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既減少對大熊貓活動的影響,又讓村民增收?滎經縣萬年村邁出關鍵一步
種下萬株釘釘竹 不與大熊貓“搶飯吃”

萬年村熊貓會客廳及配套設施項目正在加緊施工。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楊樹 攝
萬年村的村干部、村民正在方竹產業基地種植方竹。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楊樹 攝
3月14日一早,雅安市滎經縣龍蒼溝鎮萬年村迎來一場春雨。看著掩映在雨霧中的童家山,村民陶世凱說:“太好了,昨天栽下的方竹都能活了。”
萬年村童家山是大熊貓國家公園內大相嶺的余脈,不高卻有些陡峭。3月13日下午,記者跟隨萬年村村兩委組織的50余名村民,來到山上種方竹。打窩、栽苗、培土、澆水……村民打算在3月底前完成500畝方竹基地的栽種任務。
“從3月3日至今,我們已經種了150多畝、近1萬株方竹了,項目進展比我們預想的還要好。”戴著草帽的萬年村駐村第一書記畢涵抹了把汗,繼續賣力地挖土。
方竹筍是大熊貓喜歡的食物之一,也是萬年村村民的傳統收入來源。過去,人們進山挖筍,與大熊貓“搶飯吃”。隨著大熊貓國家公園的建設,村民少了一條增收渠道。如何既減少對大熊貓活動的影響,又能讓村民增收?這個問題讓萬年村人“頭痛”了很久。
“龍蒼溝鎮的野生方竹筍產量約佔全縣的40%。隨著大熊貓國家公園建設管理力度加大,採野筍的區域面積不斷縮小。”
A 破題之舉
規劃500畝基地人工種植方竹
3月13日下午3時許,氣溫接近30攝氏度。
“竹子喜濕,栽到干巴巴的泥裡活不起來,窩兒要打50厘米長、50厘米寬、30厘米深,最起碼要能埋下苗子根上帶的土。這兩天氣溫升得快,大家要抓緊種……”半山坡地上,滎經縣林業局四級調研員匡奕平左手扶著一株竹苗,右手握著話筒進行現場教學。
萬年村黨總支書記楊曉林說,這裡山地貧瘠,經濟作物很難生長。
“但這裡種方竹很合適。”匡奕平說,“方竹在當地也叫釘釘竹、野竹子,說明它好養活。”
在匡奕平看來,種方竹的一大好處是可以減少對大熊貓棲息地的影響。
59歲的村民程其康對此有親身體會。1995年夏天,老程順著龍蒼溝上山挖竹筍,一直走到現在的大熊貓國家公園的核心保護區內,“那裡竹筍多,長得好。”就是在那次,老程遇到一隻大熊貓,“當時它離我很近,正在吃竹子,看到有人來了轉身就跑。”
不僅僅是萬年村,上山採挖野生方竹筍曾是滎經縣林農傳統收入來源之一。萬年村裡上了年紀的村民,不少人都能說上一兩段上山採筍遭遇大熊貓的故事。
2017年,隨著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啟動,大熊貓開始“影響”村裡人的生活。根據要求,核心保護區域內不再允許人類生活、生產。外圍的一般控制區域雖然允許“人貓共生”,但也鼓勵、倡導逐漸減少人類活動。
老程臉色黝黑,這是他當“跑山人”時留下的痕跡。如今他是村裡的民兵連長,一項主要工作就是看護保護區內的山林。
“龍蒼溝鎮的野生方竹筍產量約佔全縣的40%。隨著大熊貓國家公園建設管理力度增強,採野筍的區域面積不斷縮小。”匡奕平說,要化解發展和保護的矛盾,進行人工種植勢在必行。
為此,在童家山的這片山地上,萬年村規劃了500畝方竹基地。
記者在現場看到,村民在山坡上根據地勢每隔2米或3米挖坑種竹。“這些竹株都是2年生的‘壯年’竹苗。”楊曉林說,栽下后,4年左右開始大規模出筍,每畝每年產值保守估計1600元。
“方竹栽下后,至少要三四年才開始產筍。這期間既沒土地耕作又沒有其他收入,生活咋辦?”
