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級公立醫院第一個院史館在市二醫院龍潭院區落成
讓文化成為醫院發展的源動力

幾乎是在悄無聲息之中,成都市級公立醫院第一個、也是四川省內公立醫院第二個院史館已在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龍潭院區落成了!從醞釀到收集資料再到建設成功,這個院史館花了整整3年時間。
該院史館佔地300平方米,布局精致而緊湊,是個讓人流連忘返的迷你博物館。當你步入館區,與一幅幅泛黃的影像、一件件珍貴的老物件面對面時,仿佛踏入了一條奔騰的歷史河流,讓你身不由己地跟隨歷史的波濤起伏,驚嘆、感動、唏噓、欣慰、期待……一連串的內心感受噴薄而出。
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是西醫入川之地,跨越3個世紀的醫院具有深厚的歷史積澱和悠久的文化底蘊,“仁愛濟民 勤慎服務”這一古老院訓從一百多年前傳承至今。如何讓深厚的歷史積澱和悠久的文化底蘊傳承下去且不斷發揚光大?院史館所承載的正是這個重任。
該院黨委書記徐榮華說:“市二醫院在130年的發展歷程中,特別是成為人民的醫院以后,為民眾服務的初心就一直沒有變過。我們要通過院史館,進一步讓‘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這種理念更加牢固扎根在每個二醫院人心中。”
凝聚人心 文化是高質量發展的思想基石
大多數成都人都對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的歷史有所了解。1892年,啟爾德和斯蒂文森醫生在四聖祠北街創辦了四川第一家西醫醫院,從此讓西醫在四川落地生根。從最初的一間小診所,到后來創辦口腔專科、創辦華西協合大學並主導開辦醫科、創辦護士學校,以及抗戰爆發后成為3所大學聯合醫院,直至新中國成立后成為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在百余年悠長歲月中,這家貫穿著“仁愛”精神的醫院不斷開枝散葉。
關於這些歷史文化,成都市民能夠從醫院中看到一些呈現,比如,市二醫院慶雲院區門診大廳內外的雕塑、壁畫、文化牆,以及正式出版過的圖書《百年仁濟》,但這些稍顯扁平的文化描述無法讓歷史變得立體起來,蘊藏其間的精神仿佛受困其中,亟待一次完整的釋放。
市二醫院副院長王旭陽在談及院史館的建設初衷時,激動地說:“4年前,醫院黨委書記徐榮華在對醫院歷史進行深入研究后說,文化是一種精神源動力,文化是一種向心力,文化是一種推動力,既然醫院有如此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為何不挖掘出來,讓它成為鼓舞大家奮勇向前、為患者鞠躬盡瘁的精神力量呢?”
建院史館的想法由此萌生。
院長周謙表示,文化建設是引領醫院邁向高質量發展與高效率競爭的必由路徑和手段,將對醫療技術和服務提升起到帶動和整合作用。院史館的建設其實只是醫院文化建設的一部分,醫院歷史文化凝煉成壁畫、雕塑、地磚,融入於醫院的每個角落,去觸動人心、溫暖人心、凝聚人心,為醫院高質量發展奠定思想基石。
如今,市二醫院已形成“一院兩區一分部”的融合式發展格局,住院床位近3000余張,稱之為“三甲巨艦”也不為過。
在這樣一艘“三甲巨艦”上,如何讓廣大職工記住來路、知曉去往,讓他們保有初心、牢記使命?顯而易見,立體呈現歷史文化的院史館將成為彰顯精神內核的載體。
濃縮歷史 讓每一個細節都催人奮進
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的發展史,不僅是一部四川醫學史,更是黨史的輝煌歷程的縮影,它呈現了醫院建院以來黨建引領的成果,是醫院黨建文化陣地的提檔升級,是思想文化教育的提質升溫,更是彰顯了醫院的三次涅槃升華。
院史館該通過怎樣的方式把130年的歷史故事串聯起來並讓它立體而生動?
