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社會

編著《女性癲癇》 她填補了該領域空白

2022年04月26日07:21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31歲編著《女性癲癇》 她填補了該領域空白

走近青年科學家

人物名片

陳蕾,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神經內科教授、博士生導師,華西醫院副院長,高原健康聯合研究所所長。擅長癲癇、偏頭痛、重症肌無力及圍產期神經疾病診治。發表論文百余篇,包括第一作者及通訊作者論文52篇被SCI收錄,主編全球首部《女性癲癇》學術專著,填補該領域空白。

3月25日,四川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四川首次授予5位青年科學家“杰出青年科學技術創新獎”,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副院長、神經內科教授陳蕾是獲獎者之一。

主編全球首部《女性癲癇》學術專著,填補該領域空白﹔率先建立覆蓋中國最大規模女性癲癇人群隊列,前瞻性隨訪10年﹔建立貫穿生育全程的癲癇女性精准診療方案,降低癲癇女性的不孕率、孕期死亡率和后代死胎率……可能很多人,無法第一時間把這一連串成就和這個1981年出生、個子嬌小的醫生聯系在一起。

而陳蕾與這一切的聯系,始於她懷孕時的一次“偶遇”。

A 研究女性癲癇是她最重要的工作

周二上午是陳蕾的門診時間。身為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神經內科醫生,她當天接診了50個病人,一大半都是癲癇患者。回到辦公室,陳蕾又接著處理各種工作。

等到夜色降臨,四川大學華西校區西區已經沒了白天那樣密集的人流,陳蕾還沒回家。最近,團隊正在開發癲癇患者使用的便攜式居家藥物濃度測定儀器,需要進行前期研發工作。

癲癇,尤其是女性癲癇生育健康問題,是陳蕾最近12年以來最重要的工作。

中國最新流行病學資料顯示,全球大約有5000萬名癲癇患者,近1/5在中國,其中,育齡期癲癇女性佔癲癇人群的40%。她們面臨的問題具體而清晰:不孕、孕婦死亡率高、畸胎死胎率高。與之相對的,是幾十年來,專門的研究及診療方案還是一張白紙。

2012年,陳蕾31歲那一年,出版了全世界第一本以女性癲癇為主題的學術專著。

回憶起一切的開始,在陳蕾的口中,那是一次“偶遇”。2009年,攻讀完癲癇方向的博士學位,陳蕾以優異的成績留校,第二年,她迎來了新生命。在華西附二院產檢時,陳蕾聽到排在前面的孕婦小心地詢問:“醫生,我有癲癇,對孩子會不會有影響?”

婦產科醫生自然無法給出確切的回答。一次、兩次……這個問題砸在她面前,陳蕾覺得,自己應該要花點時間尋找答案。坐月子期間,她不顧家人“不能老是看電腦”的嘮叨,趁他們出去買菜、遛彎兒的間隙,看完了國內外的相關文獻。

和大多數孕婦一樣,晚上睡不好的陳蕾有時會在哺乳時打盹兒。驚醒后,她第一個念頭是:“如果癲癇病人在喂養時發病倒地,孩子和母親會不會受傷?”這樣的聯想會讓她下一秒“從床上彈起來”,繼續寫作。

結集成書出版的想法,也幾乎是一次臨時起意——那時候的陳蕾,甚至不知道任何出版社的聯系方式,她靠著搜索引擎檢索到了人民衛生出版社的座機號碼,打過去,沒想到真聯系上了。

2012年,《女性癲癇》正式出版。

B用行動力完成每一件認定的“對的事兒”

如果說陳蕾的出發始於一次“偶遇”,接下來,她全身心扑在了解決女性癲癇生育問題上。在癲癇女性生殖內分泌防治、孕期抗癲癇藥物濃度檢測、耐藥新機制、癲癇預警等方面,她不斷取得首創性研究成果。

“偶遇”還延伸出了巨大的能量,通過培訓、進修和實地指導等形式,這些成果被推廣覆蓋至全國25個省份的59家醫療機構,救治育齡期癲癇女性約20萬人,實現了癲癇女性不孕率從30%降至12.8%,孕婦死亡率、畸胎率、死胎率均顯著下降。

陳蕾本科時期的同學、醫學編輯沈寧對此並不意外。她用“骨骼清奇,態度豁達”八個字來形容陳蕾,“她總能舉重若輕,解決那些看起來比較麻煩的問題。”

