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四川瀘州:守護一江清水的“進退”之道

2021年09月23日06:38 |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小字號

今年5月8日,四川省瀘州市生態環境局發布3月主要江河水質月報,長江瀘州段水質類別仍然保持為Ⅱ類水質,高於Ⅲ類水質規定。這個“保持”,延續了多年來人們對“長江瀘州段像赤水河一樣清亮”的評語。

瀘州地處長江上游,既是四川省生態建設的核心地區、生物多樣性富集區、長江上游重點水源涵養區,也是典型的生態脆弱區和自然災害多發區。

多年來,瀘州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中,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走出了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做到了一個城市有3個國家級生態“名片”(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做到了一個城市有2個國家森林公園(黃荊老林國家森林公園、福寶國家森林公園),讓酒城成為一座“城在林中、人在花間、行在樹下、四季常青”的山水園林城市。

集裝箱貨輪駛過瀘州。牟科攝

退耕還林退出“金山銀山”

5月,在瀘州市納溪區天仙鎮銀羅村,環繞該村的永寧河水流清澈,滿山遍野的枇杷樹綠染青山。正值枇杷成熟期,豐收的喜悅挂在果農的臉上。

“由於銀羅枇杷名聲大,果子在樹上就賣完了,我家2畝地收入4萬元。能有這樣的收入,還得感謝國家的退耕還林政策。”銀羅村7組農戶孫小軍對退耕還林政策贊嘆不已。

“納溪區的退耕還林多選擇在山區,原因是這些地方為糧食產量低而不穩的坡耕地。”納溪區林業和竹業副局長高樹林表示,“實施退耕后,不僅保持了水土,改善了環境,山區農民的收入也大幅提高。”

瀘州市敘永縣正東鎮興龍村12組村民張登富証實了高樹林的話:“退耕還林好,有補助,家裡年輕的出去掙錢,年老的在家搞種養,一家人的收入增多了。更好的是,退耕還林后,我們這裡水災都少了很多。”

裝點江山千山綠,造福后代萬泉清。10多年來,瀘州市以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等林業重點生態工程建設為抓手,建設長江上游生態屏障,走出了一條生態惠民、產業富民、綠色發展的新路子。

通過這些工程的實施,該市森林面積達到936萬畝,森林覆蓋率由38.4%上升到51%,森林資源得到有效保護與恢復。

森林覆蓋率的提高帶來了更大的變化。據瀘州市林業和竹業局副局長張雷介紹,林業重點生態工程的實施,推動了全市林業產業發展,竹產業、林果業、林下種養業、種苗花卉業、生態旅游業等生態產業發展,助力農戶增收致富。

據統計,2020年,瀘州市實現林業綜合產值294.8億元,僅竹業一項,全市農民年人均收入2900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已成為瀘州大地的現實。

紅嘴鷗來瀘州越冬。牟科攝

爭補助變為爭土地改造

在瀘州市古藺縣石屏鎮扎山村,村民主動找到村干部要求改土治理,扎山村黨支部書記陳守國還因此“得罪”了一些土地沒有被規劃的村民。這是什麼原因呢?

石屏鎮從上世紀40年代起土法煉硫磺,1958年建石屏磺廠擴大生產規模,2004年停產改制。60多年來排放的磺渣堆積如山,對礦區及周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污染和破壞,致使土壤中污染物含量明顯增加,土壤肥力降低,糧食嚴重減產,有的土壤甚至不能作為栽植作物使用。

2012年11月,全國首批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試點項目之一在石屏鎮啟動。該工程根據土壤污染程度和性質,分別採用土壤酸化改良、化學鈍化、植物修復、微生物修復等措施,對扎山村58畝受磺渣污染的土地進行治理和修復。

不到兩年,土壤污染修復工程通過市上驗收。當年夏秋季節,試點工程58畝土地上收獲了第一季蔬菜和糧食,所種的玉米和高粱採樣送檢合格,這片土地終於獲得豐收。

“這兩年的玉米,長得比以前的玉米大。”扎山村2組村民趙幫會笑著說。治理修復后,趙幫會家的1畝多地種上了玉米,土地的收成一年好過一年,讓趙幫會增收的希望得以實現。在以前,這是大家不敢奢望的。

