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雙流:循環農業在小區生根 “空中菜園”在高樓“落地”

“讓每家每戶都有專屬的優質有機果蔬園”不是異想天開的“畫餅充飢”,而是最近成都市雙流區市民實實在在的新體驗和新獲得。
城市老舊小區改造出果蔬地
外牆立面成為居民的“菜籃子”
買菜、做飯、洗衣、拖地……是家住成都市雙流區新安社區的居民樊女士日常。以往,每次疫情中,最令她頭痛的就是買菜。
“最近防疫期間,我從沒到過菜市場、超市購買菜和水果,開啟了宅家防疫的模式,因為‘家庭菜地’解決了疫情期間家中4口人的吃菜問題。”談到“家庭菜地”,樊女士贊不絕口。
樊女士家口中的“家庭菜地”,約70平方米,是利用她家房子外牆立面新“制造”出來的。香蔥、辣椒、小白菜、韭菜、青豆、蓮花白等10多種蔬菜,正長勢旺盛。
幾年前,樊女士一家搬進了安置小區,從農民變成了市民,但同時,她也告別可以耕作的土地。也就是這個時候,她對菜園的渴望更為迫切。直到去年,四川科道農業在樓宇上“制造”出“大片耕地”的新模式,讓她實現了在樓房上種菜的夢想。
四川科道農業董事長助理曾兵介紹,樊女士家的“菜地”是四川科道的“智慧碳中和生態價值系統”的一個樣板,是城市有機更新和老舊小區改造的一個解決方案。
老舊小區能建造出“大片菜地”,那麼,新建小區建“空中菜園”是不是更容易?曾兵的回答是肯定的。
新建小區規劃塊塊優質耕地
綠色建筑中的有機果蔬長勢喜人
成都市雙流區彭鎮,在一棟新建住宅的3樓“菜園”裡,中國農業大學博士馮建路培育了兩排果蔬,外側是土培,內側是水培。而這座樓房,是四川科道農業即將完工的“智慧碳中和生態價值系統”樣板樓。
樣板樓上果蔬有幾十種,包括蘆筍、孔雀菜、生菜、韭菜、青豆、蓮花白、蕹菜、辣椒、茄子、茼蒿、油麥菜、冬寒菜、芹菜等,既有土培方式的種植,也有水培方式的生產。
這塊 “空中菜園”灌溉用水全部來自於負一樓魚池,管道將魚池中養魚產生的排泄物和水抽到樓上,經過專業處理后,回用於蔬菜灌溉,灌溉水經疏菜根系淨化后,經消毒等處理再次流回魚池養魚。這裡有9個魚池,年產有機商品魚過千斤。
“新小區在修建之初就會進行系統科學地設計和規劃,以一種更加節約成本、制造更多耕地和高效的方式在高樓上開展循環農業生產,同時讓高樓更加綠色、低碳、美觀和宜居。”曾兵介紹,“智慧碳中和生態價值系統”經過不斷研發完善,主要是集成了有機設施農業、綠色建筑、生活污染就地處理和資源化利用等系統和功能。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