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成都

下一個五年 “建圈強鏈”對成都意味著什麼?

2022年05月02日08:00 | 來源:成都商報電子版
小字號

原標題:下一個五年 “建圈強鏈”對成都意味著什麼?

  幾天前,“建圈強鏈”被寫入了成都市黨代會報告。作為城市未來五年的發展綱領,一次產業端的發展方式新探索被明確。

根據黨代會報告,未來5年,成都將堅定不移地推進產業建圈強鏈,加快構建競爭優勢突出的現代產業體系。堅持把做強做優實體經濟作為主攻方向,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攻堅戰,以產業“建圈強鏈”理念變革產業發展方式。

“圈”與“鏈”不是新詞。但相比過去,聚焦產業生態“建圈”,圍繞重點產業“強鏈”,呈現出一條更加完整且立體的產業發展脈絡。其背后,生態圈、產業鏈的邏輯,將引領城市重新審視和構建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產業布局發展。

下一個五年,“建圈強鏈”對成都意味著什麼?產業變局下,又如何為城市帶來經濟發展的動力?

變革產業發展方式

2021年12月10日,成都市產業建圈強鏈工作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召開。在這場重要的會議上,“建圈強鏈”行動全面鋪開。

行動背后的迫切感,來自於城市發展的現實。這一年,成都市全年GDP接近1.99萬億,站在了2萬億的門口。據測算,當GDP邁過2萬億元台階,全市經濟總量每增長1個百分點,就需要新增810億元的規上工業產值,相當於每年新增200家規上工業企業。

而過去五年,在成都已有1個萬億級產業、8個千億級產業集群的基礎上,能級質量、協同水平、要素聚集等領域仍有短板,又應如何補齊?

“建圈強鏈”寫入黨代會報告,揭示了成都發展理念的變革。

報告提到,要以產業“建圈強鏈”理念變革產業發展方式——這已透露了“建圈強鏈”行動的關鍵。

從2021年底提出“建圈強鏈”以來,成都共確定了20個重點產業鏈。目前,成都市經信局共“領取”了14個重點產業鏈任務,產業門類均為先進制造業。其中,既有產業規模在2020年達到1220億元位居全國第五的集成電路產業,也有產業規模約200億元的人工智能產業。

值得注意的是,黨代會報告中也專門提到了“突出發展先進制造業”的目標,並明確,要堅定實施制造業強市戰略,穩步提升制造業佔比,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建設國家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區。

成都市第十四次黨代會代表,成都市經信局黨組書記、局長王凱表示,未來五年,成都市經信局要堅定不移實施制造強市戰略,打響成都智造品牌。

“目標之一,就是構建‘支柱+新興+未來’梯度奮進、接續發展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王凱強調,要突出建圈強鏈,聚焦優勢鍛長板、圍繞長板補短板,構建生態提能,在電子信息、高端裝備、生物醫藥等領域,形成一批彰顯城市品牌、體現行業影響的地標性產業。培育一批品牌企業,持續深化領軍企業引育、“專精特新”企業培育和中小企業能力提升計劃,支持企業做大做強,幫助新希望鞏固提升“世界500強”位勢,支持通威集團沖榜“世界500強”。

他還透露,未來五年,成都將建設一批品牌園區,以國家級開發區和城市新區為支撐,支持工業園區擴大規模、提升品質、做強功能,到2025年,力爭建成1個萬億級園區、4個千億級園區和一批產業特色鮮明的精品園區。同時,打造一批品牌產品,實施智造工業精品培育行動,支持企業提升產品質量、推進品牌建設、拓展國際市場,讓“成都智造”代表成都走向世界。

聚焦物流業產業鏈,成都市第十四次黨代會代表,成都市口岸物流辦黨組書記、主任杜進有則在思考,如何利用好國際物流供應鏈體系,打造物流產業鏈,聚焦市場主體和細分領域建圈強鏈。

他提到一個細節:早期在龍泉驛調研時,當地的許多汽車制造企業都要專門安排倉庫來堆放零部件,生產出的汽車整車也需要巨大的停車場來停放。究其原因,還是汽車的產業鏈跟供應鏈物流不夠有機銜接。“以最小的庫存,以最小的零部件的佔壓來實現一個最高效的市場匹配,我想這也是我們下一步國際物流服務於產業發展,最終助推經濟發展和城市能級躍升的一個著力點。”杜進有說,未來,在精益制造或者是智能制造裡,需求是可以定制的,通過持續地完善產業的供應鏈銜接,可以實現精准匹配。

“鏈主”和“鏈長”

2022年3月24日,距離第一次會議,僅僅過去了3個多月,成都又召開了產業建圈強鏈工作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會議強調“持之以恆推動產業建圈強鏈,進一步增強產業生態集聚力、產業鏈建構力、高端要素運籌力。”

產業生態集聚力,既是以規模經濟和外部效應為特征的“集群化”發展,也是依據特定的邏輯關系和時空布局關系客觀形成的鏈條式的關聯形態。

成都建圈強鏈行動,用“鏈主”和“鏈長”的政策設計踐行著產業的變革。根據《成都市實施產業建圈強鏈行動2022年工作要點》,成都將加強培育鏈主企業,建立並動態更新產業鏈“鏈主”企業名錄——

