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博物館修復師講恐龍化石的復原故事——
讓恐龍“活”起來

“嘶嘶——”工作台上,氣動筆的筆尖在岩石上高速振動,細碎的粉末被一點點沖開,石頭中的白色物質漸漸顯了形。這塊岩石裡包裹著1億多年前的頸椎化石,它屬於一隻蜥腳類恐龍,一塊就有一隻籃球大小。
近日,記者來到位於成都崇州的天演博物館,在展廳背后的恐龍化石修復實驗室,看到了上面的一幕。“展廳的恐龍化石,基本都是這樣一點點鑿出來的。”天演博物館技術總監梁鷹停下手中的活,轉頭對記者說,讓恐龍“活”起來,要經過5個步驟,首先是野外發掘保護和初步修理,然后是室內精細修理和保護,接下來要做科學研究、骨架復原和整體復原。“最考驗耐心的就是‘室內精修’,就這塊骨頭,一個人干,估計要花一個月。”
天演博物館化石標本共計5萬多件,它們“復活”背后有哪些故事?“活過來”的恐龍又給今天的人類帶來哪些遠古的故事?
尋找恐龍化石
野外發掘從粗到細讓化石“原形畢露”
9月初,廣元市旺蒼縣嘉川鎮槐樹村,天演博物館技術部主任曾純軍正在進行恐龍“墓地”開挖的前期准備工作。
上世紀70年代,有古生物學家經過此地,發現了露出的恐龍化石,判斷這裡是恐龍尸體埋藏之地,可能有大量化石遺跡。由於當時技術條件有限,沒有進行大規模挖掘。直到2019年,當地才重新把挖掘保護提上日程。截至目前,經過2年多的論証和研究,槐樹村一片長90米、寬70米的山包已被圈出,待手續完善后開始挖掘,一個被時間塵封的恐龍世界即將展現在世人面前。
“化石在地下可不會老老實實地待著。”曾純軍說,恐龍死后到化石形成的漫長歲月裡,流水可能會搬運它們的骨骼,地殼變動也會擠壓岩石,大型的恐龍骨架很難整整齊齊埋在地裡,都是七零八落地散著,有些部分還會佚失。
化石的野外發掘是一個由粗到細的過程。有的時候,化石在地層裡就露出一點兒,下一步往哪個方向挖,如何不傷到化石,靠的全是研究人員的知識積累。“一開始可以用機器把化石外圍的大塊岩石切下來,等到骨骼化石露出來了,用電鎬把整塊石頭切割下來,再給它穿一件混合了麻布片的石膏衣服,就可以送到實驗室進行下一步修復了。”曾純軍介紹。
在實驗室,修復師像石匠一樣,純手工操作,一點點鑿去圍岩,然后把化石小心翼翼地取出來。
修復師的工作台上,氣動筆、雕刻刀、刷子、鑷子、釘子等工具一應俱全。“用氣動筆就像用毛筆,運筆的力度要把握好。”梁鷹說,每塊化石所在的岩石層位以及硬度不一樣,每次下筆都要小心翼翼。恐龍的頭、爪、尾椎等部位又小又脆,最難修復,要用上放大鏡、挖針、手術刀,甚至還要在顯微鏡下用聲波修復筆進行修復。“有時一小塊就要修復幾個小時甚至幾天。”遇到破碎的、有缺陷的化石,則需要用膠一塊塊拼接比對復原。
架裝恐龍化石
給恐龍“安假肢”讓零散的骨頭“站起來”
讓化石“原形畢露”,只是修復的第一步。要讓零散的骨頭“站起來”,需要像拼圖一樣,把化石一塊塊“拼”起來。
拼之前,還得先給恐龍做假肢。恐龍的骨架在地層裡會被擠壓,也會散架,很難找到一副基本完整的恐龍骨架化石。一般來說,恐龍化石量超過20%就可以進行裝架,如果化石量超過5成,已是十分稀有。因此,我們在博物館、展覽館看到的完整恐龍骨架裡都有一部分是假肢,是修復師再造的結果。
梁鷹介紹,破碎的化石,要找到原位置用膠粘好。針對缺失的部分,則要根據現有部分計算比例並繪制模型,用樹脂材料復原。說起來很簡單,但人類沒有見過恐龍,做假肢是一個不斷修正的過程。
曾經還鬧過張冠李戴的笑話。上世紀70年代,在修復一具無頭馬門溪龍時,由於缺乏相關資料,修復人員參考了國外梁龍頭部的樣子,直到后來新發現的其他馬門溪龍有頭部,才還原了它頭部本來的樣子。
零部件都集齊了,下一步就是架裝。在天演博物館的修復實驗室,記者見到了兩具正在架裝的恐龍化石模型,一具是霸王龍,一具是劍龍。按照專家的設計,兩隻恐龍呈現出一幅打斗的狀態:霸王龍從右往左進攻,張牙舞爪地准備扑向劍龍,劍龍保持迎戰狀態,身體微微傾斜,准備用一個“神龍擺尾”將鋒利的尾刺插入敵人的喉嚨。
“架裝恐龍化石既是動手的活,也是動腦的活。”梁鷹說,不同的恐龍有不同的特征和性格,要真正讓恐龍“復活”,還需要發揮一點想象力,植入各種各樣的場景和形態,讓當今的人類感受到恐龍時代的生活,而不是一具冷冰冰的骨架。
研究恐龍化石
解碼遠古的秘密讓歷史被看見
如果把地球的歷史濃縮成一天,人類出現的時間還不到0.1秒。天演博物館展廳裡挂著一幅時間陀螺,展示出地球生物誕生的全過程。“研究古生物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地球生物的演化過程,知道人類從何而來,明白人類在自然界中的地位。”梁鷹和曾純軍對記者說。
當了10多年修復師,梁鷹已記不清自己修復了多少塊化石,大多數時候他的工作都是枯燥的、重復的,一整天坐在操作台前“盤”一塊石頭,十天半個月才能取一塊骨骼化石出來。但也有一些時刻,化石會帶給他意想不到的驚喜,讓他感覺自己就像一個情報員,接收到遠古時代的摩斯碼,然后翻譯出一段故事,講給今天的人類聽。
天演博物館成立前,梁鷹在北京工作,他在一次修復過程中,發現了恐龍骨骼旁邊有很多細細長長的線條,后來經過專家鑒定,這是恐龍的筋膜。漫長的地質演化中,肌肉會慢慢腐化消失,一般保存下來的隻有骨骼,但能夠發現恐龍筋膜的殘存物體,說明這裡地質環境十分特殊,就如在干旱地區能夠形成木乃伊,對研究地球氣候環境變遷有重要作用。
還有一次,梁鷹修復一具霸王龍骨架,發現左右兩邊的肩胛骨長得不一樣:一邊往外翹,一邊朝裡收。原來,這也是時間留下的印記,通過這一組變形的肩胛骨,地質學家可以從中探尋地質結構演化的秘密。古生物化石是地質工作者研究地層的重要“路標”。
2億多年前,恐龍在地球上出現,當時的四川盆地氣候濕潤、水土肥沃、草木茂盛,成為恐龍時代的“天府之國”。繁衍生息1億多年后,恐龍時代結束了,它們把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刻進骨骼、融進岩石。千萬年之后,在今天的天府之國,與人類不期而遇。(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寇敏芳 文/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