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成都人最愛“吃瓜” 千年“果王”誰風流

2022年08月22日07:44 | 來源:成都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成都人最愛“吃瓜” 千年“果王”誰風流

  今年全國多地持續高溫。據多個平台數據統計顯示,在購買西瓜單品的地區中,成都、重慶、武漢、南京、濟南居全國城市排名前5,成都一躍成為全國最愛“吃瓜”的城市。

  在中國飲食文化中,有“春吃芽,夏吃瓜,秋吃果,冬吃根”的說法。水果是古人重要的消暑食物,南宋《武林舊事》記載的消暑瓜果有:新荔枝、軍庭李、楊梅、秀蓮新藕、蜜筒甜瓜、椒核枇杷、紫菱、碧芡、林檎、金桃、蜜漬昌元梅、木瓜豆兒、水荔枝膏、金橘水團、白醪涼水等,琳琅滿目,毫不遜色於今日。天府之國“一山有四季,十裡不同天”,因為氣候垂直變化大且類型多,因此成為水果重要的產地。獼猴桃、櫻桃、梨、柑橘、荔枝、枇杷、草莓、葡萄、水蜜桃……成都平原在不同歷史時期涌現出不同的“水果之王”。這些水果不僅記錄於史冊,更廣為流傳於詩詞古畫。古蜀人“舌尖上的水果”,側寫出蜀地千年的富庶與繁華。

  先秦

  萇楚含桃 二“桃”爭王

  《詩經》雲:“隰有萇楚,猗儺其枝”。“萇楚”就是古人對獼猴桃的稱呼。三星堆遺址考古發現,獼猴桃很可能在數千年前就是古蜀先民的“水果之王”。在三星堆遺址,出土了相當數量的葡萄屬、獼猴桃屬、梅、核桃楸等水果種子。無獨有偶,在成都十二橋遺址、郫都區菠蘿村遺址中,也找到了獼猴桃屬的種子。証明這些水果與當時古蜀人的生活密切相關,甚至有可能就是古蜀先民早期栽種的水果種類。直到100多年前,西方人才將獼猴桃的種子帶到了歐美以及新西蘭等地,並經過當地改良后,成為暢銷世界的“奇異果”,如今獼猴桃已是新西蘭的國寶。成都是獼猴桃的家鄉,同時也是獼猴桃的重要產地之一。每年8月底,都江堰、新津、蒲江的獼猴桃陸續成熟,這些“紅心”“黃心”獼猴桃香氣四溢,味美汁足,成為成都人初秋時餐桌上最受寵的水果。

  除了獼猴桃,櫻桃也是原產於中國。《禮記·月令》記載:“羞以含桃,先薦寢廟。”“含桃”就是櫻桃。3000多年前,我國已採集食用櫻桃,而且是作為君主祭祀宗廟的高端水果,平民百姓是難以享用到的。西漢司馬相如的《上林賦》,首次且確切地記錄了櫻桃的栽培。群臣從各地進獻珍稀木果植於上林苑內,櫻桃被“羅乎后宮,列乎北園”。唐代,皇帝把櫻桃用來賞賜有功的大臣,白居易、王維、韓愈等都曾獲得過皇帝賞賜的櫻桃。王維《敕賜百官櫻桃》曰:“芙蓉闕下會千官,紫禁朱櫻出上闌。才是寢園春薦后,非關御苑鳥銜殘。歸鞍競帶青絲籠,中使頻傾赤玉盤。飽食不須愁內熱,大官還有蔗漿寒。”從詩中可以看出,古人吃櫻桃是一件盛事,非常講究,盛櫻桃的果盤都是金盤、玉盤,極其奢華。

  櫻桃喜光、喜溫、喜濕、喜肥,天府沃土成為櫻桃的故鄉。世界上的櫻屬水果分類亞屬中,專門有一類櫻桃命名為四川櫻桃。今天,四川汶川甜櫻桃已經入選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行銷世界各地。每年4月前后,成都蒲江、青白江、崇州、簡陽、新津等地的櫻桃成熟時,便是成都人的春游季。每年此時,成都各地的櫻桃園總是人山人海,那挂滿樹枝的串串紅果,讓人望之心喜,口舌生津,難以自拔。

