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成德眉資應急聯動如何同城化發展?四市政協聯合協商 為成都都市圈安全保障出謀劃策

2022年12月24日08:31 | 來源:成都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四市政協聯合協商 為成都都市圈安全保障出謀劃策

  隨著城市群區域經濟合作的不斷加強,災害風險的擴散也不斷加劇,災害風險的跨域性對加強城市間應急合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高標准、高質量建設雄安新區,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隨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加速,作為成德眉資同城化公共服務共享的重要組成部分,成德眉資應急聯動將為成德眉資區域建設戰略實施提供有力的安全保障。成德眉資應急聯動,將災害風險控制在萌芽之時、成災之前,將災害風險的影響減少到最低程度,對於推動成德眉資同城化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12月15日,成德眉資四市政協主席聯席會議暨“強化成德眉資應急聯動同城化發展”聯合協商會議在成都召開。四市政協委員、專家圍繞極端天氣、缺電限電、地震地災、洪澇等災害的防范應對展開深入交流,為四市應急聯動的同城化發展出謀劃策。

  形成一套常態化的應急聯動機制

  “通過調研,我們發現,成德眉資應急聯動同城化,已經初步建立了災害聯防聯控、災情會商、災害互助等機制,初步實現了信息互通、資源互用和人才互享。但在體制機制、支撐平台、信息共享、共訓共練應急力量等方面還有一些問題需要共同解決。”會議一開始,成都市政協就道出了成德眉資聯合調研組的共識。

  在資陽市政協看來,成德眉資四市在各領域建立了信息共享機制、會商研判機制和災險情互通機制,應急聯動的深度和廣度、應急資源的共享共用、共訓共練的頻次和范圍等都還不夠。對此,他們建議,建立四市應急聯動同城化發展市際聯席會議制度:每年確定一到兩個主題,逐一化解應急聯動中存在的問題﹔開發統一的資源信息共享平台,解決信息交流不暢、應急資源共享不及時、應急指揮調度不統一等問題﹔逐步完善信息共享、物資調用、專家和技術支持機構互信互用、聯合指揮部運行等一系列機制。

  與資陽市政協觀點一致的,還有眉山市政協。他們認為,信息整合與共享是相對滯后的,“信息資源整合的難點、痛點較多,集約化建設、融合式發展、扁平化應用不夠深入﹔聯合應急風險評估存在空白,跨區域的應急保障體系不夠完善。”他們建議,要重點提升地震、氣象災害等可能發生的大災巨災防御工程標准和基礎設施設防標准,特別是區域“公鐵空水”綜合立體應急交通網絡系統韌性﹔要搭建協同作戰指揮平台,實現消防救援隊伍、應急管理部門和社會救援力量互聯互通,跨區域演練,建立磨合機制也可實現優勢互補。

  共同探索中小河流“數字孿生流域”建設

  近期,四市氣象部門圍繞應對極端天氣的應急聯動同城化發展,開展了聯合協商調研。如何建強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德陽市政協建議,要統一規劃構建高效應急信息資源體系,實現信息互聯互通,數據共享共用,形成災害響應一體化、指揮調度一體化的工作格局﹔共同探索地質災害群測群防機制,合作開展監測員的技術培訓,確保具備初步分析監測數據、識別災害前兆的能力。

  德陽市氣象局業務科科長李曉明說,根據調研發現,四市初步建成現代綜合氣象監測網絡,初步實現了精准高效的氣象預警體系,“但四市地方財政投入氣象防災減災差距大,同時尖端監測設備集中於成都,山地、盆地的自動觀測站數量較少,布局仍需優化,氣象關鍵技術的聯合攻關尚未建立起來,在人才隊伍交流方面差距也較大。”對此,他建議,探索成德眉資“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同城化,推進防災減災氣象保障機制同城化。在氣象監測預警方面,構建成德眉資現代精密氣象監測網絡,加強技術聯合攻關,加強對災害性天氣,特別是暴雨、強對流天氣預報預警的研究。依托成都智慧蓉城建設,建立一套適應同城化發展的應急聯動管理服務平台。

  作為水文方面的專家,眉山市政協委員朱國表示,近年來,成德眉資四市已形成了“上游下雨、中游吹哨、下游避險”的聯防聯控合力,但中小河流仍為江河防洪的短板弱項,“中小河流工程治理不完備、防洪標准普遍不高﹔共享信息雜亂無章,不能快速辨識﹔超標洪水防御預案,各市尚未有效銜接,防御措施可能出現‘盲區’。”對此,朱國建議,建立完善以有效防御跨市中小河流超標准洪水為目標,所在流域縣(區)共同參與的聯防聯控工作機制,共同探索中小河流“數字孿生流域”建設。依托智慧水利建設,共同規劃跨界中小河流“數字孿生流域”建設,模擬中小河流流域“降水—產流—匯流—演進”過程,不斷提升預報、預警、預演、預案“四預”能力,努力推進流域防汛減災決策和聯防聯控工作信息化、數字化、現代化。

  建議成立省市縣三級負荷管理機構

  從今年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成德眉資四市政協密集組織4次聯合調研,各市還結合實際,自行組織調研10余次,共組織座談會、知情明政會等20余場。缺電限電、地震地災等方面防范應對存在的問題,也被各調研組所認同。

  今年迎峰度夏期間(6月28日至8月31日),四川省遭遇60年來極端高溫干旱災害天氣,電力保供形勢異常嚴峻。國網資陽供電公司副總經理吳東直言,從今年的缺電限電可以看出,電網發展速度是滯后的,亟須在變電站新增布點,建設通道,加快重點項目落地,大幅提升電網安全承載能力,以根本性解決“雙峰”保供難題。對此,他建議,加快川渝特高壓及成都500千伏“立體雙環”項目建設,加快推進500千伏邛崍及220千伏絳溪北、高埂等4個站前期手續辦理,提升綜合供電能力。

  成都市政協也認同強化基礎配套,“要加快推動沱江流域水情調度中心建設﹔加強跨區域氣象觀測站網等項目統籌規劃建設﹔加快川渝特高壓及成都500千伏‘立體雙環’等項目建設,推動跨區域儲能項目落地。”

  對於用電需求側管理,吳東建議,政企聯合成立省市縣三級負荷管理機構,統籌主動錯避峰、有序用電、全社會節約用電和電力負荷數據監測統計等工作,提升負荷響應執行力。研究商業、辦公、居民調溫負荷等非必須用能的低碳降耗指導原則、實施方法。

  成德眉資地區是地震等自然災害的高發區域,省人大代表、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所長王暾認為,如何凸顯成德眉資協同應急的特色,打造具有區域特色的應急產業還需要進一步探索實踐。“區域協同應急的目標是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應急管理水平,降低政府社會治理成本,促進應急事業與產業發展。”他建議,成德眉資統籌制定應急產業政策,以國家西南應急救援中心落地成都為契機,培育包括災害預警產業在內的,有特色、有優勢的應急產業,建立完整的應急產業鏈,合力打造中國應急產業高地。同時,目前國家的法律還沒有規定區域協同應急的責任、權益和義務。王暾建議,盡快建立完善協同應急機制、預案,助力完善國家、省際區域協同應急政策法規。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李霞

(責編:袁菡苓、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