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歸”碩士回鄉創業:十年磨一“莓”收獲“致富果”

3月13日,在位於雅安市雨城區的一個軟棗獼猴桃種植基地,目光所及,全是攀緣在架子上、長到一人多高的藤蔓。一個頭戴漁夫帽、鼻梁上架著黑框眼鏡的小伙子,正拿著一把尖嘴鉗,熟練地修剪其中的密枝、病枝。
這位帶有書卷氣的農夫,名叫范晉銘。今年34歲的他,是一名“海歸”碩士,本科在荷蘭主修農業經濟,研究生在瑞典攻讀創業學。10年前,他放棄德國咨詢公司的工作,選擇回國創業,從荷蘭引進軟棗獼猴桃,如今已獲得6項植物新品種權和多項發明專利。
不走尋常路交“學費” “洋水果”在雅安“安家”第一年,試驗田就打了“水漂”
軟棗獼猴桃,又稱奇異莓。它和獼猴桃是“兄弟”,個頭相對“迷你”,隻有紅棗大小﹔果皮光滑,沒有普通獼猴桃的絨毛﹔口感酸甜,維C含量很高。
2012年,當時在德國工作的范晉銘對歐洲小漿果市場做了一次調查。正是這次調研,他發現,這種產自荷蘭的奇異莓剛在水果市場嶄露頭角,備受年輕消費者追捧。
這讓范晉銘看到了商機,決定將奇異莓引入中國。他認為,大眾水果品類已供過於求,要想在市場中找到機會,就要切入到小眾、新興的品類裡去。
奇異莓由野生品種馴化而來,對環境很挑剔。經過反復考察,范晉銘把試驗田選在了雅安,“這裡雨水足,沒有工業污染,土壤、水源清潔,又有獼猴桃種植基礎。”
2013年春天,15個品種、750株奇異莓果苗從荷蘭空運至中國,並在雅安“安家”。范晉銘也在種植基地旁租了個農家院子住下來。
栽種、翻地、施肥……“海歸”當起了地地道道的農民。看著親手栽培的奇異莓藤蔓不斷沿著水泥支架順勢生長,范晉銘越干越有勁兒。
不料,就在當年夏天,一場突如其來的洪水,將這15畝試驗田全淹了。“當時,洪水倒灌果園,抽水泵連續作業10個小時才把水抽完……”估算損失,范晉銘的心涼了一半,“光果苗就淹死了三分之一,損失60萬元左右。”
奇異莓周期長、見效慢、風險高,還繼續干嗎?雖然這次遭遇讓范晉銘萬分痛心,不過,他並沒有選擇放棄,“家人、朋友,還有政府、專家,都給了我很大鼓勵和幫助。”而這一干,就是近10年的堅持。
攻克“水土不服”有技巧 不僅解決好“越洋”種植難題,還操心它如何在國內“出道”
“這個草叫紫雲英,可別小看它,能起到固氮作用,增長土壤的肥力。”穿梭在田疇裡,范晉銘總是盯著腳下,避免踩傷這些綠色小草。
“海歸創客,既是創業者,更是創新者。”聯合比利時根特大學、四川農業大學及省自然資源科學研究院,范晉銘依托種植基地成立了雅安市獼猴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通過培育抗澇優質種苗、創新熊蜂授粉技術,不斷攻克奇異莓的“越洋”種植難題。
經過潛心研究、試驗,范晉銘終於挑選出最適宜在四川廣泛種植的奇異莓品種——“綠迷”。他表示,相較其他品種,“綠迷”存活率、挂果率更高。“除了雅安,我們還在綿陽進行了試種,未來有望進一步擴種。”
解決好種的問題,還得操心如何把不為國人熟知的奇異莓賣出去。為此,范晉銘給自己的果子取了一個可愛的名字“槑(méi)莓”,並搭配“發呆呆,吃莓莓”的廣告語。“必須創造出能被消費者快速認知或記憶的品牌形象,才可以長遠地把一個品牌建立起來。”
2016年,第一批奇異莓上市。在電商平台,3000份奇異莓在30分鐘裡被搶購一空。“很驚喜!”首戰告捷讓他有了信心。
種下奇異莓,收獲“致富果”。如今,范晉銘的種植基地面積已擴大到300畝,不僅產值達700萬元,提供120多個就業崗位,還帶動周邊農戶種植700畝。除了電商平台,范晉銘還致力於開拓新零售渠道,把果子賣到北上廣深的精品超市。
對話
投身鄉村振興 要才氣更要“接地氣”
記者:奇異莓“嬌貴”,種植不易,是什麼支撐著你堅持下去?
范晉銘:當初決定創業時,我就有“先不賺錢”的心理准備。在我看來,把事情做對和做成功,比賺多少錢更加重要。事實上,我們引入奇異莓確實也是“十年磨一劍”,畢竟這是一個從未在國內有過商業化先例的水果新品種,沒有前期的心理建設,我不可能堅持下來。
記者:“海歸”“新農人”“農創客”……你身上有很多標簽,自己是怎麼看待的?
范晉銘:這些標簽對我是一種激勵。選擇走這樣一條路,會背負很大的壓力。當然,這些壓力更多是自己給自己的。我認為,自己過往積累的知識和實踐經歷不能白費,一定要發揮作用,如果自己做得還不如其他同行好,那就愧對這些標簽了。
記者:高學歷人才投身新農村建設,應注意什麼?
范晉銘:隨著鄉村振興全面推進,越來越多的高學歷人才開始關注、投身於鄉村的建設和發展,但是這裡面能夠真正“接地氣”的人才並不多,因此會出現“水土不服”現象,很多好東西沒有得到落地轉換。
我認為,高學歷人才無疑會把更先進的技術、理念、管理模式等帶到鄉村,而更重要的是,要與當地人文、風俗、自然相結合,實現與當地群眾共同發展。(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文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