“以前群眾爭低保、爭補助、爭救濟,現在是爭著把自家的土地拿出來改造。”陳守國說,目前,像趙幫會家這種經土壤治理與修復的土地,扎山村共有58畝,都種上了玉米、紅薯、南瓜等糧食或蔬菜。

扎山村的試點工程,得到了國家生態環境部的肯定。

10多年來,瀘州市先后實施敘永縣大樹硫鐵礦、古藺縣石屏磺廠礦山地質環境等治理工程,使礦區生態環境及群眾生活條件得到明顯改善。

位於瀘州市古藺縣古藺鎮火星村的±800kV賓金線339號塔在夕陽的余暉下屹立於群山環抱之中。安偉攝

“退出去”與“引進來”

在推進綠色發展和優先發展方面,如何處理環保和經濟發展的關系?如何找到新的發展方式支撐瀘州市經濟的發展?

綠色發展是長江經濟帶建設的必由之路。

“探索綠色發展新模式、新路徑,要在更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紅線基礎上,做好退和進兩篇文章。”瀘州市經信局負責人說,發展動力決定發展速度、效能、可持續性,原先對資源環境依賴較重的產業,須逐步“退出去”,對資源環境較友好的新興產業則要“引進來”,比如智能終端制造、大數據、雲計算等產業。

於是,瀘州的目光投向了我國改革開放的“窗口”——深圳,謀劃承接沿海發達地區產業的梯級轉移。

深圳是全國手機創新研發的前沿陣地和最大的手機生產基地。近年來,隨著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深圳的制造型企業包括智能終端企業,逐步向內地轉移。

由於瀘州具有獨特的區位、便利的交通、配套的產業等優勢,特別是瀘州擁有自貿區出口貿易便捷的“加分項”,讓深圳更多的手機產業鏈企業認識到瀘州是智能終端產業轉移較好的承接地。

發展智能終端產業,將為瀘州經濟社會發展帶來難得的機遇:一是可填補瀘州市在電子信息產業方面的空白,優化該市產業結構﹔二是由於智能終端產業屬於科技密集型、勞動密集型產業,如果產值達到1000億元,將會有10萬人以上的用工需求。因此,發展智能終端產業是一條綠色發展之路。

2016年11月,瀘州市啟動智能終端產業招商以來,重點圍繞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智能家居、虛擬現實(VR)等智能終端產業方向,構建智能終端全產業鏈。不到2年,瀘州市已引進智能終端企業82家,總投資380億元,其中已投產32家,實現產能510億元。

2020年,瀘州與世界500強企業——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牽手合作,於當年3月開建百億級中國電子(瀘州)產業園項目。該項目計劃總投資200億元,其一期工程建成后預計可實現年產值100億元,年利稅16億元,提供就業崗位1萬個以上。

到2020年6月,瀘州已經集聚電子信息企業260多家,產品覆蓋軟件服務、終端產品設計、元器件制造和整機生產。“從無到有”向“從有到優”轉變,瀘州電子信息產業正向千億級產業邁進。

做好“進”的文章,還體現在瀘州與華為公司的“牽手”上。

瀘州市政府與華為公司正式簽署雲數據中心戰略合作協議后,不到兩年時間,華為四川大數據中心已建成投用,政務雲建設和數據資源管理服務平台建設穩步推進,讓瀘州市大數據產業發展走在全省前列。

在培育和發展現代化經濟體系方面,瀘州還培育了新的動能——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如今,瀘州造新能源汽車走出國門,遠銷馬來西亞、美國等國家﹔世界500強恆力集團在瀘投建的智能化新材料產業園(一期)項目正加快推進,瀘州將成為西南地區智能化聚酯新材料及高端紡織制造中心。(簡放鵬)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