  兩漢

  四川柑橘成貢品

  柑橘的原產地在中國。《禹貢》記載,夏朝時期,長江流域就盛產柑橘,且被列為貢稅之物。由此可見,柑橘在中國的種植歷史至少有4000年。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說:“蜀漢江陵千樹橘……此其人皆與千戶侯。”這裡的蜀漢是指四川和漢中,漢代天府之國就已經成為國內柑橘的主產地之一,出現了擁有幾千棵橘子樹的果園,而這些大果園主積累了驚人的財富,甚至擁有較高的政治地位,可以與千戶侯並列。

  漢代成都種植柑橘,不僅數量多,而且種類非常豐富,品質極高。揚雄《蜀都賦》記載:“蜀都之地,古曰梁州……西有鹽泉鐵冶,桔林銅陵。”晉代左思說:“家有鹽泉之井,戶有桔柚之園,其園則有林檎、枇杷、橙、柿、梬楟。”《博物志》記載:“成都、廣都、郫、繁、江源、臨邛等六縣生金橙,似桔而非,若柚而芳香,夏冬或華或實,大如櫻桃,小如彈丸,可存年,春秋冬夏,華實競歲。”

  當時,四川主要產橘地區如成都、綿陽、樂山、南充等地,還設置有“橘官”,秩三百石,主“歲貢御橘”。唐代“橘官”,更受朝廷的重視。作為貢品,四川柑橘在隋唐時名聲響徹國內。據《華陽縣志·物產篇》引載:“隋文帝好食柑。蜀中摘黃柑,以蠟封其蒂獻之,香氣不散。”“益州每年進柑,皆用絲裹。是隋唐時蜀柑已有名矣。”

  清代,成都的柑橘產業又出現了許多特有品種。據清同治年間《成都縣志·食貨志》記載,有壽星橘、金錢橘、公領孫、癩皮柑、平蒂柑、彌羅柑、蜜桶柑、建柑等品種。《華陽縣志·物產篇》記載,柑橘還用於制餅、釀酒、制藥:“知桔為蜀果,種植之利,自古賴之。……糖制之為餅,致遠不壞。近人或釀為酒,即東坡所謂‘洞庭春’也。皮與筋膜皆可入藥,青者曰‘青皮’,陳者為良,曰‘陳皮’,其筋膜曰橘絡。”民國時期,成都的柑橘主要集中在華陽縣東山、獅子山、琉璃場、沙河堡一帶,種類以甜橙、紅桔、柚為主。此后,成都又陸續引進了美國、澳洲、日本等地的新款柑橘苗種,並在本地培育成功后不斷推廣種植面積,使得柑橘業成為金堂以及川西各縣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唐宋

  川江兩岸摘荔枝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杜牧這首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令荔枝這一水果籠罩皇家光環,奠定了唐宋“水果之王”的地位。荔枝,最早稱為“離支”,離開樹體不能長存之意。世人說荔枝“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受蘇軾“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影響,人們對荔枝產地大多認為其出自兩廣地區。但以唐代時水果保鮮的工藝以及交通運輸,荔枝很難在保鮮期內從嶺南運到長安。因此后世考証,楊貴妃望眼欲穿的荔枝,其實來自四川。

  巴蜀自古就是荔枝的重要產地。晉代左思《蜀都賦》描繪巴蜀的自然環境:“旁挺龍目,側生荔枝,布綠葉之萋萋,結朱實之離離。”巴蜀出產的荔枝,主要分布在沿成都而下的川江兩岸,即成都、樂山、宜賓、瀘州、重慶、合川、涪陵、忠縣、萬縣等地,呈半月形分布。白居易曾在忠州(今重慶忠縣)為官,他不僅在自家庭院栽種荔枝:“紅顆珍珠誠可愛,白須太守亦何痴。十年結子知誰在?自向庭中種荔枝。”還鼓勵當地百姓普遍種植荔枝,“欲知州近遠,階前摘荔枝”。杜甫攜家離開成都時,也曾在戎州(今宜賓)品嘗荔枝:“重碧拈春酒,輕紅擘荔枝。樓高欲愁思,橫笛未休吹。”

