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古藺縣二郎鎮:一家酒企滋潤一座小鎮

2023年06月07日11:17 | 來源:川觀新聞
小字號

原標題:小鎮大廠③丨古藺縣二郎鎮:一家酒企滋潤一座小鎮

  6月的川南小鎮暑熱漸盛。一大早,赤水河畔的古藺縣二郎鎮就彌漫著濃郁的酒味兒。

  早上10點,王俊帥換上藍色工服,登上家門口的班車,隻需5分鐘就能抵達酒廠。

  王俊帥是“00后”,和很多年輕人不同,大專畢業后,他選擇回到家鄉,和父母一樣,成為了四川省古藺郎酒廠有限公司(下稱:郎酒廠)的釀酒工人。

位於古藺縣二郎鎮的郎酒廠。 郎酒股份供圖

  二郎鎮地處川黔交界的赤水河畔,這裡是郎酒之鄉,與習酒隔河相望,上游則是茅台酒廠。全鎮總人口6.5萬人,近六分之一在郎酒廠上班,有不少就是王俊帥這樣的“郎二代”。

  去年,二郎鎮GDP達83.13億元,同比增長5.4%,其中白酒產業貢獻佔GDP九成以上,成為當地經濟增長的引擎。在當地人眼中,二郎是郎酒的根,郎酒是二郎的魂。

  一家酒企的生長

  汽車沿著赤水河畔前行,沿路不斷閃過酒企廣告標語。從茅台鎮到二郎鎮的49公裡赤水河流域,是中國醬酒黃金產區,分布著上百家酒企,赤水河也因此得名“美酒河”。

  郎酒也因河而生,1957年,國營四川省古藺郎酒廠成立,其后經過改制成為民營企業,逐步發展壯大。

  如今,郎酒廠的數棟釀酒車間就分布在赤水河左岸。走入車間,一股酒糟味扑鼻而來,用紅砂石砌成的窖池旁,正攤晾著深褐色的酒糟。“離了赤水河,就釀不出好醬酒。”在郎酒廠工作了20個年頭的釀酒部副部長王從坤向記者感嘆。

郎酒廠的釀造車間內,工人正在進行上甑操作。 郎酒股份供圖

  郎酒也養活了這座小鎮。目前企業在當地用工量達1萬余人,人均年收入超過10萬元。今年59歲的高級調酒師何平,早在1993年就進入郎酒廠,做過釀酒工、保管員、勾兌師,后來憑借出色的釀酒技術和感官天賦,成為高級調酒師。“企業效益好,我們的日子也越來越紅火。”30年來,何平的工資從兩三百元漲到了1萬多元,如今他的兒子何正也成為郎酒廠的一名調酒師。

  企業還有一套傳幫帶的人才培養機制。王俊帥是車間的糖化工人,入廠已有2年,一直跟著老師傅學習,盡管車間工作比較辛苦,但他對前途充滿希望,“以后想考班組長、走技術路線,成為一名工匠。”

  一代代人的堅守、傳承、創新,推動著企業發展壯大。去年四川郎酒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郎酒股份)營收突破200億元,在全國酒企中排名第六。

  不過,郎酒顯然並不滿足“老六”地位。與醬酒“老大哥”茅台相比,還有千億產值的差距,也落后於川內的五糧液、瀘州老窖。

  雖然當前白酒行業進入產業深度調整期,但郎酒集團黨委書記李明政對前景保持樂觀。“雖然白酒總產量在下降,但去年全國白酒產業銷售額卻同比增長9.6%。這說明消費高端酒的人越來越多。”李明政認為,白酒行業要走高質量發展的路子,需要依靠科技賦能,在傳承中創新,才能讓企業永葆生命力。

  近年來,郎酒股份已成立了院士領銜的品質研究院,並推動產學研合作,在釀酒關鍵工藝和發酵機制等方面深入研究,推動白酒品質升級。

  “這就是我們的一個研究成果。”王從坤指著車間內一個個不鏽鋼儲酒罐介紹,上面印著窖面醬香、窖中醇甜、窖底底香等字樣。原來研究發現,即便是同一個窖池的酒醅,不同的深度,酒醅的風味也會不同。分層提取釀造后,就能取出層次更加豐富的原酒,然后再用不同原酒開發2—3款新品。

