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立春·迎春神打春牛食春餅 盼來年風調雨順

2022年02月04日08:02 | 來源:封面新聞
小字號

原標題:立春·迎春神打春牛食春餅 盼來年風調雨順 | 民俗日歷·二十四節氣

  “律回歲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2月4日,立春至。作為二十四節氣中的首個節氣,立春的來臨,標志著萬物閉藏的冬季已過去,風和日暖、萬物生長的春季已經近在眼前了。

  在古代,立春為“四立”之一,“四立”指的是春、夏、秋、冬四季開始,其農業意義為“春種、夏長、秋收、冬藏”。且春季為四季之首,而立春代表著春季的開始,有言道:“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所以在古時,人們格外重視立春這一節氣,也會舉行許多與立春有關的民俗活動,來迎接立春節氣的到來。

  “立春,立,是‘開始’之意﹔春,則代表著溫暖。在傳統的觀念中,立春還有吉祥的含義。立春是農耕時代的一個重大的節氣,舊時還流行迎春習俗,舉行開耕儀式,鞭打春牛,以祈禱風調雨順,來年稻谷豐收。”在民俗專家劉孝昌的講述中,昔日立春時的熱鬧又隆重的場景似乎又浮現在了眼前。身為一名地道的老成都人,他將記憶中的立春記憶緩緩道來。

  壹

  迎春·迎接春神到來 祈禱五谷豐登

  中國幅員遼闊,南北跨度大,各地自然節律不一。立春到來時,雖有些地區仍然寒意料峭。但立春的來臨即春季的開始,時序進入春季。但寒冬已盡,春回大地,萬物復蘇,大自然生機勃發。自古以來,人們重視立春,有迎春之儀。劉孝昌講到,在舊時的成都,縣官、府官還會到鄉間組織鄉民舉行迎春和春耕儀式。“這一儀式十分隆重。早在先秦時期,立春之日,天子就要率領三公九卿到郊外迎春。后來,這成了官民共同遵守的禮俗。”

  據悉,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進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來。而句芒就是中國古代民間神話中的春神,主管樹木的發芽生長。在迎春之前,還需要制作一項特別的事物,那就是——春牛。

  “牛是中國農耕時代的吉祥物,不管是南方北方,耕作離不開牛。”劉孝昌解釋到,舊時在立春之前,官府會早早地籌辦迎春諸事,先請匠人用桑木做成牛的骨架,冬至前后把先做好的牛骨架敷幾層草紙,草紙外面用黃泥塑成牛身、牛頭和牛尾,這土牛就被稱為“春牛”。“按照古禮舊制規定,這頭泥牛做法十分講究。泥春牛高4尺、長8尺,尾巴長1尺2寸。春牛上還要畫出四時八節、三百六十五天、十二個時辰的圖案,泥春牛做好干后還要涂顏色,這都是有規矩的。除了春牛之外,還要另塑一個芒神(即句芒神),而芒神是趕牛的童子。”

  據劉孝昌所言,在舊時成都,立春的頭一日為了迎春,會將春牛和芒神一起放在縣衙門口展示,表示官府注重農耕。立春當天,官員們率眾出東門,到春場祭祀春牛、芒神。春場一般設在牛王廟前的空壩上。並按選定好的時辰開始祭祀活動,儀式很隆重。“立春前一天,官吏們要齋戒沐浴,身著素衣,坐轎子出東門過府河,步行三四裡到牛王廟前空壩春場上去,焚香、逐詞、禱告,祝今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而在祈福祭祀的活動完成后,迎春中的一項重要儀式——打春牛,就開始了。

  貳

  鞭春·打掉懶惰懈怠 盼來年努力耕作

  打春牛即鞭春,亦稱“鞭春牛”“鞭土牛”,立春日將泥塑春牛打碎,這是農耕文明時代的遺風。通過打春牛之俗,提醒農人,春天已到,應該不違農時,及時播種谷物,並祈願一年五谷豐登,國泰民安。“打春是春耕開始,打春把鞭打在牛身上、目的是打掉人身上的懶惰,望來年勤奮努力耕作,喜獲豐收,這也是成都千百年來的習俗。”