B 宣講示范
解開思想疙瘩,村民陸續簽約
雖然種植方竹有不少好處,但村民習慣了上山採野竹筍,如今要在自己的土地上種竹子,很多人想不通。作為土生土長的萬年村人,楊曉林理解大家的感受。
村裡也曾種植一些高附加值的經濟作物,如茶葉、黃柏等,但效果不理想。2017年,村裡嘗試種植方竹。這批方竹去年開始產生收益,這讓大家看到了希望。
2021年7月,村裡開始謀劃集中連片的500畝方竹基地,運營模式為村民以土地入股,交由村股份經濟合作聯社統一管理,產生收益后進行分紅。方竹基地涉及180戶村民,經過多次宣講,今年2月有130多戶村民同意入股,但還有40余戶在觀望。
“方竹栽下后,至少要三四年才開始產筍。這期間既沒土地耕作又沒有其他收入,生活咋辦?”2月11日下午,在村兩委組織召開的一場“壩壩會”上,以歐大爺為代表的部分觀望村民對記者講起自己的擔心。
當天,經過反復商討,村裡給出的方案是,方竹基地優先聘用入股者及困難人群,可以以畝為標准領取管護費用。基地還可發展蘑菇、跑山雞等林下種養業,帶來一些短期收入。
滎經縣林業局技術人員曾對萬年村人工培育的方竹筍進行樣地調查。經過分析,通過人工管理,鮮竹筍畝產量可達1680斤,經濟效益可觀。
楊曉林舉了個例子,萬年村一組村民李家柱和李國均,10年前在自留山上種了50畝方竹,如今每畝收入已超過2000元。
看到這些實打實的數據,當場就有數戶村民簽約。
時不我待,2月的“壩壩會”后,萬年村就開始進行方竹基地的測量勘界工作,先在已簽約的山地上做示范,同時加強溝通,讓村民自己選擇。
3月3日,看到第一批方竹種下,又有10余戶觀望村民簽約,其中就包括歐大爺。截至3月13日,隻剩下10余戶村民沒有簽約。村干部終於鬆了口氣,“思想工作還要繼續做。”
在萬年村的規劃中,方竹產品只是發展生態旅游的一部分,未來還將開發竹林旅游,釋放更大經濟效益。
C 長遠謀劃
和熊貓一起“吃”品牌竹子
種下竹子,不能隻等著竹筍從地裡冒出來。
也是在2月,村裡組織了一次“圍爐夜談”,聽聽能人的意見。記者在現場聽到,大家的一致看法是,萬年村方竹筍的品質好,市場上也認可,但是沒有品牌標識,做強做大有困難。
針對這個問題,村裡第二天就和龍蒼溝鎮、滎經縣的相關部門溝通,也對省內其他大熊貓國家公園入口社區的發展經驗進行了調研。
看到四川正在推動大熊貓國家公園社區原生態產品品牌建設,畢涵和同事謀劃,要讓萬年村的方竹筍“打上大熊貓國家公園的標簽,增強品牌的號召力”。
對此,大熊貓國家公園四川省管理局社區協調發展處副處長沈興娜告訴記者,目前已經在省級層面制定《大熊貓國家公園(四川)原生態產品建設指南(試行)》,正在收集和遴選入口社區種養、加工類產品進入“大熊貓原生態產品”系列,並積極推廣打造“熊貓茶、熊貓蜜、熊貓山珍”等國家公園社區生態產品。
“從空間位置和生態環境上看,萬年村有優勢,但要打造‘大熊貓原生態產品’,還需在產品的品質、規模以及地方特色上下一番功夫。”沈興娜說。
萬年村也認識到,方竹產品不能停留在簡單的粗加工上。“村裡已修建竹筍加工廠。”畢涵說,滎經縣也建有林業產業園區,可以對竹筍進行深加工。
在萬年村的規劃中,方竹產品只是發展生態旅游的一部分,未來還將開發竹林旅游,釋放更大經濟效益。
“石滓鄉(今龍蒼溝鎮),好地方﹔茶葉竹筍滿山崗。”一直致力於發掘萬年村歷史的退休教師方順和說,這句話當地人耳熟能詳,以前大家跟大熊貓“同吃”一根竹,以后還要依靠大熊貓端好“靠山吃山”這碗飯。(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鵬 王懷 王國平 王代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