鏈主,是那些在產業鏈供應鏈中居核心或主導地位,能夠掌控整個價值鏈條中最有價值部分並擁有最終話語權的企業,它們被期待能夠通過收購、控股、參股的方式,讓業務沿著鏈條上下游延伸,引領整條產業鏈的發展。

比如,成都市第十四次黨代會代表戴時飛提到,自己所在的成都市新都現代交通產業功能區,聚集了一批航空領域產業鏈上下游的企業,“和其他企業一道,我們也成為成都產業建圈強鏈的一環”。

而政府通過“鏈長制”創新激活市場主體的創造力,充分發揮鏈長制的組織協調作用,更大范圍實現配置資源、聚集要素和應用市場。

目前,成都整合生態圈和重點產業鏈,重點引育鏈主企業和龍頭企業,如今首批入庫鏈主企業已超過40家。僅在醫藥健康和航空航天產業的建圈強鏈,成都已經確定了創新藥、高端醫療器械、航空發動機、工業無人機4個重點產業鏈,“目前4個產業已確定12家既有鏈主企業、14家擬引育鏈主企業”。

不過,“建圈強鏈”實行近半年,也有新的“改進”。

成都市第十四次黨代會代表,成都市投資促進局黨組書記、局長何興軒表示,對標新要求、新支撐,成都投資促進工作還有較大改進和提升空間。他強調,要圍繞建圈強鏈目標導向,增加“鏈主企業投資項目”“產業鏈關鍵配套項目”“招才引智項目”三項核心指標,積極發揮指揮棒作用,同時建立產業鏈重大項目招引“紅黑黃榜”制度,推進項目落地落實。

值得注意的是,近一階段,成都市投促局正在摸排因疫情封控等原因導致本地“鏈主”企業供應鏈受影響的配套企業,積極開展“保供穩鏈”專項招商行動。

人的問題最為關鍵

要增強產業鏈建構力,成都想得更遠。在成都市產業建圈強鏈工作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上,成都曾提出,“要堅持產城結合、職住平衡”。

對成都這樣一座人口兩千多萬、面積1.4萬平方公裡的城市來說,要推進“建圈強鏈”行動,要有相應的應對之策。

這其中,人的問題最為關鍵。過去十年,近600萬新增常住人口涌入成都,實際管理人口2100多萬,人口規模為成都的產業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黨代會報告提出,要堅定不移推進創新驅動發展,加快推動新舊動能接續轉換。要深入實施“蓉漂計劃”“產業建圈強鏈人才計劃”,優化人才評價體系,構建體現創新要素價值的收益分配機制,推動人才協同共享、柔性流動。

說到底,城市對人的渴求,來自於產業的渴求。成都市第十四次黨代會代表,成都玉龍化工有限公司黨委委員、總工程師、副總經理葉銳表示,公司正通過中試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已成立上百人的團隊推進中試實驗,同時和青白江區的相關產業相結合,做好原創技術轉化。

成都玉龍化工有限公司前身為成都化肥廠,現已成為一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為推進高分子材料向高性能化和功能化方向發展,公司在向先進材料中試基地轉型升級的過程中,與中國工程院院士石碧、王琪兩個團隊合作,在原始研究基礎上進行了大量的工藝與應用研究。

葉銳建議,可以在青白江區嘗試打造一個“第二產業大學”,“政府主導、成都大中專院校參與、企業提供場景,能為成都培養應用工程師、技術經紀人等多層次復合型人才”。

“制造業一旦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一些低水平的設備會逐漸被淘汰,高端裝備普及面在擴大,這就需要高素質的技能人才去操作這些先進設備,然后去提升企業的生產效能。”成都市第十四次黨代會代表、四川普什寧江機床有限公司精密制造事業部工具板杆車間主任陳曉玫現身說法,她提到,成都本地技能人才隊伍結構還應該優化,“要為發展先進制造業提供龐大的人才儲備”。

這些人才從哪裡來?

基於對產學研深度融合的認識,成都大力引育領軍人才,建立健全重點產業鏈領軍人才遴選機制,鼓勵創新型企業推廣設立“產業教授”崗位。目前,首批遴選的產業領軍人才252人,提供人才安居、子女就學、資金獎補等政策。

“制造業企業‘專精特新’特質愈發明顯,需要高精尖的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很關鍵,然而,真正將校企合作做好,也並非易事。”隨著“門檻”提升,陳曉玫也看到了背后的隱憂。她提到,在學校和企業之間,人才培養和人才使用的鴻溝還需要填補,“這將為現有技能人才培育帶來新的挑戰”。

根據黨代會報告,成都還將完善全生命周期人才綜合服務,切實解決人才創業扶持、住房醫療、子女入學等問題,營造尊才愛才惜才的良好風尚——一條條舞動著的產業鏈,意味著城市的潛力﹔良好的生態環境,構建了城市的引力。它們串聯起成都的生產、生活方式和宜居宜業的價值觀念,也激活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成都商報-紅星新聞 記者 鄒悅)

(責編:章華維、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