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文化

詩中乘涼:古代也有“空調房”

2022年08月24日09:21 | 來源:封面新聞
小字號

原標題:出暑記︱詩中乘涼:古代也有“空調房”

  大火飄光,炎氣酷烈。沉陽騰射,滯暑散越。從古至今,雖然對於文人墨客而言,春花秋月是大部分時候的題材,但對夏日酷暑的吟詠也比比皆是。尤其在當代,40℃的高溫下我們以空調為命。在沒有救命稻草的古代,人們都去哪裡納涼呢?

  竹林和深山:

  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

  如今,都市生活將繁忙的人們困於鋼筋混泥土,隻有在假期和周末,才能到郊外放鬆。在古代,長嘯竹林、隱居深山卻一直是文人們的處世之道,這些地方也往往成為夏日消暑的絕佳之地。

  竹子是降溫效果極佳的植物,例如有名的“竹夫人”就是古人夏日的愛用品。不止竹制品必不可少,成片的竹林更是避暑好去處。炎熱時放眼望去一片蔥綠,心情也會隨之清涼舒心不少。

  王維修繕位於藍田的輞川別墅,一直半隱於此,遇到高溫天氣,完全不用煩憂。從輞川別業相關詩歌中,我們可以想象到這是一處有山澗和田園的世外桃源。每當夏日,王維時常和友人在此度假,飲酒賦詩。尤其是最有名的《竹裡館》:“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這處館舍正建於一片茂林修竹之中,除了琴聲,隻有風過時樹葉沙沙作響,可謂幽靜涼爽之至。

  寫了“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宋代大詩人楊萬裡,有一日被暑氣熱得睡不著,寫下一首《夏夜追涼》:“夜熱依然午熱同,開門小立月明中。竹深樹密虫鳴處,時有微涼不是風。”詩人起身來到竹林深處,雖然沒有風,但也依然感受到了絲絲涼意。

  深山,因為海拔、地形等多種原因,也往往比城市地帶涼爽許多。元代釋英寫《山中景》,詩雲:“六月山深處,輕風冷襲衣。遙知城市裡,扑面火花飛。”在深山中已經感覺有些冷了,但在城市中,迎面都是熱氣。李白《夏日山中》更直接了:懶搖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脫巾挂石壁,露頂洒鬆風。”對於詩仙李白來說,熱得都不想搖扇子了,直接在山中無人之處解開頭巾,肆意躺著乘涼,豈不快哉。

  山中多古寺,且我國寺廟通常有隱於塵世外的慣例,炎炎夏日,也成了大家的避暑好去處。

  盧綸寫:“寺涼高樹合,臥石綠陰中。”韓偓詩曰:“行樂江郊外,追涼山寺中。”

  水亭,古代“空調房”:

  散發乘夕涼,開軒臥閑敞

  唐宋時期,一種流行於宮廷及達官貴人之家的獨特建筑“水亭”成為消暑的關鍵。史載唐玄宗在大明宮內建有“涼殿”。仿《世說新語》而寫的《唐語林》中就記載:“上有涼殿,座后水激扇車,風獵衣襟……四隅積水帘飛洒,座內含凍。”在宮殿中安裝機械傳動的設備,利用機械將冷水送向屋頂,任其沿檐直下,形成人造水帘,達到消暑的效果。

  於是在民間,不少達官貴人也自建“水亭”效仿。詩人孟浩然就總在夏天去水亭乘涼。《夏日南亭懷辛大》就是在水亭所寫,“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散發乘夕涼,開軒臥閑敞。”

  劉禹錫還專門為水亭寫了首詩,贊嘆這絕妙的避暑之地:“千竿竹翠數蓮紅,水閣虛涼玉簟空。琥珀盞紅疑漏酒,水晶帘瑩更通風。”宋代更添風雅,通常還要在水亭周圍擺放花卉。據宋末雜史《武林舊事》記載,“禁中避暑,多御復古、選德等殿,及翠寒堂納涼。長鬆修竹、濃翠蔽日……寒瀑飛空,下注大池可十畝。池中紅白菡萏萬柄……又素馨、建蘭等花數百盆於廣庭,鼓以風輪,清芬滿殿”。涼爽風雅之致,可見一斑。(封面新聞記者 徐語楊)

(責編:章華維、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