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社會

從“育兒房”到放流長江

10萬尾“長江鱘寶寶”的歸江路

2023年06月08日07:54 | 來源:華西都市報
小字號

原標題:10萬尾“長江鱘寶寶”的歸江路

過去近40年裡,長江鱘的保護,從禁捕、列保、人工繁殖、放流,再到今年自然產卵,它們的族群同長江生態一樣,都經歷了顯著的改善之旅。

  6月6日是第九個“全國放魚日”。當天上午,超過112萬尾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在宜賓被放歸金沙江,其中長江鱘就有71萬余尾,為我國最大規模的長江鱘放流活動。長江鱘又名沙臘子、達氏鱘,主要分布於長江上游干流及其各大支流中,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評為極危級保護物種,也是長江魚類資源保護的旗艦物種之一。

  看著遠去的“鱘寶寶”身影,四川省農業科學院水產研究所的“育兒師”們戀戀不舍,“願早日在長江裡,見到它們自然成長、繁育的樣子。”

  不斷突破

  “從首次成功實現長江鱘的內塘人工繁殖,到繁殖數量的不斷突破,再到如今四川農科院水產所具備年產100萬尾以上長江鱘苗種的能力,是研究者、保護者以及社會各界的努力,是政府對長江生態的重視,才換來不斷向好的變化。”

  6月5日,在位於宜賓市長寧縣的農業農村部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保護基地,一條長江鱘沿著缸邊游動,見人上前,它不時冒頭、擺動尾巴。

  為了保護這些長江“原住民”,四川從上世紀便開始了努力。1993年,宜賓珍稀水生動物研究所成立﹔1997年前后,該研究所收集到近百尾野生長江鱘幼魚,至今仍有18尾長江鱘原種存活,佔全國長江鱘原種數量的90%以上。

  四川省農業科學院水產研究所副所長周波表示,“從首次成功實現長江鱘的內塘人工繁殖,到繁殖數量的不斷突破,再到如今四川農科院水產所具備年產100萬尾以上長江鱘苗種的能力,是研究者、保護者以及社會各界的努力,是政府對長江生態的重視,才換來不斷向好的變化。”“長江鱘幼體和成年體對水質沒有特別要求,並不是隻有長江水才能成長、繁育。但剛出生的長江鱘‘寶寶’非常脆弱,需要精心呵護,需要給它們喂水蚯蚓來增加營養,促進生長。”四川省農業科學院水產研究所養殖與設施漁業研究中心主任賴見生表示,在四川,除了長江畔的宜賓,成都也建有這樣的“育兒房”,既能進行繁育,也能進行科學研究。

  鱘回長江

  “從2007年首次對長江鱘進行放流后,此后十余年間,增殖放流工作在長江中不斷進行,每年的大量增殖放流,主要為了長江鱘的野生種群恢復。”

  此次“全國放魚日”增殖放流活動,除了長江公園主會場,還設置了翠屏區、南溪區、江安縣、珙縣分會場。本次活動多地放流魚類苗種共112萬尾。長江鱘是此次放流的主要品種,共計放流71萬余尾,其中65.3萬尾由三峽集團提供,此次大規模的長江鱘放流活動,是長江鱘自然種群重建領域取得的又一標志性進展。“本次放流魚苗都是適宜本地生長、有助於生態安全的珍稀魚類,且經縣級以上水生動物疫病防疫檢疫機構檢疫合格。”宜賓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魚苗體質健壯,性狀優良,符合放流條件,放流后不會對長江水域水生生物構成安全風險。“其中放流的400多尾成年長江鱘和10萬尾“鱘寶寶”,是我們研究所培育的。”四川省農業科學院水產研究所工作人員楊飛介紹,魚苗是今年3月繁育的,“鱘寶寶”2個多月時間體長就達到了5至10厘米,到今年底“鱘寶寶”體重可以達到0.5公斤,明年底就會達到2公斤至2.5公斤。

  對於這批精選放流的長江鱘,科研人員還給它們打上了電子標簽,方便放歸后對其進行記錄、監測。“從2007年首次對長江鱘進行放流后,此后十余年間,增殖放流工作在長江中不斷進行,每年的大量增殖放流,主要為了長江鱘的野生種群恢復。”楊飛說。

  種群恢復

  “一方面人工繁育技術比較成熟,每年培育100萬尾可供放流的長江鱘也沒問題﹔另一方面還要歸功於對長江生態環境的保護。”

  四川省農科院水產研究所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開展長江鱘等長江上游珍稀魚類遺傳育種、資源保護和養殖技術研究等工作,對野外種群的重建起到了積極作用。

  資料顯示,2019年-2020年“長江漁業資源與環境調查”專項項目組在長江上游開展了兩次長江鱘自然繁殖專項調查,調查結果表明,增殖放流的長江鱘個體在放流后主要集中於宜賓三江口以上江段,部分放流個體已觀測到攝食,能較好地適應放流后的水域環境。

  除了人工培育技術的進步,近年來隨著長江保護持續深入推進和長江十年禁漁全面實施,自然種群衰退趨勢得到有效遏制,長江的生態環境也在不斷修復。“經過多年努力,尤其是長江禁捕后,保護效果很明顯。”周波說,長江鱘主要生活在宜賓到瀘州江段,禁捕前一天隻能監測到幾尾,現在一天可以監測到幾十尾,最多的時候可以達到上百尾,“市民偶爾在江邊也能看到。”

  今年3月,“長江鱘野化繁殖實驗”取得突破性成果,此前被宣布“野外滅絕”的長江鱘在長江天然水域實現自然產卵,跨出了恢復野外種群的關鍵一步。這也是時隔23年后,長江鱘在長江天然水域首次實現自然產卵。

  看到不斷向好發展的趨勢,對於長江鱘的野外種群恢復,周波充滿了信心,“一方面人工繁育技術比較成熟,每年培育100萬尾可供放流的長江鱘也沒問題﹔另一方面還要歸功於對長江生態環境的保護。”(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楊博)

(責編:章華維、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