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像年輕人一樣社交 分享美食、攝影、生活日常……
你有你的“小紅書” 我有我的“老紅書”

■ 大爺大媽的日常該是怎樣的?如果你以為隻能跳跳廣場舞、下棋聊天、散散步那可就錯了。
■ 當前,在大多數年輕人聚集社交平台的同時,一些針對中老年用戶的社交平台也引起關注。他們開通自己的賬號,分享著自己的美食、攝影、生活日常,詩情畫意、山水風光、崢嶸歲月通通都有,以一種“年輕態”的面貌在網絡構建起自己的社交圈。
■ 有人如此形容這些中老年人匯聚的社交平台——“老紅書”。老人們通過一塊屏幕,跨越空間,和素未謀面的陌生人交朋友,為退休生活打開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門。
退休后,他有了幾千“粉絲”
當再也不用每天8點到崗,當日常生活轉向家庭的小天地,當忙碌轉向清閑,“安閑”的退休生活突然讓不少人“無所適從”。剛退休時的教師徐劍就是這樣,一天的開始是取一份報紙閱讀,一天的任務是試圖找出這張報紙上的錯別字。
坐臥不安,行為重復,往返猶豫不決,整日不知干什麼好。這期間,徐劍覺得自己除了喝茶看報以外真的沒事可做了,嚴重的失落感使人急躁,事事都不滿意,這令他感到崩潰。
意識到父親這種低迷的狀態后,女兒小徐想了個辦法——在她的督促下,徐劍開始了攝影學習之旅。2018年前后,小徐在國外購買了一台相機送給徐劍,一並教會了父親一些基本的操作。“她會喊我出去拍照,拍得好的會給我點贊,拍得差的就告訴我怎麼改進。”
徐劍把照片發到微信朋友圈,引來了一些親友的點贊。經他人介紹,徐劍又接觸到了一款社交軟件,他發現其中有不少與他同齡的老年人,在陌生的互聯網世界中,他們的存在顯得親切又新奇,他們的評論和點贊更令人期待。
有一個網名叫“弄墾一兵”的廣東大爺,一直關注著徐劍,每次徐劍發布攝影作品或者生活見聞,他總是點贊並評論鼓勵。每次徐劍都一一回應,向對方表達感謝。
這樣跨越空間,和素未謀面的陌生人交朋友的感覺妙極了,也為徐劍的退休生活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就這樣,這個軟件成了他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社交方式。來自五湖四海的網友充實了徐劍的日常生活,截至目前,其主頁顯示擁有了6129位關注他的網友,其中90%都是年齡相仿的人﹔徐劍自己也十分喜歡交友,目前關注了7854個他認為有趣的“靈魂”。
45歲+網友們 第一次線下“理事會”
年輕人們如此形容這些中老年人匯聚的社交平台——“老紅書”。尤受關注的,是一款名為“美篇”的軟件。據媒體報道,目前該軟件已聚攏了2億用戶,其中一半的用戶年齡超過45歲,分布在全國各地每個城市。
在成都本土圈子中,“成都同城”“成都50后交流圈”“成都退休生活俱樂部”等是最火爆的圈子。徐劍所在的“成都同城”,有近4000位中老年伙伴相聚,年齡下至40多歲,上至80余歲。相聚網絡,不少退休的人在這裡突然感覺和某個人或某些人有說不完的話。
每個圈子都有一個主持人,成為主持人,代表著肯定和責任,這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平淡生活帶來的郁悶。“成都同城”主持人譚躍的職責類似於版主,他需要制定圈子裡的發文規則,對每個話題進行編輯、回復、加精選。從今年3月接手主持人身份后,他對這個近4000人圈子的管理格外上心,運用了自己在管理崗位數十載的工作經驗,譚躍認為,“這也算發揮余熱了”。
12月上旬的時候,譚躍還努力實現了圈友們的一次線下聚會,完成了“成都美友會首屆理事會”的第一次會議。20多位成都代表參加了會議,討論規范問題、發展計劃,還通過了管理章程。這一操作,讓這樣一個生於網絡的圈子在現實生活中有了規范化的樣貌。套用了老一輩人的處事方式,大家從心理上感覺到,晚年生活好像回歸退休前,現在又有事做了。
上千點贊和評論,農村阿姨融入“美友圈”
有很多人認為,網絡社交更多是城裡人的社交方式,對於上年紀的農村大叔阿姨來講或許有不小的難度。不過,事實上隻要樂於嘗試,就不難加入。今年50多歲的農婦張阿姨就是其中之一。
張阿姨來自四川農村,這幾年到成都是因為女兒生了孩子,自己擔負起了照顧外孫的責任。離開熟悉的鄉村,城市生活讓她顯得難以適應。有時候在小區遛娃遇到他人,提到孩子時她才會多聊幾句,這也是她少有的可以分享心得給別人的話題了。以前圍繞農事,現在圍繞孩子,一些上了年紀的人,再也不想四處奔波折騰了,張阿姨的世界就局限在孩子周圍一兩公裡的地方。
后來,她接觸到了成都同城“美友圈”。一天最自由的時候,就是孩子睡著的間隙,看著同在成都的同齡人回憶青蔥往昔,刷刷哪些阿姨分享了美食的制作方法……有時候她自己也會上傳一些圖片,分享下日常和感悟,經常收獲上千的點贊和評論。
在月初的圈友線下聚會中,譚躍也多次邀請她前來。剛開始,張阿姨覺得自己來自農村,沒見過這種場面,擔心會讓大家掃興。不過,在大家的再三邀請下,她還是壯著膽子來到了現場。在實際的相處中,大家完全沒有任何隔閡,網友相見,格外親切。
專家/ 老年人要嘗試融入數字生活,兒女應做好安全監督工作
中國教科院體制所副所長、研究員張家勇指出,我國人口老齡化規模大、程度深、速度快,60歲以上人口佔比近五分之一。信息時代,知識迭代速度加快,很多老人需要不斷學習才能跟上時代步伐,享受更加幸福、更加便利、更加充實、更加豐富的美好生活。現代人融入數字生活,是數字時代的客觀要求。就算是老年人,被數字時代隔絕,也就等於被隔離於時代之外,老年人的老年生活將受到很大影響。
互聯網專家郭濤認為,這種“老紅書”軟件將用戶人群瞄准了中老年人市場,功能上簡單易用,內容上圍繞中老年興趣社交打造,讓中老年人可以更便捷地表達自我,通過核心“種子用戶”吸引中老年人快速聚集並產生裂變效應。從本質上來看,這是讓老年人享受數字時代帶來的便捷。
四川天府健康產業研究院首席專家孟立聯認為,要老年人融入數字生活需要從兩個方面發力:一是數字產品、服務本身要適老化。數字產品、數字服務不應僅僅是對有數字修養的人群,而應是全人群的。我們可以看到,適老化的數字產品、適老化的數字服務隨著老年人口規模的擴大和比例的提升,老年份額將越來越大。其次,老年人的數字化培訓與教育要積極開展,使老年人願意學、能夠學、可學好學會。作為子女,一定要多多鼓勵家中的老年人主動接觸數字化時代的產物,同時也要做好安全監督工作。(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戴佳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