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衛生

“拓荒者”宋相容:10年專攻mRNA藥物,做中國人的好藥

2023年03月16日09:22 | 來源:華西都市報
小字號

原標題:“拓荒者”宋相容:10年專攻mRNA藥物,做中國人的好藥

  mRNA藥物是基於新一代技術生產的生物藥,相比於某些傳統藥物,它具有研發周期短、應用范圍廣、生產成本低等優點,這類藥物中的mRNA疫苗曾位列《麻省理工科技評論》2021年“十大突破性技術”榜單。

  由於尚存在許多有待突破的底層技術、研究技術壁壘高,目前全球僅有2款上市的mRNA藥物。但仍有眾多科研工作者投身到相關研究中去,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團隊帶頭人、威斯津生物聯合創始人兼常務副總經理宋相容就是其中一位。

  據了解,宋相容專注mRNA藥物領域近10年,目前已帶領團隊在mRNA序列、遞送載體、放大生產三大mRNA藥物關鍵底層技術上取得全面突破,獲得了多項核心專利,研發的新冠變異株疫苗、EBV疫苗等4種mRNA藥物有望在近年惠及公眾。

  10年前,mRNA藥物還是個全球僅有約50項臨床研究的新興領域。作為我國在此領域的首批“拓荒者”,如何克服重重困難,取得現在的成果?日前,宋相容接受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專訪,分享了自己在藥學領域的科研故事。

  希望做中國人自己的好藥

  1999年,宋相容考入了華西醫科大學(現四川大學華西醫學中心),但成績優異的她當時並沒有選擇熱門的臨床醫學,而是就讀藥學專業,自此在這個領域開始了二十幾年的學習鑽研。

  為什麼選擇相對冷門的藥學?宋相容表示很大程度上是受到高中老師的影響,“他有一個同學是做藥的,他說一個成功的藥品可以幫助成千上萬的人,可能比當醫生能幫助更多人。”

  如果說高中老師的建議是一種啟迪,那麼大學的第一堂課則樹立了宋相容扎根藥學領域的信念。她回憶,當時老師提出了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去看病,你們會用貴一些但效果更好的進口藥還是普通的國產藥?”這個問題說明了當時中國制藥、科研水平和國外的差距。這給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做中國人自己的藥,老百姓吃得起的好藥”這個信念在她心中慢慢浮現。

  自此,在這個信念的指引下,她積極投入學習,不僅在課堂上汲取知識,還從大二開始就進入了老師們的實驗室觀察了解實際制藥過程,先后接觸學習了藏藥、中藥、化學藥、生物藥等各種藥類的研制方法,並在26歲取得了藥劑學博士學位。

  在mRNA藥物領域開疆拓土

  憑借著博士期間出色的藥物研發成績和納米藥物科研背景,宋相容在取得博士學位后就進入了腫瘤治療及腫瘤免疫學家魏於全院士團隊工作,開始專攻生物治療藥物。

  前5年,宋相容將研究重心放在DNA和siRNA藥物上,但結果並不理想,“我們發現這類藥物的成藥性較差,總會有些安全隱患,比如DNA藥物中的DNA會插入到人類的DNA裡去。”

  2013年,在魏於全院士的建議下,她調整方向,轉而研究當時國內幾乎“無人涉足”的mRNA藥物,“雖然全球現在相關的臨床試驗有2000多項了,但當年相關臨床試驗僅有50來項。”

  進入一個“過於前沿”的科技領域開拓,困難程度可想而知。

  一開始,光是價格高昂、運輸周期長的美國產實驗原料就足以令科研工作進展艱難。為了從“源頭”解決問題,宋相容將身份“轉換”回學生,花了3年時間學習生物學,學習了mRNA研究和制備方法。2016年,剛剛從生物學專業畢業的她發現mRNA藥物在國際上進展快速,已經有mRNA藥物進入了臨床階段,為了趕上同行的進程,到美國哈佛大學學習,攻讀免疫學和納米醫學被她提上日程……

  這樣腳踏實地不斷學習新知識、拓寬知識面看似很耗費時間,但這或是宋相容最終能在這片新疆域收獲成果的秘訣。

  比如宋相容團隊已經突破了mRNA藥物相關實驗原料的生產技術,能實現它的“克級生產”,“這種原料以前隻能以微克、毫克為單位進行生產,1毫克就要約2萬美元。而我們團隊從零開始,建立了從菌種構建、質粒生產、線性化模板制備到體外轉錄等一系列完整的mRNA生產工藝,極大地降低了mRNA的生產成本。”

  致力於底層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

  現在看來,不管是通過制藥幫助更多人,還是做出國產好藥,宋相容的這些“初心”都已在逐漸實現。

  據介紹,mRNA序列、遞送載體、放大生產是三大mRNA藥物關鍵底層技術,而宋相容帶領的科研團隊在這三方面均取得突破,獲得了多項核心專利,幫助我國奠定了mRNA創新藥物研發領先國際水平的基礎,“現在一些跨國公司也想和我們合作,獲得某些mRNA藥物專利技術的授權許可。”

  同時,宋相容團隊還布局了包括病毒疫苗、抗腫瘤、新型佐劑在內的近20個新藥品種,其中新冠變異株疫苗等4種mRNA藥物已在海內外進入臨床試驗,並有望在近年上市,惠及公眾。

  目前有著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學科帶頭人、生物科技公司聯合創始人“多重身份”的宋相容每天仍忙碌地在mRNA藥物領域開拓,不僅要輔導實驗室研究團隊的博士后、博士和碩士們進行科研創新,還要指導生物技術公司的員工們規范化地完成各類工作,“每天晚上10點以前,我都會收到學生和員工的日報,了解他們的工作以及希望從我這裡得到的幫助。”

  除了致力於藥物的研發,宋相容也在著重推動相關科研成果的轉化落地,“如何把科研論文轉化成老百姓能用到的產品,中間其實是有一道鴻溝的。前期我利用科研領域的優勢,通過不斷摸索,已經掌握了跨越這道鴻溝的基本步驟,而目前所做的工作就是不斷地去優化這個步驟,幫助科研論文在周期更短、成本更低的情況下完成轉化。”

  談到多年從事科研工作的感受,宋相容說:“科研非常辛苦,有時候周日都得工作。因為如果想要把研究做好,就得付出時間,有太多東西需要學習。”

  雖然科研不易,但宋相容未來仍會在這條道路上走下去,並希望力所能及地幫助更多願意投身mRNA藥物領域的“后浪”。她表示,未來將帶領研究團隊繼續優化mRNA藥物的三大底層技術,研制出藥效更好、毒性更弱、成本更低的新藥﹔另一方面,也會將自己的經驗技術分享給學生和企業員工,為mRNA藥物領域培養更多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譚羽清

(責編:彭茜、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