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陵江畔 探尋紅岩精神

6月12日,人們在重慶紅岩革命紀念館展廳內參觀。 新華社記者 劉潺 攝
渣滓洞。重慶紅岩革命紀念館供圖
“小蘿卜頭”宋振中雕像。重慶紅岩革命紀念館供圖
位於紅岩村的中共中央南方局暨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舊址。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婷 攝
尋訪
抗戰時期,中共中央決定在重慶成立南方局,以加強黨對國民黨統治區域工作的領導。1939年,遭日機大轟炸后,南方局搬遷至重慶市郊區的紅岩嘴(1945年改名為紅岩村),紅岩從此與中國革命緊密相連。
巴山蜀水埋忠骨,紅岩精神代代傳。在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初期,川渝兩地涌現出了王朴、“江姐”江竹筠、“小蘿卜頭”宋振中,張露萍、羅世文、車耀先等革命先烈。7月20日,記者來到重慶市嘉陵江畔,感受革命先輩的初心情懷,重溫紅岩精神的豐富內涵。
追溯紅岩精神
“紅色三岩”留下他們戰斗的足跡
探尋點位
南方局暨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舊址
在重慶紅岩村,夏日蟬鳴陣陣,綠樹參天。拾級而上,一座深灰色磚木結構建筑掩映在綠蔭中,這座樓房坐落於紅岩村52號,是中共中央南方局暨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舊址,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毛澤東、周恩來、董必武、葉劍英等都在此辦公、住宿過。如今走進舊址大樓,還能聽到樓內模擬的電波聲,把大家帶入到當年的場景中。
紅岩是紅岩村、曾家岩、虎頭岩“紅色三岩”的總稱。重慶紅岩聯線文化發展管理中心黨委書記朱軍介紹:“以周恩來為書記的中共中央南方局的偉大實踐,正是紅岩精神形成的主要基礎。”1939年,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慶秘密成立,是中國共產黨在大后方開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戰斗堡壘。他們戰斗在紅岩,團結人民群眾,堅定地、創造性地貫徹執行黨中央的路線方針政策和重大決策部署,創造了輝煌的業績,使紅岩成為中國共產黨在國民黨統治區的代表和象征。
1985年10月,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原南方局領導成員鄧穎超重返紅岩村,題寫“紅岩精神,永放光芒”,正式冠名紅岩精神並傳揚開去。
“紅岩精神的命名,與井岡山精神、遵義會議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革命精神一樣,是以地名命名的。”重慶紅岩革命歷史博物館文博副研究員丁英順補充道,“紅岩精神是在中共中央領導下,以周恩來為代表的南方局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共產黨人和革命志士,在抗日戰爭及解放戰爭初期的斗爭中形成的革命精神。充分體現了他們崇高的思想境界、堅定的理想信念、巨大的人格力量和浩然革命正氣。”
講述紅岩精神
四川脫險志士創作小說《紅岩》
探尋點位
渣滓洞、白公館
從紅岩村往北至重慶市沙坪壩區歌樂山,青山蒼翠,渣滓洞、白公館掩映其中,游人散去后顯得格外靜謐。然而,70多年前,大批革命志士們卻在這“人間煉獄”與敵人激烈斗爭。
72年前,11月27日,陰雨霏霏。重慶渣滓洞監獄,24歲的孫重從二樓被轉押到一樓牢房﹔不遠處的白公館監獄內,25歲的郭德賢換上了入獄前穿著的旗袍,靜靜地坐在地板上……
此刻,解放軍的炮聲已隔江可聞,這裡即將迎來新中國的曙光。然而,槍聲、喊聲,火光、血流,渣滓洞、白公館變成人間地獄,300多名被關押在此的革命志士倒在了黎明之前。
他們用生命踐行了周從化烈士生前“失敗膏黃土,成功濟蒼生”的誓言。
在血與火中,僅35人幸運脫險。渣滓洞牢房牆上,一張張照片映襯出一張張年輕的面容:黃楠材犧牲時44歲,江竹筠29歲,馬秀英26歲,羅娟華24歲,黃玉清23歲,胡芳玉23歲,榮增明23歲……
脫險志士羅廣斌、楊益言等人將自己的親身經歷化作了數十萬字的黨史資料。其中羅廣斌是成都人,楊益言是廣安武勝人。
起初,他們以親身經歷的獄中斗爭事跡為素材,向社會各界開展革命傳統宣傳教育,廣受聽眾歡迎,后來則逐漸走向文字創作,在十多年時間裡先后發表了1萬字的報告文學《聖潔的血花》、4萬字的回憶錄《在烈火中永生》,5易其稿最終完成40萬字的長篇小說《紅岩》,1961年首發至今印刷近170次,發行量逾千萬冊。
在重慶解放后,羅廣斌憑借記憶整理出同志們在獄中提出的意見。1949年12月25日,他寫成了《重慶黨組織破壞經過和獄中情形的報告》,上報給中共重慶市委。
報告總字數約3萬字,現存2萬多字,第七部分“獄中意見”后來被黨史專家總結提煉為現在為人熟知的“獄中八條”。
第一條:防止領導成員的腐化﹔第二條:加強黨內教育和實際斗爭的鍛煉﹔
……身處黑牢,直到生命最后,革命者都還在為黨的未來謀劃,生怕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經驗教訓不能被組織吸取,這份忠誠,讓人淚目。
傳承紅岩精神
養浩然正氣擔時代責任
探尋點位
紅岩革命紀念館
紅岩革命紀念館內,懸挂著一幅幅工筆繪就的蓮花﹔紀念館外,池塘裡綻放的,也恰是淡粉色的荷花。周恩來多次告誡南方局的同志和地下黨員們,共產黨人要如六月風荷,“出淤泥而不染,同流而不合污”。
紅岩精神的內涵是豐富的,它凝聚的是剛柔相濟、鍥而不舍的政治智慧﹔“出淤泥而不染,同流而不合污”的政治品格﹔以誠相待、團結多數的寬廣胸懷﹔善處逆境、寧難不苟的英雄氣概。
“出淤泥而不染,信念堅若磐石,身處國民黨統治區但仍要保持著共產黨員的純潔性,這也是紅岩精神區別於其他革命精神的顯著個性之一。”丁英順介紹,紅岩精神是共產主義精神、民族精神、時代精神的結晶及其在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統治區的特殊表現形式,是中國共產黨優良傳統與作風在特定歷史環境中的體現,也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如今是在和平年代,但是對於年輕黨員來說,先輩們為國為民的奉獻精神、在困難中堅韌不屈的斗爭精神,以及‘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同樣激勵鼓舞著越來越多新時代青年。”(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