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元曾家山崛起的“綠色密碼”

9月的曾家山,一脈青黛、滿目蔥蘢,在剛剛過去的這個夏天,23℃的宜人氣候吸引了南來北往的避暑游客沉浸在這方“小養勝地”中,觀日出雲海、賞星空銀河、品民風民情,游哉悠哉,樂而忘返。而坐享生態紅利的當地群眾僅一個避暑季,就賺得盆滿缽滿。
“以前交通靠走、通訊靠吼,吃洋芋果、烤疙瘩火﹔現在用天然氣、開小轎車、住小別墅。”“以前不好意思說自己是曾家山人,現在我很驕傲我是曾家山人。”……
是什麼讓曾是貧窮落后代名詞的曾家山搖身變成美名遠播的避暑勝地,它的覺醒與崛起,又蘊藏了怎樣的綠色密碼?
一個理念——綠水青山、冰天雪地就是金山銀山
位於曾家山腹地的李家鎮永樂村,青山環繞,風景秀麗。
近幾年,當地群眾一改祖祖輩輩靠種地為生的傳統,用窗明幾淨的新居、野味濃郁的飯菜,陸續開辦起了100多家農家樂,吸引一撥又一撥城裡人前來避暑休閑。就連鄰省的人也來這裡觀光旅游,小小山村搞起了“跨省經濟”。
“十多年前,永樂村沒有一寸水泥路,全村群眾一年到頭在土地裡刨食,一滴汗珠摔八瓣,過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緊巴日子。而現在,僅靠辦農家樂,鄉親們一年收入就能超過十萬元。”永樂村黨支部副書記馬建忠感嘆之余滿是感恩,“多虧了黨和政府的好政策,讓我們靠山吃山有了新‘吃法’!”
永樂村之變,僅是平均海拔1400米、總面積737平方公裡、屬喀斯特高山台地的曾家山地區發展交出的“綠色成績單”中的一小項。
今年6月,總投資1.5億元的曾家山滑雪場集群、馬頭岩(單板)賽事中心項目正式開工。據該項目負責人黃地介紹,項目預計10月底完成主體建設,在今年雪季與廣大游客見面。項目建成后,將成為四川、陝西、甘肅區域內首個專業單板滑雪場,為推動建設曾家山國家級旅游度假區注入強勁動能。
“絕不能讓曾家山群眾守著生態美景,端著‘金飯碗’過窮日子。”近年來,朝天區立足曾家山優勢自然資源,破困前進、攻守並舉、轉型升級,著力打造春踏青、夏避暑、秋賞葉、冬滑雪的全時、全域旅游格局,走出一條高水平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協同共生之路,把“綠水青山”“冰天雪地”加速變為了“金山銀山”。
如今的曾家山,不再只是一座山,更是朝天區域旅游的金字招牌。據統計,僅入夏以來,曾家山接待游客就超過40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5億元。
一條經驗——立足本地資源培育壯大特色優勢產業
初秋的曾家山,甘藍滴翠、辣椒飄香,經過春夏兩季的沉澱和醞釀,豐收在群眾的期盼中如約而至。
“從5月份起,曾家山高山露地蔬菜便陸續進入成熟期,我們每天採摘發送蔬菜大概在二三十噸左右,供不應求。”連日來,曾家山兩河口鎮蔡家嘴蔬菜產業園區,惠農蔬菜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蔡萬平都帶領著數十名群眾在園區忙活。他說,今年,合作社蔬菜復種面積達到1500余畝,產值將超過500萬元。
鄉村振興要靠產業,產業發展要有特色。
近年來,朝天區立足曾家山獨特的氣候特征、資源稟賦和生態優勢,始終把高山露地蔬菜產業作為當地群眾增收的主導產業,按照“擴量、提質、創牌、增效”的發展思路,著力建基地、創品牌、搞加工、重融合,加快促進蔬菜全產業鏈發展。
為降低高山露地蔬菜種植、採收時農資和農產品運輸中的人力成本,破解山區農業機械化運輸瓶頸,朝天區統籌各方資金,在兩河口鎮高山蔬菜科技創新與成果示范基地先后建成單軌運輸線1萬米,配備20台單軌運輸機,為當地群眾利用山地創收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除此之外,朝天區通過建設“朝天雲蔬”數字化平台,在曾家山11個蔬菜種植基地安裝65套農業四情物聯設備和數字化系統,依托數字化技術進行標准控制,在為農戶和種植專家搭建起技術服務快速通道同時,實現了高山露地蔬菜“從田頭到餐桌”全程可控。
步履所往,即是遠方。數十年的接續奮斗,讓曾家山舊貌換新顏。如今,曾家山年高山露地蔬菜復種面積達40萬畝,產量近100萬噸,產值10余億元,基地鄉鎮農民人均蔬菜收入達1.4萬元。(張敏)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