  一個產業集群的培育

  獨木難成林。對於二郎鎮來說,僅靠一家酒企還遠遠不夠。上游的茅台鎮,有“中國第一酒鎮”之稱,全鎮持証生產酒企業200余家。

  “全鎮白酒產業仍面臨龍頭企業偏少、產業集群發育不足等短板。”二郎鎮鎮長王滔表示,近年來,二郎鎮一方面關停落后產能,一方面加大招商引資和人才回引力度。

  2019年,在福建經商的吳忠旺返鄉創業,在二郎鎮創辦了四川愛的是酒酒業有限公司。讓他驚訝的不只是當地水電路等硬件環境提升,項目建設速度也遠超預期,2019年3月拿地,僅7個月就順利投產。四年時間內,企業從1棟車間、30名工人,發展到10棟車間、420名工人,產能翻了10倍,去年白酒產值已達2.8億元。

  “我們成立了工作專班,當好企業‘店小二’,全力保障項目建設速度。”王滔介紹,目前,二郎鎮除郎酒以外,已擁有8家中小型酒企,白酒行業從業人數達1.2萬余人,2022年全鎮醬酒產能突破7萬噸、儲能28萬噸。

  做強白酒產業也迎來政策機遇。省委十二屆二次全會提出,支持宜賓、瀘州共建世界優質白酒產業集群。日前瀘州也提出,加快建設赤水河左岸世界級優質醬酒集群,力爭“十四五”末,白酒實現千億產值。

  “在打造優質醬酒產業發展帶中,二郎鎮要發揮重要作用。”王滔表示,下一步要強化龍頭帶動作用,積極回引酒業配套產業,培育壯大“1+N”酒企發展梯隊。

  一條新產業鏈的興起

  六月的二郎鎮,建設正酣:郎酒儲酒區、物流包裝中心、科研樓等配套項目正加快建設,一個個項目工地上,挖掘機長臂揮舞、工程車往來不斷,一片火熱景象。

  這座因酒而興的小鎮,處處烙刻著郎酒的“基因”,人們的生活也因酒業振興而改變。一條條水泥公路通往村社,外地來的白酒經銷商越來越多﹔場鎮上,小飯館和便利店生意越來越紅火,夜宵攤常常擺到凌晨2點﹔鄉下的農民住進了場鎮上的小區,水電氣配套齊全﹔就連種高粱的老農,也嘗到了白酒產業鏈外溢的甜頭。

  “酒企效益好,我們的高粱也不愁銷。”57歲的二郎鎮雷家溝村村民甘宗倫種植了7畝高粱,畝產600斤,一斤保底收購價3.5元,畝均收入2100元。除了種高粱,甘宗倫還養殖了30頭肉牛,喂牛的酒糟全部來自郎酒廠。“酒糟粗蛋白質含量高,特別適合作為養殖飼料。”甘宗倫說,現在靠種養殖業,年收入可達10多萬元。

二郎鎮雷家溝村村民甘宗倫在自己的養殖場內喂牛。史曉露 攝

  高粱釀酒—酒糟養牛—牛糞還田—田種高粱,圍繞白酒產業,全鎮發展起了綠色循環種養模式﹔農戶和酒企簽訂單,帶動全鎮高粱種植3.5萬畝,肉牛養殖1.6萬頭。去年全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63萬元、同比增長8%,比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7600元左右。

  游客也慕名而來。2021年,郎酒集團耗時13年在二郎鎮建設的郎酒庄園正式投用,庄園配備了度假酒店、山谷光影秀、私人定制收藏中心、品酒中心等高端設施,年接待量達到20萬人次。

  如何承接住郎酒庄園的外溢游客,成為當地政府的新課題。“我們將圍繞打造‘郎酒特色小鎮’進行綜合提升。”王滔介紹,下一步要邀請知名規劃設計院進行全域設計,開展“郎酒·紅色之旅”,培育酒庄經濟,力爭到2026年,創成四渡赤水旅游5A景區,全鎮旅游年接待游客100萬人次以上。

川觀新聞記者 史曉露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