  成都的荔枝也頗有名氣。唐代詩人張籍在《成都曲》中就描寫了成都荔枝成熟的景象:“錦江近西煙水綠,新雨山頭荔枝熟。”而盧綸在《送從舅成都縣承廣歸蜀》一詩中也說“晚程椒瘴熱,野飯荔枝陰”。宋代薛田任益州(今成都)轉運使,以設立交子務、發行官交子而聞名史籍。他著有長詩《成都書事百韻》,用了1400字盡數成都繁榮,其中“月季冒霜秋肯挫,荔枝沖瘴夏宜然”,寫的就是成都荔枝。宋祁《避暑江瀆祠池》雲:“煙稠芰荷葉,霞熱荔支房。”說明當年成都城南錦江邊的江瀆池就栽種有荔枝。其《益部方物略記》又說,“隈枝生邛州山谷中,枝高丈餘,枝修弱,花白,實似荔枝,肉黃,甘可食。”邛州即今天成都邛崍一帶。

  除了成都的荔枝外,嘉州(今樂山)的荔枝名氣也很大。唐朝女詩人薛濤就對嘉州荔枝贊不絕口,她在《憶荔枝》裡寫道:“傳聞象郡隔南荒,絳實豐肌不可忘。近有青衣連楚水,素漿還得類瓊漿。”蘇軾雖然寫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但是他同時也是嘉州荔枝的堅定擁躉:“蜀中荔支止嘉州,余波及眉半有不。”清代才子、四川羅江縣人李調元曾任廣東學政,他品嘗了嶺南的荔枝,就認為不及嘉州荔枝味道鮮美,“一生飽食嶺南姝,不及嘉州色味殊。”

  明代,嘉州荔枝成為蜀王貢品,每年通過岷江船運往成都以供蜀王。今天,四川仍然是荔枝的主要產地,嘉州荔枝已經入選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是全國最負盛名的荔枝種類之一。成都的大邑、雙流等地,也有高品質的荔枝出產,延續著四川荔枝的千年傳奇。

  明清

  桃之夭夭 灼灼其華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桃之夭夭,有蕡其實。”《詩經·桃夭》對桃的描寫,証明早在3000多年前,中國就已經開始栽培桃樹。河南殷墟文化遺址發掘中發現的桃核,是中國種植桃最早的實物見証。在漫長的種植和食用歷史中,孕育了除邪避凶獨具特色的“桃文化”。四川自古以來就是桃的重要產地。成都龍泉驛區曾在修建北干道時,發現了秦人的墓葬群,在墓穴中發現了桃核,証明成都在先秦時就已經開啟了桃樹種植的歷史。

  兩漢時期,四川開始大規模種植桃樹。左思《三都賦》記載:“其園則林檎枇杷,橙柿梬楟。榹桃函列,梅李羅生。”唐代,桃已經成為成都城中一道靚麗的風景線,詩聖杜甫在《春夜喜雨》中留下了“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千古名句。有專家推斷,杜甫詩中的“花”,正是成都的桃花。不僅如此,杜甫還曾在《江畔獨步尋花》《絕句漫興九首·其五》等作品中描繪過成都的桃花,盛贊“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映淺紅”。宋代蘇軾曾為桃作詩:“爭花不待葉,密綴欲無條。傍沼人窺鑒,驚魚水濺橋。”南宋陸游曾在《老學庵筆記》中記錄了成都“小桃”:“初但謂桃花有一種早開者耳,及游成都始識所謂‘小桃’者,上元前后即著花,狀如垂絲海棠。”

  桃成為“水果之王”的起點,應當追溯到明代崇禎年間。1610年,成都龍泉驛開始種植水蜜桃。到了清代,龍泉驛開始種植紅花桃、白花桃等品種。20世紀30年代,龍泉驛開始現代化桃樹栽培。新中國成立后,龍泉驛的桃種植產業得到了進一步發展,逐漸形成了以山泉鎮為中心沿龍泉山脈向南北延伸,連綿30余公裡的國內罕見的水蜜桃種植帶。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龍泉驛水蜜桃長期被列為特供水果運送北京,招待貴賓。龍泉驛水蜜桃也成為近現代成都知名度最高的“水果之王”,遠銷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等東南亞地區,有著“天下第一桃”美譽。1987年,龍泉驛舉辦了首屆桃花節。從此之后,每年龍泉桃花開放,就是成都人踏青出游的信號。產自龍泉驛的各品種的桃子,則一直要陪伴成都人到10月初。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吳亦錚)

(責編:彭茜、章華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