兩人考研那年,准備在實習醫院旁一起租房,但又沒有多余的錢請中介。陳蕾一個人去醫院對面的居民區轉了一圈,“在門口和那些婆婆聊了聊”,房子找到了。房間裡還缺一張床,陳蕾又“輕飄飄地去市場逛了逛”,花了15元,購入硬板床一張。

在沈寧眼中,陳蕾“有著什麼都能做好的自信”,總是能使用“非常規”的方式去解決困難。

2007年,陳蕾前往意大利參加當年由國際抗癲癇聯盟(ILAE)組織的國際癲癇夏令營。在那裡,她見到了不少知名癲癇專家,更發現了自身知識的欠缺。回國之前,她在網上搜到了中國抗癲癇協會創會會長李世綽的郵箱地址,給他發了一封郵件,建議“讓夏令營在中國這片美好的土地上舉辦”。

這是如今陳蕾自己都覺得“不太得行”的事情之一:“怎麼會有一個初出茅廬的研究生有勇氣發這樣一封郵件?”

但勇氣最終真的開花結果了。2011年,中國抗癲癇協會將國際癲癇夏令營引入中國,由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在成都承辦。陳蕾再次用不算太好的英文一封封地寫郵件,邀請國外的教授、學員到中國來。

此外,陳蕾還有一份“要把事情做好”的責任感。

在她辦公室的書櫃裡,塞著3層滿滿的書,《生殖內分泌學》《先天性心臟病超聲精細講解》《臨床流行病學》……其中有不少非神經內科的醫學書籍。在國內還不流行MDT多學科會診的時候,陳蕾就意識到,女性癲癇生育問題不能隻靠自己。她自己聯系了不少心臟、婦產等學科的醫生進行合作,同時,也花時間深入自學。

陳蕾在國內外首次建立的癲癇運動性發作標記定位方案,研制出的可穿戴監測系統,就是“醫工結合”的產物——通過建立癲癇預警模型,實現准確識別癲癇發作,且能實時反饋預警信號給醫生和家庭。

C還有很多新問題需要去解答

夜晚,可能是陳蕾一天中完全屬於自己的時刻。當周遭變得安靜,她終於有時間和精力投身於研究之中。她的團隊成員需要適應這種節奏——有幾次,陳蕾帶著他們討論,直到夜裡一兩點鐘,大家都快沒力氣了,她還像“打了雞血”,想法一個接著一個往外蹦。

陳蕾的動力,一個是來自興趣。研究生時期,陳蕾經常花很長時間待在實驗室裡,這在臨床醫生中很罕見。自己動手、親眼所見的過程,帶給了她巨大的愉悅感。

另一個動力則是需要真正解決病人的問題。24小時待在醫院的住院總醫師時期,被陳蕾稱為自己科研的“高峰時期”。“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是研究型醫院,做醫生,要邊看病邊做研究。”神經內科的病人經常晚上發病,被喊起來回房無法入睡的時候,她習慣看一看電腦,查一查文獻、書籍,解決病人遇到的問題。

陳蕾記得,一位丈夫曾憂心忡忡地陪著妻子就診:“我老婆能不能母乳喂養?”她腦海中浮現出很多同樣憂心忡忡的臉龐,話到嘴邊,卻無法給出一個確切的答案。接著,陳蕾輾轉聯系了有條件的地方,把病人看病時同意留下的乳汁送去檢測。

測出來發現,乳汁中藥物濃度特別低。“這些病人都是生產幾個月后的了,如果是初乳會不會有影響?”中秋節放假,她又開車到雙流區一個剛剛生產的患者家裡,採集了多個時間點的乳汁,測出來的濃度也不高。問題有了答案,陳蕾也鬆了口氣。

如何架構團隊?如何形成產品?如何發展智慧化?還有很多新的問題需要陳蕾去解答。比如,建立動物模型模擬探究癲癇女性發生多囊卵巢綜合征的根本機制,建立女性癲癇知識圖譜,布局人體體液傳感,實現癲癇發作更早、更精准的預測……責任多了,時間少了,陳蕾在努力地尋找每個身份之間的平衡。

《女性癲癇》出版后,全國各地有不少病人慕名到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來就診。一位從揚州來的母親,帶著生病的女兒,在陳蕾面前拿出《女性癲癇》,上面用記號筆密密麻麻勾畫的直線、曲線。陳蕾說,病人的認可,是她最大的動力,也是對她最好的評價。(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文露敏)

(責編:羅昱、章華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