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本地人深度游本地 Citywalk或將成為新“爆款”

2022年04月19日09:22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Citywalk或將成為新“爆款”

在一座城市生活久了,每當被外地朋友問起“這座城市有什麼好玩的”時,你會不會一時語塞,或想起的都是大眾熟知的地點?如果花一個下午的時間,有專業人士的帶領,你願不願意用另一種“打開方式”去重新認識自己的城市?

近兩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本地游成為主流。與此同時,年輕人不再滿足於走馬觀花式的旅游,或僅通過自然風光獲得視覺享受,一種新興旅游方式“Citywalk”逐漸在我國一二線城市走紅。

年輕人不僅喜歡上了漫步城市間,還有人自己研發路線產品,召集大家一起探索街頭巷尾的文化寶藏。多位業內人士預測,在人們越來越重視體驗感和互動感的當下,Citywalk或將成為本地游的新“爆款”。

用行走和城市深度互動

什麼是Citywalk?顧名思義,指的是城市行走或城市漫步:幾個人一起,在專業講述員的帶領下,有計劃地行走在一條獨特的路線上,從歷史、地理、人文、風俗等各方面,感受一座城市鮮活的生命力。參與者不僅可以是外地游客,本地人也可以就此重新認識本地。

“雖然我們都生活在北京,但其實對北京的了解並不深。”去年開始,北京女孩田媛參與了幾次Citywalk活動,便迷上了這樣的城市微旅行。“像故宮這樣大眾熟知的地方,如果是普通游覽,講解可能千篇一律。但活動中的講述老師對故宮有更深層次的研究和了解,就會另辟蹊徑走不同的路線、講不同的故事,很有趣。”

來北京工作兩年多,陳涵宣喜歡參與設計一些有趣的Citywalk路線,也願意和參與者一起邊走邊交流觀點,“在繁榮的商業區裡工作生活習慣了,總會忽略有文化底蘊的東西。尤其現在春天來了,可以多走走去探索這座美麗的城市”。

齊佳把自己的家鄉湖南長沙稱作“最熟悉的陌生人”。離開長沙16年后再次回歸,她喜歡帶著自己兩歲半的孩子參加活動,“我們走過潮宗街、望月湖、沙河街冬瓜山、文廟坪等,平時最容易忽視或聽起來很熟悉的城市街角,沒想到深挖之下也能成為寶藏地點”。在她看來,“更喜歡的是不同隊友一同經歷的一段美好時光,一同見証的長沙氣質,一同見到的市井百態,和過了一段時間以后再回憶所留下的余味”。

和齊佳感受一樣,肖蕭辭去北京的工作回到家鄉長沙后發現,經歷城市更新后的長沙和記憶中已經不一樣了,“每到一座城市,我們就喜歡暴走,每一次城市行走,都能帶來不一樣的驚喜。重回長沙,我好像又成了外地人一樣,感受到長沙有太多獨特的歷史文化值得被展示、被了解”。

起初是自己設計有趣的小眾路線,帶著外地朋友探訪,得到越來越多反饋和鼓勵后,肖蕭和大學本科時期的同學一起,在2019年正式開啟了長沙本地的Citywalk活動,並成立了久貳工作室,至今已有800余人次參與了她們組織的活動。

在知乎平台上,她們寫道:“世界上大部分城市誕生之初都是步行可到達所有角落的尺寸。例如長沙城,直至民國時期,從北到南不過4公裡,東西距離才1.5公裡。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現代化的發展,才有了如今的超級都市。步行是一種回歸原始的方式,用腳步去丈量城市,可以幫助我們重新理解城市的空間和格局。那些遺留的歷史建筑和文物古跡,能提供一種超越時間的視角,讓我們體會歷史上城市居民的生活狀態。”

展示城市歷史深處的另一面

從“長沙十二時辰”書店出發,穿行整個潮宗街歷史文化街區,尋找文夕大火中幸存的古建﹔漫步長沙中山路,感受其作為歌廳文化的發源地,擁有國內最早及規模最大的少兒圖書館等背后的歷史故事與文化……基於長沙本地特色,肖蕭的工作室已推出了20余條Citywalk路線,既設計了網紅城市的美食探店路線,也有關於長沙老城記憶的人文路線。

區別於漫無目的地暴走,在她看來,Citywalk路線設計要能幫助大家更高效地發掘城市人文地理、風土人情等,“很多路線就像行走在露天博物館中一樣,我們也會根據參與群體進行內容設計。帶外地游客時,我們注重講述對長沙的感覺、看法,更多的是輸出﹔如果是帶本地人游玩,我們更多地是和大家一起探討城市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作為曾經的旅游業從業者,安琳琳在運營北京周邊民宿的同時,也喜歡在每周末組織一場Citywalk,“以前在做國外旅游產品設計時,我也喜歡加入半天的城市行走活動,真正像本地人一樣生活才能算是旅行”。