為了在有限空間裡充分呈現醫院文化並彰顯“仁愛濟民 勤慎服務”的院訓精神,市二醫院動用了“大手筆”,他們邀請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的權威專家來協助打造院史館。經過2019年的前期籌劃后,2020年初,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四川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教授相繼加入進來,以時間脈絡為經線梳理醫院歷史發展沿革,以人文情懷為緯線凝練仁濟精神內涵。
建成后的院史館展廳分為3個區域,第一個區域是歷史篇“百年仁濟”﹔第二個區域是時代篇“逐夢前行”﹔第三個區域則是文化篇“大醫精誠”。三個區域既相對獨立又渾然一體,環環相扣,以“人”為視角,“史”為核心,“物”為見証,“展”為手段,廣維度、多角度地展示醫院歷史故事、實物資料。
飽含深情 他們的行為在構成醫院的人文
按照專家們的設計構想,市二醫院發動全院職工收集歷史物証,其間還發生了一些感人故事,而這些包含深情的故事,自然而然地成為了醫院文化的一部分。
2020年1月底,正值春節,一名叫楊世清的退休老醫生得知醫院為建院史館而收集歷史物件時,她翻出那張上世紀60年代初期去北京開會時與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的合影,用顫顫巍巍的手遞到醫院工作人員手中,她說:“作為醫生,我願意和醫院榮辱與共。”這名楊世清醫生,在60年代曾參與搶救肉聯廠燙傷工人霍德明,為了全身心治療90%特大面積燙傷患者霍德明,當時生了孩子才68天的她毅然給孩子斷了奶,在最危急的幾天裡,一直守侯在病床前,幾天也沒回家。那次大搶救曾轟動全國,更讓市二醫院燒傷科享譽全國。
馬識途的哥哥馬士弘在百歲那年在市二醫院住院,他的助聽器不知在何時、何地遺失,老人為此憂心忡忡。為了不讓老人焦急,護士長張俊自己掏了5000多塊錢為他買了一個新的助聽器,還騙老人說助聽器找到了,這件事讓馬士弘深深地感受到醫院和醫務人員的博愛。2016年老人離世,家屬將助聽器捐贈給醫院,院史館建成,這個助聽器成為濃濃醫患情的見証。
加拿大人伊莎白·柯魯克是我國“友誼勛章”的獲得者之一,多年居住我國,最終成為北京外國語大學的資深教授。她出生於市二醫院前身的仁濟女醫院,2019年,她在104歲高齡時還專程從北京回到成都,回訪市二醫院,看看自己出生的地方。在2020年新冠疫情發生后,她通過成都市紅十字會向市二醫院定向捐贈了抗疫物資及資金,她的捐贈函如今是院史館的展品之一,成為中加友誼的紐帶。
在一個玻璃陳列櫃裡,展示著2020年醫院支援武漢方艙醫院時醫務人員們的請戰書和入黨申請書,以及援鄂醫療隊的隊旗。當一個個摁著鮮紅手印的名字映入眼帘,那一幅幅冒險奔赴抗疫一線的畫面猶在眼前,醫者的大愛精神力透紙背,讓人眼眶濕潤。
“這就是文化的力量,它可以讓我們團結得更加緊密,為人民的健康、為大眾的生命毫無畏懼地去付出、去犧牲。”院黨委書記徐榮華說。
與歷史對視 為新時代醫者指引方向
市二醫院院史館於2022年1月正式落成,成為該院職工最熱衷的“打卡地”。院史館對二醫院人究竟意味著什麼呢?
該院辦公室職員鐘海芳是非醫學專業員工,參與院史館的建設工作后,不自覺融入進了醫院的文化氛圍當中。當她走過院史館外的年輪牆,古朴而厚重的歷史節點隨著燈帶被一一點亮,她的內心涌動,“那是一種難以言狀的感動,在那一刻,我仿佛是在與歷史對視,身體莫名被注入了力量。我理解,這就是文化的力量吧!雖然不是學醫的,但可以用我的所學專業為醫院發展貢獻一點力量。”
沈健是市二醫院大外科副主任,在醫院工作20余年,在院史館建成后,他已幾次前來參觀,“每來一次,總能有些不一樣的感受。”醫院外科先輩謝道堅、泌尿科胡祖遺等為二醫人鋪設了一條仁愛之路,歷史上創造誕生了世界第一例膽道取出活體蛔虫手術、中國第一例食管癌切除手術以及率先將絲線應用於外科縫合等多項中外醫學史上的第一。他說:“在這所深厚文化底蘊的醫院工作,我們倍感壓力,我們沒有理由不把這條路繼續往前鋪。”如今的成都市二醫院,燒傷整形外科在中國醫學科學院發布的2020年度中國醫院科技量值與2020年度中國醫學院校科技量值(STEM)排名中,位居第56名﹔皮膚科憑借過硬的專科技術和服務能力、較強的專業影響力、良好的社會信譽以及專科快速發展態勢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獲批為2021年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建設項目單位,全省范圍內僅有7家單位的相關專業入選,實現了醫院學科建設歷史性突破。
口腔科年輕醫生李亞明在入職市二醫院后並沒有刻意去了解過醫院歷史,“當時就認為,無非就是個掙錢吃飯的地方而已,但后來發現並不是這樣。”改變他的,是院史館中醫院歷史上口腔科創始人林則。當年,林則從四聖祠到華西壩,讓成都的口腔醫學舉世聞名。李亞明說:“林則是心懷仁愛才創辦了華西口腔,這段歷史震撼了我,它讓我開始思考,我將如何做才能成為一個推動口腔醫學發展的一份子呢?”如今的口腔科已成為擁有3名博士學位、3名碩士學位、10余人高級職稱的特色專科。
尚嵐婷是醫院文化講解隊的一員,每次院史館的講解都是與時間交匯的對話,“我們既是歷史的書寫者,也是未來的創造者,希望通過自己的講解能讓更多人了解醫院文化,讓二醫人能接過歷史的接力棒,書寫更美好的二醫院篇章。”
隨著院史館的開放,醫院職工將增強文化認同感越來越強,市二醫院黨委書記徐榮華說:“為了人民,具體到健康衛生領域,就是為了人民健康﹔具體到每一個我們醫務工作者身上,就是要發揚救死扶傷、仁愛濟民的精神。”醫院在全面實施“十四五”規劃中,將持續推動醫院高質量發展,為廣大患者提供更優質的服務,努力建設全國一流、西南領先,人文傳統深厚、學科特色鮮明、環境優美舒適的“百年仁濟”知名品牌醫療聯合體,為“健康成都”建設作出市二醫院貢獻。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