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古人怎樣搞體育運動?

中國古代體育文化特展亮相川博

2022年08月12日07:15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中國古代體育文化特展亮相川博

  射箭、馬術、養生、足球、“高爾夫”……你是否認為這些運動是近現代從西方開始流行?事實上,古代中國早在千百年前就已經展開了類似的運動。

  近日,由省委宣傳部、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執行委員會指導,四川博物院、成都體育學院博物院承辦的“競出東方——中國古代體育文化特展”在四川博物院亮相。此次展覽,集結了19個省(市)50家文博單位共300余件珍貴文物,其中一級文物68件。展覽以文物為實証,輔以圖文及多媒體技術,挖掘中華古代體育之源,解析古代體育之禮、武、戲、力、藝所體現的文化和人文精神。

  本次展覽由序篇競之源和競之禮、競之武、競之戲、競之力、競之藝五個單元構成,展示了中國射禮、御術、武藝、蹴鞠、馬球、捶丸、棋弈、角抵、競渡、垂釣、冰嬉等古代體育項目,較為全面地展現了中華體育悠久輝煌的歷史和文化。

  3000年前的紀念“獎杯”

  展覽中,可以看到我國遠在古代即有射箭、馬術、養生、足球、“高爾夫”等現在家喻戶曉的運動。

  展廳中的柞伯銅簋,就是3000年前一場射箭比賽的“獎杯”。簋內有74字銘文,記載了公元前10世紀的一場射禮活動。周王在鎬京舉行射箭技藝比賽,選手分兩個小組,用十塊紅銅作為獎品。周王在比賽開始前頒布指令,要求參賽者謹慎謙恭地比賽,射中靶子最多的人可以得到獎品。比賽中,柞伯十發十中,獲得獎賞。柞伯就用這十塊紅銅制作了這件簋,以茲紀念。此件簋形似也酷像如今的獎杯。

  秦始皇陵的射御勇士

  此次展覽的重要看點之一,是來自秦始皇陵兵馬俑的御手俑和立射俑、跪射俑。

  御手俑俑身披鎧甲,雙臂前舉,雙手握拳,拳心向上作挽轡狀。其職責是駕馭車馬,保護車馬進退得宜,並兼當主帥受傷可以代替其執掌指揮工具金和鼓。御手俑是秦代戰車的重要組成部分,再現了戰車部隊行進作戰的情形。

  立射俑在秦俑中是一個較為特殊的兵種,其所持武器為弓弩,與跪射俑一起組成弩兵軍陣。秦朝時期射擊的技藝已發展到很高的水平,各種動作已形成一套規范模式,並為后世所承襲。

  跪射俑身穿戰袍,外披鎧甲,左腿曲蹲,右膝著地,雙手置於身體右側作握弓弩待發狀。所持武器為弓弩,與立射俑一起組成弩兵軍陣,展現出了秦代將士之勇猛。

  來自元代的“養生男孩”

  養生運動是當下男女老少的潮流。這次體育展中,還有一群“養生男孩”。展廳中還有一套元代養身導引俑,通過人物所梳發髻,胸前佩戴瓔珞形制,可判斷該人物形象為元代童子造型,但其所呈現體型卻與成人接近,這種看似矛盾的現象反映了古人“順生則生,逆生則仙”的觀點。古人認為通過練習導引,可實現返老還童的美好願望。

  馳騁疆場的“運動女孩”

  此次展覽中有眾多女性運動形象,生動地反映了古代女子參與運動活動的情景。4件打馬球俑、《仕女行樂圖》中女子玩蹴鞠、投壺、棋弈等形象,展現了古代女子積極參與體育運動的事實。此外,“武藝”部分展出了一把我國歷史上被當朝皇帝冊封的唯一一位女將軍秦良玉的朴刀。此刀既是秦良玉馳騁疆場的見証,也詮釋了習武可強身健體,可“止戈為武,化干為德”,以武術消弭戰事、維護和平的宗旨。

  本次展覽還展出了多家博物院所藏珍貴精品文物,如故宮博物院所藏明代祝允明的《行書養生論卷》真跡、宋人蕉蔭擊球圖頁,南京博物院所藏《仕女行樂圖》、天津博物院所藏宋代蘇漢臣的《嬰戲圖》頁等精品真跡。

  四川博物院副院長謝丹介紹,中國古代體育崇尚禮儀、追求公平、文武兼備、形神雙修等特點,也是現代體育追求的理想與價值,更是中華民族自立於世、取信於人的價值追求。挖掘中華古代體育之源,解析禮、武、戲、力、藝所體現的文化和人文精神,可啟迪世人領悟東方智慧之內核,喚醒中華民族自信之記憶。

  新聞多一點

  今日起至31日川博最晚延遲開放至22時

  炎炎夏日,又多了一個夜間休閑好去處——自今日起,四川博物院將實施暑期延時開放服務,每周二、周三、周四、周日9:00至21:00 開放,每周五、周六9:00至22:00 開放。暑期延時服務將一直持續到8月31日。(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曉鈴 成博)

(責編:彭茜、章華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