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食品雕刻師周毅:用開放的態度“咀嚼”傳統文化

2022年08月23日07:38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食品雕刻師周毅:用開放的態度“咀嚼”傳統文化

栩栩如生的神情、飄逸動感的裙裾、細潤纖長的手指……一個個風姿綽約的國風美人造型,來自四川“80后”小伙周毅的一雙巧手,驚艷了國外專業評委和國內萬千網友。他憑借一手面塑技藝,把起源於國外的翻糖蛋糕做得出神入化,用人們司空見慣的食材講述中國故事,被稱為“中國翻糖第一人”。

  他制作的翻糖蛋糕最高能賣20萬元

  周毅出生在四川攀枝花的一個普通工人家庭。在姥姥“餓死的廚子八百斤”的“慫恿”下,18歲的周毅考入四川烹飪高等專科學校(今四川旅游學院)學習食品雕刻專業。“一個學期雕了上千斤的水果和南瓜,手被刀片劃破無數次,第一學年拿到了一等獎學金。”

  憑借著雕刻食物的功底,周毅跟著四川省工藝美術大師王龍學起面塑。“直到開始接觸面塑,我才找到了真正熱愛的東西。”周毅說。

  很快,周毅開辦起自己的面塑工作室和網店。“一個客戶問我能不能做翻糖蛋糕,查了查資料,感覺和做面塑差不多,就答應下來。”完成了自己的第一個翻糖作品,周毅觸類旁通。“技術不是問題,難就難在創作需要更多專業知識,比如人體解剖、園林設計、化妝技術、色彩搭配等,否則作品就沒有魂。”

  為了做出有神韻的作品,周毅常常對著鏡子,把自己當成作品中的人物,模仿人物動作,揣摩人物表情,體會人物內心世界,然后再著手創作。制作工藝日漸純熟,周毅制作的翻糖蛋糕得到了市場認可,價格從4萬元到20萬元不等。

  2017年,在英國國際蛋糕比賽上,周毅和團隊憑借原創作品《武則天》摘得3金2銅,讓中國翻糖第一次站上國際舞台,贏得世界贊嘆。

  “整整7天,每天隻睡2小時,我們把中國面塑和西式翻糖結合,處處摳細節,為的就是讓世界看到中國古風的韻味。”周毅翻出獲獎作品照片,隻見人物眼波流轉,動作精妙,頭上的發飾繁復精美,衣服薄如蟬翼,還隱隱透露出膚色﹔背后屏風上的花鳥呼之欲出,而立在一旁的宮燈,用的是吹糖人的方法。

  “評委在作品中從來沒見過這麼薄的衣服,還以為是用糯米紙做的。我當時為了証明,掰下一塊來請他嘗嘗,他這才相信。”原來,制作人物衣服的原料是團隊自制的翻糖膏,通過革新糖皮,周毅找到了將糖變得像面團一樣柔軟可塑的方法,原料改良能使糖皮被擀得更薄,達到隱約透光又不干裂的效果。

  用翻糖講述中國故事

  今年初,周毅用了整整200斤翻糖制作一頭3米長的東北虎迎接農歷虎年。從身形到樣貌,從細節到顏色,纖毫畢現。網友在彈幕中感嘆:“我甚至感覺這老虎眨了下眼睛。”

  在周毅看來,從事翻糖創作並非是進入新的行當,而是為面塑的發展找到了更為新穎的載體,“無論是面塑還是翻糖,它只是承載技術的一種介質。正好我有傳統手藝,找到一種年輕人喜愛的新媒介,讓它能被更多人喜歡上。”

  除了希望讓傳統手藝借助新的形式煥發生機,周毅還暗下決心用翻糖講述中國故事。“剛接觸翻糖的時候,到國外參觀展覽,發現中國傳統文化IP元素非常少,不甘心。”此后,周毅開始“惡補”傳統文化知識,廣泛搜集資料,從傳統文學作品的描述中感悟人物神韻。從《山海經》裡色澤亮麗的青鳥,到一姿一態醉春山的九尾狐,這些留存在傳統文化中的動人形象,在周毅的手中變為國潮。

  在作品《花木蘭》中,周毅在人物背后做了火龍和鳳尾的拼接,意指花木蘭突破性別枷鎖的勇敢﹔又將木蘭腳下的武靴變成了更加摩登的溜冰鞋,“滾輪寓意著她飛速穿越時空之門,將巾幗精神傳遞給現代人。”周毅認為,用開放的態度,引入新元素,再對傳統文化進行咀嚼,“年輕人不喜歡因循守舊,要創新,要突破,才能和他們產生共鳴。”

  近幾年,周毅在蘇州開辦了自己的培訓學校,還在抖音、B站、微博等社交平台上發布作品視頻,收獲了600多萬粉絲,獲得千萬點贊和近億播放量,“粉絲年齡跨度很大,從10多歲到60多歲,都是熱愛傳統文化的網友。”

  今年,周毅接受了粉絲的建議,嘗試制作《山海經》系列手辦,“第一批400件限量手辦幾個小時就售罄了,讓我驚喜,有了繼續做下去的動力。”

  更讓周毅驚喜的是,他有機會回到久違的母校,教授翻糖制作等技術,同時積極申請籌辦大師工作室。“家鄉有很多我感興趣的文化資源,比如大熊貓、三星堆,甚至小時候聽父母講過的攀枝花三線建設中的建設者,都在我腦中縈繞,都能創作成好的翻糖作品。”

  “堅守匠心,用一生做好一件事﹔恪守傳承,中國手藝耀眼世界。”周毅在自己的社交媒體上這樣寫著。(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唐子晴)

(責編:袁菡苓、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