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竹絲編出一方天地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劉嘉峰:徒弟裡出了5個四川省工藝美術大師

選竹、分篾、染色、分絲、編織……從砍伐竹子開始,到一件精美的竹編作品的誕生,其中要經歷三十多道工序,不僅技藝復雜,工序繁多,且每道工序精細嚴密。而對於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渠縣劉氏竹編”傳承人劉嘉峰而言,這每一道工序他都已經琢磨了數十年,自己的一生從懂事開始,都跟這樣技藝結下了“不解之緣”。
8月23日,來自全國各地的文化學者、匠人代表匯聚成都,大咖雲集共話匠心,也一同探討到傳統文化產業振興。採訪中,劉嘉峰也對封面新聞記者說起了竹編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承中所面臨的困境,以及在其不斷努力下所收獲的希望與慰藉。
渠縣竹編,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兩千三百多年前,生活在這一帶的古代已開始用竹材編制勞動工具和生活用具。到唐代,渠縣竹編業已十分發達,日常的生產、生活中,人們住竹房、坐竹椅、背竹筐、戴竹笠、持竹扇,處處都會用到竹編制品。入清以后,渠縣的竹絲宮扇、細篾涼席等名噪一時,被朝廷列為貢品。
“竹編工藝,本身是從尋常百姓家走出來的。早在古代,就出現在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從勞動生產用具再到日常生活用品,無一不用到竹編。”劉嘉峰說到,渠縣劉氏竹編工藝的技藝復雜,從砍伐竹子到制作出成品要經過三十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精細嚴密,是現代技術和機械所無法替代的。“拿竹編來講,這一項傳統的手工工藝,相較於機器生產,其的生產效率就會比較低,且成本比較高,所以說經濟效益沒有想象中好。正因於此,導致了年輕人對這項行業不太感興趣。”
其實,這樣的困境不僅局限於渠縣劉氏竹編這一項非遺項目之中,不少傳統手工行業,也在一定程度上面臨著“后繼無人”的緊迫局面。“我是搞了一輩子竹編的老手藝人了,在傳承這一方面感受到了非常大的壓力。所以我們採取了很多的辦法,來讓竹編‘后繼有人’。譬如當下的‘非遺進校園’,我們與很多大學和小學都達成了合作,建立了教學實驗基地。不管年紀大小,隻要有興趣,都可以來體驗和學習。這樣可以搭建學生對於非遺的認識,讓他們產生興趣。我相信等他們長大以后,之中總有一些人會喜歡這個行業。”
從7歲開始接觸竹編,再到1973年開始正式參與竹編工作,劉嘉峰回憶到自己與竹編相伴的一生,感慨過不了多久,自己就在這項行業中從事有50年了。“在上世紀90年代,這個行業最興盛的時候,有500多人從事竹編,產品大多出口或是作為旅游產品銷售。雖說現在,有些年輕人不願意來從事這個行業,但每年我們也會招聘一些工人來培訓,總會留些人在這個行業中。”
劉嘉峰頗為自豪地說到,現在自己的徒弟中,已經有5位是四川省工藝美術大師。“我這一輩子都在搞這個東西(竹編)。現在來看,做得也不錯,也比較有成就,在全國也算名列前茅。現在,我的一家人都在從事這個行業,我的兒子從北京回來,將這門技藝傳承下去,女兒和兒媳也加入其中。對我來說,把我的技術都傳給徒弟們了,通過這些年的努力也算是后繼有人,比較欣慰。”(封面新聞記者 李雨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