  劉孝昌描述到,古時在司儀執事的主持下,知縣率春官下屬及鄉紳人等,先圍繞春牛一周,再由知縣或春官執春鞭,猛抽春牛,邊打邊高聲唱:“一打春牛頭,國泰民安﹔二打春牛腰,風順雨順﹔三打春牛尾,五谷豐登。”舉鞭把泥塑的春牛打碎,這時祭祀活動到了高潮,成百上千的民眾一哄而上,去爭搶打碎的牛泥巴。“這些泥片是吉祥之物,有些農民拿回去供在神龕上,還有些用紅紙包裝好挂在堂屋梁柱上。”

  而在鞭春之外,還有一項立春時的民俗,也與“牛”有著關系,那就是貼春牛圖。據悉,春牛圖是中國古時一種用來預知當年天氣、降雨量、干支、五行、農作收成等資料的圖鑒。圖內畫了一頭牛及一個牽牛的“芒神”,左右兩旁分別載有詩句,這些詩句是預測當年的天氣及農作收成。

  “春牛圖是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日歷,買賣春牛圖很有講究,人們常在過年前幾天購買,更多的是春官挨家挨戶送。”劉孝昌解釋說,賣春牛圖的春官,與打春牛的春官自是截然不同是兩碼事。“賣春牛圖的春官是由誰裝扮的?一般都是由無業游民或者乞丐。舊時成都更甚者,一個人扮春官,另一個人用根舊麻布口袋把自己從頭蒙到腳,用筍殼做成兩隻角打扮成耕牛的樣子。春官牽著‘春牛’走到一家家鋪面、民宅門口,邊走邊唱:‘春牛春牛到,看到主人家生意好,你這家人丁興旺財氣旺。’就散一張春牛圖,當然主人家不好說什麼,隻能給點錢。”

  而一家之長接到春牛圖后,將其恭恭敬敬地貼在堂屋的上方,圖上印有一年二十四個節氣、黃道吉日、何日播種、何日收獲等都標示得清清楚楚。圖中更印有一頭健壯的牛,和眉目清秀的放牛娃,而放牛娃就是芒神。有趣的是,圖中的芒神也大有講究。“當年的收成好不好,關鍵是要看放牛娃的腳上穿不穿鞋。”劉孝昌繪聲繪色地說道,若圖中的芒神打一雙赤腳,說明要發大水,農家則一定要做好防澇的准備﹔若穿一雙草鞋,說明要大旱,農家要做好抗旱蓄水的准備﹔若一腳穿鞋,一腳打赤腳,說明今年又不澇又不旱,是一個大好年。“在農耕時代,春牛圖可以說是農家一寶。有張春牛圖便是對未來豐收的憧憬,也是風調雨順的祈求與期盼。”

  三

  咬春·食春餅咬蘿卜 盼無病無災

  老話有雲:“不時不食”。講的就是國人的民俗傳統:吃東西要應時令、按季節。立春作為重要的節氣,自然也有獨特的食俗——咬春。而在過去,成都無論在農村城區,都有咬春的習慣,所謂咬春就是立春這天吃春餅。“用面粉、飯米攤成薄餅,把蔥絲、蘿卜絲、芹菜絲等放在薄餅上裹成卷,所以叫春卷。再放在盤子裡,澆點溫江醬油、保寧醋和二荊條海椒熬成的熟油,再撒點芝麻,漢源花椒面使其紅白相間、香脆可口、味美色艷。”

  至於為何會選擇這幾種食材,劉孝昌解釋到,成都人認為吃了芹菜、韭菜、蔥色的春餅,會使人更加勤(芹)勞,聰(蔥)明,生命長久(韭)。

  而在物質條件並不豐富的舊時,也有些家境不好的貧困人家沒有春餅吃。但就算沒有春餅,也可以“咬春”。“在立春這天媽媽、奶奶還買幾根蘿卜喊娃娃生咬,生蘿卜有一股辛辣味,能夠防寒祛邪。成都人愛說:‘蘿卜上市,太醫關門。’蘿卜是祛病的良藥,又是好食材。沒有錢的人就隻有喊娃娃咬幾口生蘿卜,就能無病無災,應該說也是一種很好的咬春習俗。”而明代古籍《酌中志》也有載:“立春之時,無貴賤嚼蘿卜,曰‘咬春’。”

  立春到來,春之伊始,冬之將盡。雖說當下的中華大地上,料峭的寒意還未結束。但立春一來,萬物生長、陽光明媚的春日,已經近在眼前了。(封面新聞記者 李雨心)

(責編:高紅霞、章華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