因為早期的行業積累,她和一些學者、研究者共同打磨出了北京中軸線、八大胡同、東交民巷、后海地區等六七條成熟路線。這兩年,“本地人游本地”成為新時尚,安琳琳也感覺到,參與到她的活動中的人越來越多了,“組織Citywalk的初衷,也是希望生活在北京的人們能夠更加了解這座歷史名城,哪怕在周末拿出兩三個小時時間,也能一邊走路、強身健體,一邊了解這座熟悉的城市和身邊被忽略的歷史文化”。

在安琳琳看來,Citywalk路線設計和講解詞設計既是重點,也是難點。她以設計北京中軸線行走路線為例談到,“直線距離長約7.8公裡的路線一次性走完太累了,因此我設計拆分成了南中軸、北中軸兩條路線,以古今對比為主題,南中軸路線偏向老北京民俗文化,北中軸則偏向皇家文化”。

路線確定后,她還會邀請相關文化民俗研究學者或愛好者成為講述人,行走的過程中與參與者深度交流,“我們會一起實地走幾遍,我從參與者的角度去聽講述人的講解詞,不感興趣的或太專業的知識點就要去掉,修正到大眾都能接受且感覺有趣的內容階段”。

和合伙人一同親自操刀路線設計和解說詞撰寫,肖蕭認為,隻有對城市有全面認知,才能設計出打動人的路線。在她看來,路線設計既要有自己想要展示的城市精神風貌,也要兼顧大眾關注度,這樣根據主題串聯起相關地點的行走路線才能受歡迎。

不過,肖蕭坦言,路線涉及的小眾地點的歷史資料尋找,也是一大難點。“剛回到長沙時,因為興趣所致,我們幾乎都泡在博物館和圖書館中尋找記載當地歷史的書籍,甚至和一些老市民聊天搜集民間歷史,才對長沙進行了全面了解。但真正開始設計路線時,某一條街道的由來與過去是很難從現代書中找到的,這時可能需要去尋訪知曉歷史的專家、老居民和查詢絕版的書籍等,搜集到比較多的資料,才能向外輸出”。

國內市場初具雛形

“人文、藝術、行走的力量是審美的力量,是撫慰的力量,是潮流的力量,歸根到底就是文明的力量”。五六年前,作為文化游學先行機構杭州藝旅文化的創始人高達敏,在國外旅居時是Citywalk的深度參與者。

不過,回到國內后他發現,僅有部分個人或旅行社偶爾會推出類似活動,但仍停留在休閑旅行的模式,“當時的國內市場並未出現,我們開始嘗試推出Citywalk時強調了‘重讀城市’的概念,更希望增加專業性和知識性,打造成城市人文行走,一起感受城市的厚度與溫度”。

高達敏認為,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獨特的歷史記憶、文化遺產、藝術場館等,理論上都可以進行文化內容深挖,再轉化成產品或活動,“文化底蘊深厚且多元化、人口規模大的城市,城市文化行走的可塑性會很高,更容易做成可持續項目”。如今,他們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設立了城市分站,“城市人文行走更彰顯了人們的精神需求,也具有一定的教育成分,所以這樣的新興方式會先在大城市裡開花結果。” 取得了實踐經驗之后,他們正計劃在更多城市開展城市分站項目。

這樣的城市人文行走,能吸引多少人參與?他觀察到,各城市間活動參與者,多為本地居民和周邊城市的人文愛好者,也不乏資深老市民,“在每座城市,都有退休后的當地居民踴躍參加活動。他們可能並沒有注意到,每天散步買菜經過的地點背后,也蘊藏著重要的文化故事。在大家共同探索了城市文化后,還可以以主人翁的身份,帶外地親友更准確地感知自己的城市。尤其城市新人,在一座城市裡面忙忙碌碌打拼生活,缺乏真正意義上的歸屬感和認同感,怎樣真正愛這座城市,也需要更多精神層面的認知,人文行走的產品就提供了快速融入城市的一種可能性,讓他們能夠跟城市深度互動”。

肖蕭認為,國內Citywalk市場才初具雛形,“如果用100代表飽和,那這幾年僅是從0達到了20”。在她看來,作為極具情懷的項目,真正盈利很難,“目前工作室的旅拍業務是一個盈利點,未來我們希望做長線項目,慢慢做到盈利。但無論如何,我們看到了機會,所以也會堅持下去”。

高達敏也談到,城市人文行走的項目形式靈活多樣、老少皆宜,幾個小時到一天時間的行程,定價往往會很親民。“從市場角度講,它能創造的直接收益很有限。考慮公司經營,我們也還是主推游學業務,給公司產生利潤”。不過,作為文化價值研究的愛好者,他還是希望以城市文化行走的形式,讓“人文”成為現代人生活方式的底色之一,也希望以此“留住在城市發展進程中會逐漸消失的珍貴城市記憶”。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孟佩佩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