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新聞資訊

四川中江:“五大振興”發展英雄故鄉

2021年11月15日08:55 |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小字號
馮店鎮濕地公園。中江縣委宣傳部供圖
馮店鎮濕地公園。中江縣委宣傳部供圖

四川省中江縣,是中國人民志願軍特級英雄黃繼光的故鄉。近年,中江縣以鄉村振興為重點,狠抓農業農村現代化,通過分季度召開鄉村振興現場會的方式,在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大振興”方面,對30個鄉鎮進行現場觀摩、當場晒單,在比、學、趕、超中掀起創優熱潮。

產業興縣,撂荒地裡出效益

永豐鄉譚受村引進浙江業主發展柑橘產業,現在面積已達1760畝。該項目採取“專合社+農戶+村集體”的三方利益聯結機制。目前,該村農戶年土地租金收益共計10萬余元,農戶務工收益達26萬元。同時,開墾撂荒地增加200余畝土地,收益歸村集體所有,進一步壯大了村集體經濟。

聯合鎮雄獅村在發展產業的過程中,充分激發撂荒地效能,該村流轉的400畝土地中,撂荒地達157畝。村裡採用業主開墾、農戶免收兩年租金的方式,讓撂荒地變為良田。目前,園區成片種植食用蓮藕400余畝,年總產值達200萬元以上。

人才興業,扎根家鄉搞農技

在太安鎮太安村,村主任沈德軍最近訂購了2000張蠶種。前幾年,沈德軍在當地成立了四川太絲蠶業有限公司,流轉3200多畝土地發展現代蠶業。“我們一年可養蠶8-10季,比散養戶多5-6季。”下一步,他准備通過返租倒包形式,把集中共育的小蠶發給農戶喂養。

會龍鎮青杠村的絲綢企業家趙家三兄弟,回到家鄉創業幾年了,事業不斷興旺。回到青杠村后,趙家三兄弟成立了四川鍵博蠶業有限公司,流轉承包3500多畝土地,其中1200畝是撂荒地。到今年,企業已經覆蓋4個鄉鎮,輻射帶動5000余戶1萬余人加入養蠶行業增收致富。

文化興魂,為國為民傳大義

走進“清風南華 荷韻南山”景區,沿著整潔的“親蓮大道”,步入南華鎮南山村的廉政文化園,門邊“德耀南華 尚廉先鋒”8字醒目而耀眼。近年來,該村依托本土御史文化,通過綜合梳理、分析廉政文化主題、南華鎮地域文化、荷韻·南山景區特點等,以“南華勝境,一路清風”為主題,打造出獨特的廉政文化景觀。

積金鎮文玉村通過改造風貌、建設陣地,走出了一條獨特的文化振興之路。走進該村,入口處設置的門頭石及墨綠色殘牆格外引人注目,殘牆鑲嵌青瓦、陶壇、犁頭、水輪、老式收錄機等農耕元素,別有一番風情。

生態興福,群眾有了新天地

“玉江水彎彎曲曲流,兩岸花重重疊疊開。”郪江公園位於廣福場鎮寶峰社區,通過河堤整治、河道清淤、場鎮污水管網建設、生態護岸等治理和生態修復,郪江生態環境顯著提升,場鎮面貌煥然一新。散步在生態文化長廊的群眾說:“昔日龍須溝,今日幸福河。”

馮店鎮把廣興溝河道整治作為改善城鄉人居環境的突破點,將廣興溝高速路口處打造成了一處休閑娛樂濕地公園,有效提升了人民群眾的幸福感。

組織興政,初心奮斗常砥礪

繼光鎮新天村位於省級水利風景區——繼光湖核心區域。該村借力“三變改革五大合作”發展思路,不斷探索農旅發展、集體經濟再造新模式,激活農村資源要素,增添發展新動能。該村以戶口、承包經營權為判定條件,將股權分為基本股、農齡股、福利股進行量化,農民群眾以身份、現金、勞力、房屋等資產入股五大合作社,將改革落到了實處。

黃鹿鎮堅持黨建引領,依托自身資源優勢,突出“山上林果藥、田裡稻魚蝦”新業態,著力創建“黃鹿湖”現代農業公園。目前,該鎮已建成現代優質糧油園區16000畝、特種水產園區5000余畝。(劉海天 肖開豐 梁潼)

(責編:羅昱、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