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降低碳市場清繳成本?四川專家出招了

1月21日,四川省多措並舉降低碳市場清繳履約成本研討會暨天府碳資產沙龍(第二期)在成都舉行,主要目的是研判全國碳交易政策、價格走勢和交易情況,聚焦探討降低碳排放配額清繳履約成本問題。
川觀新聞記者了解到,本次研討會可謂專家雲集,來自省水泥協會、省節能協會、全國碳市場能力建設(成都)中心、國家能源集團大渡河碳資產管理中心、省生態環保產業集團、省環境工程評估中心、中國質量認証中心、中國國檢測試控股集團、北京中創碳投科技有限公司、深圳華測國際認証有限公司的有關專家紛紛受邀參加。
與會專家認為,全國碳排放權交易是推動低碳高質量發展、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激發綠色投資和技術革新的有效工具。當前,控排企業碳資產管理水平多在“青銅”和“白銀”級別,距離從“碳負債”向“碳資產”轉型升級仍有明顯差距﹔一些市場主體對碳資產開發和投資熱情較高,但應保持理性,避免盲目跟風“跑馬圈地”和投機炒作﹔水泥行業企業將率先面對同時納入全國碳排放權和四川用能權“雙市場”交易,應加強基礎研究和跨部門會商,關注對中小企業和物價傳導的影響。
專家建議,接下來四川要准確把握碳達峰碳中和新形勢新要求,多措並舉降低控排企業清繳履約成本——
提升碳定價意識,發揮行業協會等平台和專業力量作用,規范開展能力建設,動態摸清排放家底、公共政策和市場行情,提升控排企業領導干部管好用好碳資產的能力。
加強碳資產管理,推動更多控排企業設立碳資產管理機構,專責專崗設立“碳排放管理員”,優化決策管理流程和財務會計機制,加強計量化驗、核算分析和數字賦能。
推動低碳化改造,統籌發展與減排,算清降碳“經濟賬”和“長遠賬”,開展先進適用節能低碳技術研發和應用,推進落后設備淘汰更新,加大對節能降碳改造的政策和資金支持。
用好市場化機制,增強各類主體市場思維和敏感性,分析研判碳市場交易行情,靈活應用抵銷機制、交易時機、成交規模等策略實現低成本履約。
完善支持性政策,建立省級碳資產管理服務平台,引導溫室氣體自願減排項目開發和交易,支持水電納入綠電交易,優化清繳履約時間和流程,通過誠信制和評分制加強對咨詢、核查、檢驗等服務機構和數據質量的過程監管,嚴厲打擊數據造假等違規失信行為。
據悉,本次研討會由四川省環境政策研究與規劃院、四川聯合環境交易所聯合四川省環境科學學會應對氣候變化專委會、四川省環境保護政策法制研究會碳排放權交易政策法律研究專委會舉行。
(四川日報記者殷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