社会主义学院和泸定市进行就业技能培训,日泽家的两个女儿都参加了。培训后,小女儿泽仁卓呷在嘉姆尊酒店当上了服务员,实现了稳定就业,年工资收入超过了3万元。大女儿尼玛卓玛在318国道旁边经营起了一家餐馆,政府补贴了5万元把她家的餐馆提档升级为集停车加水、餐饮休息、产品销售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服务点,每年旅游旺季,客人络绎不绝。

在精准扶贫政策帮助下,日泽开始了他人生的“逆袭”之路,2013年日泽还是全村最穷的贫困户,到2019年全家年收入已经超过20万,成为全村脱贫致富的榜样。从最穷牧民到富裕股民,家里的“变形记”让现在已经74岁的日泽乐开了花:“以前我们的村子萧条落后,我家更是全村贫困户中最穷的一户。全靠党的好政策,全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也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我们驻村的好干部!”

日泽家所在的俄达门巴村也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牦牛奶产业和路沿经济产业,成功探索出了一条“牧区变景区、资源变资产、牧民变股民、村民变市民”的脱贫致富之路。近年来,相继被评为“四川百强名村”“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和“四川省四好村”。

作者:张翀 省委统战部研究室(法规处)三级主任科员,现为省委统战部派驻甘孜州康定市呷巴乡俄达门巴村第一书记。

分享到:
(责编:李强强、罗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